先于KKR、高瓴,打通42万家“门店”,百洋医药如何打造千亿生意

2021-06-28
一场医药新浪潮中,资本顶流蜂拥抢筹。而它提早10年重仓,获资本助力加速奔跑。

编者按:本文来自创业邦原创。

作者丨高嵩

编辑丨刘岩

封面图丨pexels

资本巨头的大手笔出手,让中国一个赛道热度空前。

近日,国际PE巨头KKR完成对全亿健康的收购,拿下2500家中国零售药店。不止KKR,高瓴、鼎晖、春华等多家顶级PE机构近几年纷纷重仓中国零售药店,阿里、京东两家电商巨头也加入药店自建、收购战局。

当下,中国医药零售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一家比KKR、高瓴早10年出手,默默耕耘的公司,借市场变革带来的红利,在资本市场中加速走向台前。

2021年5月26日,证监会发布消息,同意百洋医药在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注册。

百洋医药成立于2005年,是专业的第三方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16年积累,让百洋医药成功打通42万家健康商品销售“门店”,与12万家大中型医院和30万家药店建立了合作,为上百家医药企业提供服务,并成功孵化了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健康品牌。

当下,在人口老龄化、创新药“井喷”、处方外流政策推动下,“医药品牌热”堪比当年的“房地产热”,但未来可密集创造价值的“风眼”并不是药店、经销商,而是健康品牌的“开发商”。

“中国药店高毛利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全球的零售业巨头,无论是7-11还是沃尔玛,没有一家靠高毛利率支撑企业成功中国医药零售业也会如此,会越来越走向集中和成熟。” 百洋医药董事长付钢接受创业邦采访时说。

从简单的销售渠道赚差价,变为给患者提供专业服务,这才是中国医药零售业的未来。这个过程中,资本的‘合纵连横’非常必要,而百洋医药的专业品牌赋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从成熟市场经验看,我们有机会创造比渠道更大的价值。”付钢补充到。

图片

成为年入千亿的“百年老店”

从国际资本市场发展路径来看,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比医药零售渠道更具价值。商业化平台运营的健康品牌都有很长的生命周期,同时也有很好的投资回报率,这是国际成熟资本认同的一种模式。”付钢说。

中国医药商业化浪潮,在处方药外流、药品零加成、非处方药简化上市等政策驱动下刚刚起步,而海外成熟的医药商业化市场已经催生出了年入千亿的“百年老店”。

最新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英国健康品牌商业化公司利洁时2020年营业收入达139.9亿英镑(人民币1263亿元),截至2021年6月28日收盘市值达458亿英镑(人民币4177亿元)。

利洁时成立于1823年,是一家发展历史超过200年的“百年老店”,尽管公司本身不被人熟悉,但其运营的健康消费品牌如杜蕾斯、滴露、益节(MoveFree)、美赞臣等大家都耳熟能详,也因为突出的品牌商业化能力,资本市场给予了利洁时不错的估值。

利洁时做了200年,一共只运营了几十个健康品牌,但都做得非常成功。其实,利洁时全球收入,仅相当于全球医药商业批发巨头麦克森的1/10不到,但利洁时的市值却是麦克森的两倍,足见成熟资本对于健康品牌商业化平台价值的认可。

当下,中国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在政策、市场驱动下,中国医药市场正处在高速成长的阶段,提前十多年入局的百洋医药,有着后来者并不具备的先发优势。

图片

图片来源:百洋医药

“多年积累,我们在非处方药、处方药及肿瘤特药上打造运营了多个知名品牌,既有过10亿年销售额的健康品牌,也有10个过亿的健康品牌,这些品牌规模正在向10亿级扩大。我们有信心,百洋医药会发展成为中国自己的健康品牌商业化‘百年老店’。”付钢说。

中国医药市场对成熟市场的学习,不仅是模仿,更可能超越。依靠中国独特的互联网优势,疫情期间中国借助互联网医疗“弯道超车”,而网售处方药相关政策也进一步松绑,百洋医药在此机会风口也早有布局。

付钢表示,百洋医药提前打通了医院和零售药店渠道,与12万家大中型医院和30万家药店建立了合作,能够真正实现处方药由院内到院外的线上合规流转,这会是相关监管政策明晰之后,百洋医药相对于单纯的互联网平台所具备的独有竞争优势。

商业化的“卖水人”

过去几年时间,平台型公司在医药领域发展迅猛,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尤其突出。截至2021年6月28日收盘,药明康德的最新市值为4645亿元,药明生物的最新市值为6199亿港元,泰格医药最新市值达1709亿元。

