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孙子兵法的“囚徒”

2022-08-17
幸存者偏差是如何带偏孙正义的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最话 FunTalk(ID:iFuntalker),作者:何伊然,创业邦经授权

再出色的将军也不能保证自己百战百胜。

当地时间8月8日,软银集团发布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受到软银愿景基金的市值大幅蒸发的拖累,软银第一财季度净亏损3.16万亿日元(约人民币1589亿元),创下集团历史之最。两个季度内,软银累计亏损5.36万亿日元(约人民币2718亿元)。

软银巨额亏损与今年的科技股动荡有着密切的关系。

2021年下半年美国防疫政策放开后,美国通货膨胀速度远超市场预期,消费需求疲软。进入到2022年,科技公司集中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21%。而此时,一贯坚持“高估值”投资方法论的孙正义,也就沦为了市场的高位“接盘侠”。

作为《孙子兵法》的忠实粉丝,孙正义最为尊崇的理念之一就是“不打败仗”。但他没有意识到,一个没有吃过败仗的将军,最容易出现的心理状态就是幸存者偏差。

不能否认,激进的投资策略曾经帮助软银在2000年初的互联网泡沫中崛起,又成功的穿越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只是当孙正义仍然坚信兵不血刃的投资哲学时,却忽略了一点,他仍是那个坐着时代的电梯上楼的人。

于是2021年成为了他的事业“滑铁卢”。

在财报沟通会上,孙正义充分发挥了日本人擅长道歉的优势,用一个小时进行自我批评。他反思了“搜寻独角兽”投资策略,并表示自己应该对“高估值”判断失误负责,承诺削减开支以重回正轨。孙正义还称:“我为自己过去贪图暴利而感到羞愧。我们太自信,太好高骛远。”

因为对市场判断失误的愧疚或许是真的,因为贪图暴利而愧疚肯定是虚的。搞投资的人最追求的就是以小博大,有暴利才符合职业要求。

和孙正义有业务往来的合作者在对软银困境发表看法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我相信,本性难移。”“当他相信某件事就是未来的时候,他会押上一切。”

01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美国科技股在经历短暂的动荡后迎来了一路狂奔的暴涨,孙正义对自己没有能够跟上这波飞涨甚为懊恼。2021年初,孙正义在软银内部讲话中要求全体员工让更多的科技公司接受软银的投资,他甚至称:“创业公司的估值仍在飙升,你们投的还不够激进。”

据透露,孙正义建立了一个全是潜在投资目标公司电话的电子表格,放宽内部规定。2021年,孙正义和团队向183家公司投资了380亿美元,创下了有史以来风险资本投资者在一年时间内的投资纪录。

这种梭哈式的投资方法,也来源于《孙子兵法》。他从这本书中总结了一套被外界称为“孙孙兵法”的经营哲学。其中一条叫做“一流攻守群” :只有成为压倒性的第一名,你才能感受这一地位存在的本质意义。

这套投资哲学也让他在过往二十年中创造了奇迹。

新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市场哀嚎遍野,一批未来的巨头正处在事业的谷底。别人恐惧我贪婪,对全球互联网前景充满信心的孙正义搜寻着市面上的“潜力股”,并大胆地给这些初创企业开出高估值。

彼时,中国还没有加入WTO,海外人士对中国互联网的未来抱有怀疑。在被硅谷连续拒绝40次后,焦头烂额的马云来到日本,孙正义仅用6分钟时间就决定拿出2000万美元。

赌对了阿里,孙正义却并不满意。

差不多同一时间,孙正义想用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亚马逊30%的股份,贝索斯却坚持1.3亿美元,双方没有谈拢。此外,孙正义也错过了谷歌、eBay和特斯拉……

在走出互联网泡沫破灭的阵痛后,全球的科技公司迎来了二十年的黄金发展期。200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为1.6亿;202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到46.5亿,欧美地区互联网渗透率更是超过85%。

如同巴菲特在投资上走对了“很长的坡”,搭上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红利,孙正义也搭上了互联网的爆发期。

即便有互联网科技公司在浪潮中落寞了,也会有同行业的公司迅速“补位”。从大趋势看,美国科技股在过往二十年可以说是九赚一亏。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业和传统制造业遭遇重创,美国股市基本上就是靠着科技股撑起来的高市值。

押对了互联网赛道,孙正义广撒网的高估值策略取得了高回报,尽管他自己觉得还不够。

孙正义多次用“太愚蠢了”来描述错过巨头的懊恼,他甚至认为软银并没有利用好互联网革命的大潮,“最大的赢家是谷歌、亚马逊、苹果和Facebook。与他们相比,我为我们的规模如此之小而感到尴尬。”

02

在行业的一片繁荣中,孙正义对自己脱胎于《孙子兵法》的“高估值”理念深信不疑。手握着雅虎、阿里这般的成功案例,WeWork、Zume等失败投资大众自然会忘得一干二净。

然而,进入到2021年,这套理念却失败了。

2021年被视作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监管大年”,利用资本扩张、收割流量、占领赛道的“跑马圈地”已经行不通了,国内互联网正在经历转换营收方式的阵痛。

