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先锋城市:无锡、赣州、湖州、芜湖脱颖而出,需要做对什么?

2021-11-29
依据《2021中国城市科创实力调研报告》的排名情况,我们在“科创先锋城市”中选取了4座独具特色的城市标的:无锡、赣州、湖州、芜湖,进行深入解析。

上海报业集团 | 科创板日报联合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ISTIS),依托星矿数据独家数据支持,共同发布了《2021中国城市科创实力调研报告》。报告首度以“科创”为维度,对中国城市版图进行了新一轮的梳理,形成了“科创领军城市”、“科创先锋城市”、“科创潜力城市”及“科创跟随城市”四阶城市矩阵。

其中,“科创先锋城市”是报告中极具爆发性的城市群:以其科技导向的战略布局,当地科创板上市公司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活力及活跃资本的逐步汇聚,突出重围,成为本次调研中的佼佼者。

依据《2021中国城市科创实力调研报告》的排名情况,我们在“科创先锋城市”中选取了4座独具特色的城市标的:无锡、赣州、湖州、芜湖,进行深入解析。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案例,分析“科创先锋城市”们的具体成就和发展路线,能进一步探究、总结其背后更为详细的成功经验。以生动的案例,为肩负推动中国科创事业发展责任、努力实现创新型发展的城市和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无锡:从冶金机械到太湖湾科技创新带

在《2021中国城市科创实力调研报告》中,无锡作为“科创先锋城市”的一员,科创实力位列54座城市中的13名,在科创研发能力、科创转化能力指标上均处于全国领军地位。

科研实力上,无锡有“万米深潜”的中国船舶集团702所、“太湖之光”攻关计划、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顶尖科研力量。国家双一流高校江南大学在当地一枝独秀,拥有8个国家级科研基地和33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科研实力突出。

无锡2020年科创板上市公司共7家,数量排名第10。这些科创板上市公司总计的专利数量、科研人员占比等指标也排在前10名。此外,无锡总计拥有1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5个国家级企业孵化器和1个国家级开发区,用于扶持科创力量、培养上市“预备军”。

作为一个二线城市,无锡能取得以上这些科创成绩十分不易,究其背后原因,与数十年前的产业大转型密不可分。

二十一世纪初期前后,无锡凭借纺织业基础和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城市工业,机械、化工、冶金等制造业得到蓬勃发展,同时原有的纺织、电子等行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太湖蓝藻事件为无锡、江苏乃至全国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敲响警钟。无锡痛定思痛,着手调整产业结构,每年关停低效、落后企业数千家,大力扶持低污染、高科技产业。

转型的阵痛一度让无锡GDP连续下滑,但经过数年的坚定治理,依靠法制力量、市场手段和科技进步,将原有的太湖工业园区“腾笼换鸟”,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向创新型经济转变,形成了独特的“无锡经验”。

2016年,无锡市提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依托基本升级完毕的工业体系,无锡大力扶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投资扩张本地企业华润微,引进华虹半导体、长电科技等上百家企业,园区建设、工厂建设规模屡创新高。

2017年,无锡GDP成功突破一万亿人民币大关,宣告其转型成功。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20年无锡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在补贴政策鼓励下这一数量还将保持快速增长。

湖州:把握注册制和长三角机遇,科创转化力领军者之一

湖州地处浙江省,与杭州相邻,位于太湖南岸,向北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上海、杭州大都市圈中的一员。湖州在《2021中国城市科创实力调研报告》中综合科创实力排名16,是唯一一个上榜前20名的三线城市。其突出优势,显现于城市科创研发实力和转化能力上。

在54座城市中,湖州的论文和专利数量增速均位于前10名。但实际上,湖州本地院校水平并不突出,2020年学术论文数量仅564篇,2019年国际PCT专利数量仅77件,排名都位于中下水平。

湖州的科创研发实力,主要来自积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趋势和G60科创走廊联盟的深化。

自2018年国家提出长三角一体化、成立G60科创走廊以来,湖州就在积极对接经济发达的上海、苏州等地,围绕高校院所、科研基地、科技平台、科创产业进行深度对接。

2019年初,湖州在上海组建招商引才中心,派驻300多名招商人员,承接沪苏地区溢出项目。2020年上半年,湖州市已累计引进上海、苏州等地亿元以上项目227个,科研院所合作29家,意向高层次人才项目229个,并积极规划建设沪苏浙皖产业合作区、南浔青浦合作园等。

