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营收1800亿元的美国巨头要“撤退”,国产机会来了?

2022-08-20
中国SaaS公司的机会是否来了?

图片

来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巴里

编辑丨子钺

图源丨图虫创意

2022年,在经历SaaS上市公司股价大跌、独角兽估值暴跌后,SaaS圈又传来一个重磅消息。

近日,有媒体报道,全球最大的SaaS巨头Salesforce宣布“解散”中国区直销部门,涉及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业务,引发业内关注。

据了解,目前Salesforce已经关闭位于香港的办公室。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业务将交给阿里云代销。Salesforce在新加坡还保留原中国区业务团队,负责对接客户和合作伙,包括对接阿里。

作为在美国市场缔造神话的SaaS行业鼻祖,Salesforce的成功一直被业内视为典范。这家1999年在美国成立的企业最开始专注于CRM(客户关系管理),后逐渐覆盖财税、人力等多个SaaS细分赛道。

2022财年,Salesforce营收达264.92亿美元(约合1800亿人民币),与其2004年上市时相比,营收增长超200倍。而亚太地区的总收入占比为9%。

入华18年,Salesforce似乎长期遭遇“水土不服”。CRM头部厂商销售易的CEO史彦泽发文称,Salesforce这么做除了中国区业务本身的挑战,目前大环境和趋势也是退出的重要因素。

伴随着Salesforce的成功,国内曾涌现出了一批基于SaaS模式的CRM创业公司。大家都坚信未来中国也能诞生出巨头级的公司。这些公司也被称之为“Copy from USA”。

中美SaaS市场一直存在“十倍论”之说。阿尔法公社创始合伙人许四清曾指出,中国企业平均每年采购SaaS的金额与美国存在10倍的差距,这是中国ToB创业者的巨大机遇。

那么,中国SaaS公司的机会是否来了?中国SaaS创业者又该如何做强自己?

图片

“并非天上掉馅饼,

你也要有能力接得住”

“对于国内SaaS公司来说,的确是个突破的机会。”一位SaaS创业者说道。

国产替代本身就是一个大趋势。但要做到,也并非以天上掉馅饼,坐享其成。

首先,国内SaaS公司要加强自身产品建设,自己的软件能力要和目标客户的需求相匹配,确保能够承接得住。

其次,一定要理性的替代。

很多企业在国内不用Salesforce,但可能在海外使用,中国市场只是它的一个分公司或者业务分支。所以,国内SaaS公司还是要有清晰的定位,替代掉的只是这家企业中国业务的部分信息化而已。因此,这就要求国内SaaS公司要有充分的连接能力,也就是对数据平台、应用平台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Salesforce之所以能够在国外取得成功,在于其解决的是销售过程的管控和销售效率的提升问题,国内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该创业者说道。

在2015年以前,伴随着Salesforce的成功,国内涌现出了一批基于SaaS模式的CRM创业公司。

“当时,大家都坚信未来中国也能诞生出巨头级的公司”,这些公司也被称之为“Copy from USA”。

伴随着当时国内火热的企业上云热潮,国内第一波SaaS创业潮得以爆发。

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创业公司一度走入低潮。

阿尔法公社创始合伙人许四清在创业邦DEMO CHINA上曾分析,中国SaaS市场滞后有三大原因:

1、舶来品先进好用。

2、企业客户尤其是大型客户喜欢做in-house开发。企业内部的技术派经常觉得创业公司的产品没什么了不起,自己也能做,于是便招兵买马自己干。

3、投资和创业周期长、关键技术门槛高是企业服务的特征,但是过去20多年国内ToB投资欠账也是事实。

但好消息是,中美SaaS市场一直存在“十倍论”之说。

许四清指出,中国企业平均每年采购SaaS的金额与美国存在10倍的差距,这是中国ToB创业者的巨大机遇。

在中国企业服务里,IaaS、Paas和SaaS分别占62%、10%和28%,这与美国的14%、15%和71%相对比是倒挂的。

究其原因是大厂先行,BAT等云服务商已经为行业起步铺平了道路。但面向应用的SaaS领域,国内还处于快速起步的阶段,这个领域的机会还有很多。

图片

图片

创业者不用样样都好,

只需要“一针杵破天”

在美国,SaaS公司有一个8年成长模型,也就是说这些公司平均的上市时间是8年,也被称为“53221”模型。

具体来说,一家SaaS公司前2-3年是在做基础产品的构建,如果年营收以100万美金起步计算,此后的5年通常会分别保持5倍、3倍、2倍、2倍、1倍的增长,第8年上市的时候营收规模就是1.5亿美元。

上述创业者指出,这套美国经典的SaaS增长模型在中国同样适用,但能够跑完这套模型的中国公司寥寥无几。

“没有跑完这套模型前,绝大多数SaaS公司是不具备上市能力和并购能力的,即便是Salesforce并购Mulesoft、Tableau、Slack等公司也是在其2004年上市之后才开始。”

同时,美国SaaS公司的上市是一个综合指标论,具体会看四个指标:

1、增长速度,也就是公司的增长率有多高。

2、续费率和续约率。续约率方面,国内续约率至少要做到85%以上,国外做到90%;续费率方面,国内头部公司可以做到110%左右,国外需要做到120%-130%。

3、获客效率。如果ARR (年度经常性收入) 除以CAC(客户获取成本)能够做到1,LTV(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除以CAC做到4或者5,那么这家公司的价值模型就跑通了。

4、是否具备现金收窄的运营能力。Salesforce成立十年之后仍然在亏损,但其现金流是持续收窄,整个公司的体量也在不断变大。而国内很多公司的情况是:今年做2亿元营收,今年就要净花掉2亿元,简单来说就是“花钱买收入”。

该创业者指出,中国的SaaS创业者往往看到的是,Salesforce是靠资本并购做大做强这样一个表象,但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Salesforce自身有着一个健康的模型和完善的能力。而国内绝大部分公司还没有开始综合地思考自己的增长效率、留存率和现金收窄的运营能力。

当这些能力不完全具备的时候,这家SaaS公司就谈不上“健康”,更不要谈“扩张”、“并购”了,所谓的“上市”也只是奢望。

“即便是公司做到了5亿港币以上的营收,符合港股的上市标准,但由于港股是全注册制,如果公司的综合指标不健康,也仍然是个垃圾公司。”

他认为,中国的SaaS公司正在从一个机会型增长慢慢要变成能力型增长,在这个时候,比拼的是谁更理智、更专业、更有定力。

国外SaaS公司通常非常专注,只做一个细分领域,而不是像国内公司先做一个领域,后来发现客户不买单,再做另一个功能,这个客户也不买单,再做一个硬件,最后把自己组合了一个全功能产品。

“功能最全的产品是瑞士军刀,但那只是一个玩具而已。”

许四清也同样认为,投资机构最早投SaaS类项目时,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垂直领域的问题,例如IT服务、移动支付、协作开发、人力资源等等,实际上就是围绕管人、管客户、管钱、管供应链来做的。

“创业者并不需要样样都好,只需要‘一针杵破天’,将最优势的地方做到行业第一位,你就是老大。”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