在大洋彼岸,或许政策影响并不显著,但美国的消费互联网行业明显也进入了瓶颈期,这点从在线广告收入上可见一斑。

2010年—2020年,美国互联网广告占据其GDP比重年均以10%的速度上涨,但是在美国经济反弹的情况下,2021年在线广告增速却出现停滞。2022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进一步飙升,各家互联网巨头的日子更加不好过。

当二十余年来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穿过了互联网泡沫和金融危机的成功者时,幸存者偏差很容易让当事人误将自己的理念认为是绝对的真理。这位即将65岁的老人必须承认自己判断错了。“高估值”策略有着限定的适用范围,周期到了,谁都躲不掉。

如果孙正义当年押注的是地产、石油、工业制造领域,早早的吃过了败仗,或许今天的大规模失利就可以避免了。

令人唏嘘的是,近期,为了“回血”,软银不得不将创造公司奇迹的阿里巴巴股权交易变现。

当地时间8月10日,软银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将通过结算预付远期合约的方式减持阿里巴巴,此次交易预计能为软银带来4.6万亿日元(约340亿美元)的现金。

03

《孙子兵法》有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顺势自然,不得不然。”孙正义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到消费互联网到顶了,他也确实在努力调整赛道,重新调校投资的准星。

孙正义要做的是寻找下一个能撑起“高估值”理念的赛道。

2016年,孙正义以3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全球最大的芯片架构供应商ARM。彼时,孙正义称:“首先是有了因特网,然后又有了移动互联网,接下来就要轮到物联网了,它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范式改变。我是在这一改变的开端做这项投资。”

ARM的营收方式简单理解就是从每颗芯片赚取抽佣的版权费。虽然占有99%的市场,大客户众多,但由于IP只是芯片制造的一小部分,ARM定价能力很有限。根据软银财报,ARM在2017年—2019年的营收分别为18.31亿美元、18.36亿美元和18.98亿美元,几乎没有增长。

某种程度上,ARM的营收停滞体现出物联网增长速度在很长时间并没有满足业界的厚望,这也是孙正义持续重仓消费互联网,在硬科技和物联网赛道上下注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软银出现巨额亏损征兆后,孙正义就试图出售ARM变现。

2020年9月,英伟达同意以400亿美元收购ARM。然而在反垄断机构和各家厂商的激烈反对中,今年2月英伟达只得以12.5亿美元违约金的代价放弃了交易。

随着新能源汽车“起飞”,物联网时代芯片应用有了落地的场景,ARM在2021年等来了爆发。2021财年,使用ARM技术的芯片出货量达到创纪录的292亿颗,ARM收入27亿美元,同比增长35%;利润为10亿美元,利润率为37%。

2021年的“缺芯”危机进一步激起了资本市场对芯片行业的兴趣,大量在消费互联网看不到新增长点的投资者集中涌入芯片赛道,行业热钱涌入,从业者工资翻倍。几年前从微电子转到消费互联网的人们,又纷纷掉头回到芯片公司就业。

在行业估值大爆发的情况下,推进ARM再次上市成为软银的新选择。

软银的目标也很明确:要让ARM上市成为芯片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发行。据悉,ARM上市估值有望高达600亿美元,远远超出英伟达提出的收购报价。有着深厚投资者基础的美国纳斯达克是孙正义的首选。但是ARM的英国背景和芯片行业在当下的特殊意义使得英国政府一直在争取ARM在英美双重上市。

需要提及的是,ARM现任CEO在2021年还表态称不愿意上市,认为上市会扼杀公司的快速行动和创新能力。但是面对软银巨额亏损,终于等来ARM“高估值”时机的孙正义也顾不上ARM管理层的意愿了。

只不过,即便ARM的600亿美元估值成真,软银拿到280亿美元的账面浮盈,但是要知道软银对ARM的投资额高达320亿元,若将时间因素纳入考虑范围,软银该笔投资已经持续6年时间,其年均投资回报率为14.6%,此外,过去两个季度,软银的亏损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所以相关浮盈还是不能将窟窿填满。

业绩会上,他用一张画像来警醒自己。据说这张画像是德川家康生平唯一败仗(三方原合战)之后,命人画下的自己狼狈的样子。众所周知,重振旗鼓的德川家康在后来赢得关原之战,造就了统治日本265年的德川幕府。

这个时间几乎可以契合孙正义希望打造的300年软银帝国。只是如今留给65岁孙正义的命题恐怕不仅于挽回投资损失,更是如何找到那个继任者。

2021年3月以来,已有7位管理合伙人离开软银,其中三名被认为是软银潜在继任者,他们分别为软银集团首席战略官、高盛前高管佐护胜纪、软银旗下Sprint前首席执行官马塞洛·克劳尔(Marcelo Claure)、拉吉夫·米斯拉(Rajeev Misra)。

据说马塞洛的离职原因是薪酬争议,尽管已经是软银薪水最高的高管之一,但他仍然希望主张一份高达20亿美元的薪酬方案。

而这恐怕正是巨头的一种普遍烦恼,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管与公司之间会越来越难就个人价值作出一致的判断。

所以,孙正义最后只能成为那个要干到70岁的“孤勇者”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