对于引进和培育起来的科创企业,湖州积极把握科创板开市及注册制改革机遇,2020年专门为此研究制定推进上市工作方案,分层、分类奖励上市公司。

据浙江日报报道,2020年上半年,湖州已形成了20家重点型、40家意向型、40家跟踪培育型三级梯队,其中包括50家科创板和创业板后备企业。湖州市金融办负责人还在采访中提到,对于上市“后备军”将实行全周期培育、全流程推动和全方位服务。

目前,湖州科创板上市公司共3家,总市值超650亿元。2020年,湖州科创板上市公司年营收达391.29亿元,净利润合计超40亿元,没有一家亏损。营收排名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位列第4。此外,湖州三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核心专利数54个,排名中上游。

值得一提的是,G60科创走廊还开设了联盟城市拟上科创板储备企业常态化、针对性诊断培训。最新数据显示,科创板已受理长三角九城市(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的企业125家、发行上市82家,均占全国总数的1/5。

芜湖:固定资产投资带动高质量经济发展

芜湖作为安徽省副中心城市,在《2021中国城市科创实力调研报告》中排名26,处于54个城市的中游位置。与其他三线城市不同的是,芜湖政府对于科创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地高。

在代表政府科创重视程度的“城市科创综合能力”排名中,芜湖排名第19位,也是唯一一个跻身前20 的三线城市。

在具体数据上,尽管芜湖所拥有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研发转化平台并不多,总计仅13个,处于中游水平,然而芜湖经费投入表现相当突出。

2019年,芜湖城市科创研发(R&D)经费投入占GDP比例3.08%,居安徽省第二,是三线城市中唯一跻身科创研发经费投入前强10的城市。2020年该经费比例进一步提高至3.34%,全市社会研发经费达125.28亿元。

2015年至2019年,芜湖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稳居安徽省第一。其中,2019年芜湖政府对科技项目支出占比10.18%,仅次于深圳、合肥、佛山,排名第4。

近几年来,在芜湖政府的统计公报中,固定资产投资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投资外,鼓励企业提质增效的工业技改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均在25%以上。根据芜湖市政府数据,众多新兴战略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投资和产值都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对GDP增长贡献明显。

同时,芜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利用G60科创走廊的协同趋势和走廊间城际铁路、公路的建设增强与苏州、上海、湖州的产业联动,强化地区聚集效应,积极推动当地电子电器、新型建材、生物制药、汽车产业,四大支柱产业获得了持续性发展。

赣州:独角兽带动产业科研起飞

赣州是位于江西省南部的一个三线城市,南面与广东省接壤。《2021中国城市科创实力调研报告》排名显示,赣州科创实力排名22,是“科创先锋城市”的一员。

同时,赣州也是除湖州、芜湖之外,第3座稳居国内科创第二梯队的城市。尤其是在科创研发能力和科创转化能力上,分别排名第6和第17,在三线城市中成绩优异。

具体而言,赣州的国际PCT专利增长速度位居54座城市之首,属于规模相对较小、增长速度较快的城市。但赣州本地的科研实力并不强势,知名高校、国家级实验基地较少。目前,赣州主要通过与广州开发区、深圳龙华区深化合作,建设赣粤“科创飞地”增强本地科研实力。

从地理上看,赣州距南昌、长沙、广州等省会城市较远,难以像身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中小城市一样,通过承接配套产业促进科创产业发展。想要实现科技创新、积极转型,赣州只能寄希望于全力培育本地龙头企业。

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龙头孚能科技,是赣州本地发展起来的优质独角兽公司。该公司在2020年7月成功在科创板上市,IPO募资金额达32亿元。当前公司市值412亿,已被选入代表科创板走势的科创50指数。它也是赣州科创转化能力排名优秀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其2020年财报,孚能科技年营收约11.2亿,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占比33.21%。公司当年利润亏损有部分原因是由于研发经费投入导致的。

有报道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已累计获得135项境内外授权专利,自身研发专利也达到209件,其中大都为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

赣州主攻科技创新的章贡区还提出,“育龙头、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的发展路径。除孚能科技外,赣州通过引进青峰药业和威高集团建设生产基地、开展研发创新,充分利用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地区科研、经济持续发展。

若赣州在未来几年中能继续维持这一发展势头,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必然带来更多科创产出,结合正在建设的汽车、医药配套产业链集群,城市科创发展潜力值得关注。

预计在未来数年间“科创先锋城市”将继续在自身优势上实现突破,超越同类城市、迈向更高发展阶段,跻身我国科创事业领军者之列。

来源:科创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