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投资回归理性之后,新品牌是否还能高歌猛进?

2021-11-05
新品牌最终要靠产品取胜

编者按:本文来自创业邦原创,作者:陈晓,编辑:房煜,未经创业邦经授权,禁止转载。

近期有“新消费品牌泡沫大,新消费投资遇冷”的传言甚嚣尘上,但从天猫交出的双十一新品牌战况来看,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据天猫双十一第一波战报来看,11月1日,有275家新品牌平均连续3年翻倍增长。此外,未卡、每日黑巧、缤兔、Other stories等90个新品牌,连续3年蝉联细分行业第一,在双11这场“品牌力”大考中,交出了超出预期的高分答卷。

关于“新消费泡沫大么?有哪些伪需求?新品牌走红有套路吗?做新品牌是不是要很快?创业方向是不是要跟着资本走……”

image.png

日前,一场“新品牌开麦啦”轻综艺,邀请了首次参加双11的“一年级”新品牌,和历经了3届双11的“三年级”学长/学姐新品牌,就外界关注的话题展开激烈辩论。

新消费遇冷?不,是回归理性

新品牌火起来容易,要长久地活下去难。

今年下半年开始,新消费投资收紧,单靠烧钱买流量,冲GMV提升估值的玩法,已经失效了。

在“后流量时代”,一个品牌能否从“网红”变成“国民品牌”,考验的不只是流量获取、打造爆款的能力。投资机构越来越关注,新品牌是否有持续的复购,也就是产品能否吸引消费者主动买单,而不是只能靠投放广告来获客。

image.png

峰瑞资本执行董事黄海认为,疫情促使大家的消费习惯更快地迁移到互联网、迁移到天猫上,新消费投资在2019、2020年达到一个高潮,今年有所回调,其实是“回归理性”的过程,不少优秀的品牌依然在高速成长。

新消费投资逐渐回归理性,之前那种不看复购、不看产品,VC、PE追着品牌撒钱的阶段过去了,行业逐渐“去泡沫化”。

在“新品牌开麦啦”论辩中,新品牌创始人普遍认为,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都会存在泡沫,未必是坏事,能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和淘汰,这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新品牌最终要靠产品取胜。

打造新品牌是否有套路可循

image.png

“做新品牌唯一的套路是把产品做好”,Moody创始人慈然认为。蓝系创始人丁洁也认为,如果产品有问题,“套路”用到极致都没有用。在追觅中国区总经理王辉看来,打造一个能长期发展下去的新品牌,不能靠流量打法,因为“流量退去,品牌也退去”。有乐岛联合创始人王磊认为,新品牌最终要看背后的产品和品牌能不能站住。“我们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上,产品才是一个品牌的根基”,The Blender联合创始人熊珂说。

做新品牌一定要快吗?小壳联合创始人柴智认为,新品牌团队对市场的反应要快、内部沟通效率、执行效率要高,决策要快、试错要快,哪怕掉转枪头也要快,但做品牌本身是一件慢的事情,要在正确的方向上积累。

“年轻人的国民自信起来了”,在丁洁看来,现在确实是新品牌快速成长的好时候,因为疫情后国内供应链体系更加成熟、更多资金投向实业和消费品、同时消费者对国货品牌更加有信心,成为新品牌创业的三大利好,但新品牌同时也要练好内功,“不要辜负你的消费者”

今年,有2000个品牌进入“天猫潜力新品牌孵化计划”,天猫品牌孵化中心总经理仲生认为,“我们在看待新品牌时,不仅关注其短期规模与增速,而是更看重长期健康经营的能力——即是否能形成强品类心智、是否可实现长期低成本复购。”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