这些平台型公司被业内称为CXO,也被叫做“卖水人”。它们为各类医药公司提供外包专业服务,但过往A股上市的CXO更多专注于研发及临床试验外包服务。百洋医药也是“卖水人”,但深耕下游的品牌商业化服务。

和药明康德、泰格医药一样,百洋医药本质是平台型公司。有人说,药明康德、药明生物释放的是中国工程师的红利,泰格医药释放的是中国临床观察员的红利,百洋医药要聚拢释放的是中国医药营销专家的红利。当前中国医药营销环境下,不规范、不专业的商业化力量正在被清退,腾出的空间能让合规、专业的平台展现更大价值

药品零加成、连续5轮的国家带量采购,使得过专利期原研药、仿制药的高价被压低,过往不专业规范、靠“人海战术”的医药营销已经失灵,大量医药代表被裁员,专业、集约的商业化平台的价值正在凸显。

据悉,安斯泰来旗下治疗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不畅的品牌“哈乐”,通过百洋医药的专业运营,在零售渠道一年收入增长就超过90%,2020年已经达到3亿元的规模。去年下半年第4批国家集采,“哈乐”在医院渠道遗憾弃标,但零售渠道的增长,正在补回医院的损失“哈乐”或许是跨国药企原研过专利期药物面对集采政策最成功的品牌

图片来源:pexels

事实上,在欧美成熟医药市场,专业医药零售渠道占据了医药销售的主体。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破除了以药品销售补给医院的模式,实现医药分开,零售渠道分别占到处方药市场约70%和80%,而中国零售渠道仅占到药品市场销售额的20%左右

但在带量采购、药品零加成、处方外流等政策引导下,医药市场格局正在扭转,零售渠道医药市场增长迅速。

与此同时,受益于医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带来的红利,近两年中国上市创新药数量呈“井喷”之势。官方信息显示,国家药监局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批准了56个和55个首次在中国上市的西药创新药,而2016年同期仅8个获批。

中国创新药已经进入‘井喷’的时代,大量上市创新药争夺的是同一个靶点,同一个疾病领域,竞争非常激烈。而新兴的创新药企,很难在短时间内建起成规模的商业化团队。此时,借助百洋商业化平台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以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为例,美国目前仅有十几家跨国企业有商业化能力,小的创新药企则选择将创新药卖给大公司进行商业化,自身更聚焦研发。在中国,百洋医药有着经验丰富的创新药商业化团队,越来越多创新药公司也愿意和这样成熟的商业化公司合作。

图片

抢滩功效型化妆品“蓝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医药零售之外,百洋医药还在孵化全新的品类市场。这块市场在中国仍是一片“蓝海”,但在日本已初具规模。

在日本,功效型化妆品市场已经催生出了巨头。财报显示,日本第一“药妆店”松本清2019财年销售额为5876亿日元(人民币381亿元),净利润为263亿日元(人民币16亿元),截止2020年9月,松本清已经建立起1738 家店铺。

疫情前,中国游客是日本“药妆店”消费的主力。日本政府观光局发布的《2018年访日旅游数据手册》显示,访日中国人中,约 90% 的人会去“药妆店”购物。日本“药妆店”访日外国人消费额,最大的国家是中国,约占消费额的34%

中国消费者对“药妆”有着旺盛的购买力,但碍于中国缺乏相关的高质量供给,没有诞生出松本清这样的成熟品牌。疫情后,赴日旅游受阻以及国内消费市场升级,让中国功效型化妆品市场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图片

“萌驼慧选”功效型化妆品店中店 图片来源:百洋医药

《医研院线品牌及核心成分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医学护肤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35.5亿元,增速32.3%;但在渗透率上,中国仅为5.5%,远低于10.3%的世界平均水平。

基于此,百洋医药也在不久前率先启动功效型化妆品商业化平台,助力功效型化妆品进入市场建立品牌价值。

“基于行业趋势,百洋医药正在形成‘一体两翼’的创新架构:核心主力是非处方药、处方药及肿瘤特药的品牌商业化平台;其中‘一翼’是功效型化妆品,我们给药店提供专业的品牌和供应链服务,在药店内搭建品牌‘店中店’,这块市场成长空间很大。另‘一翼’是网售处方药,基于真实处方来源,能够更加合规地满足网络售药需求。”百洋医药付钢说。

获批上市注册后,百洋医药的发展将获得成熟资本市场的助力。对标着年入千亿的健康品牌商业化“百年老店”以及百亿销售额的松本清,百洋医药在多个“蓝海”赛道加速奔跑,其成长潜力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