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卷”与“痛”,硬科技投资的长期逻辑与现实考量

2022-09-15
《硬科技投资的长期逻辑与现实考量》圆桌论坛

9月7日,2022DEMO CHINA创新中国峰会在无锡君来洲际酒店拉开帷幕。本次峰会以“转折点”为主题,邀请地方政府领导、多位产业专家、知名投资人以演讲、专场对话等形式带来最新的行业洞察,来自全国的优秀创业企业登台展示项目。

作为中国创投界标志性的品牌活动,DEMO CHINA迄今已经举办至第16届,现已成为多维度、多元化、多角度融合的创投圈盛事。今年,创业邦联合高通创投、红杉中国、惠普战Club、喜屏传媒、出海宝 GO GLOBAL GEM、H50打造了智能互联、新商业、社区营销、出海、医疗、数智等多场DEMO SHOW与垂直论坛。

本次峰会由创业邦主办,得到了高通创投、红杉中国、惠普战Club、喜屏传媒、出海宝 GO GLOBAL GEM、H50、meta、联想创投、竹芒科技、浦发硅谷银行、上汽大通、马爹利、创业邦星际营23期校友品牌ARSIS等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DEMO SHOW数智专场上,红点中国合伙人刘岚、三行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孙达飞、复朴投资管理合伙人王军峰、钧山私募股权母基金合伙人欧阳琦玮在海拉创投总经理王潇潇的主持下带来《硬科技投资的长期逻辑与现实考量》圆桌论坛。

犀利观点如下:

1、怎么打破市场的天花板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些比较大的赛道,能够持续地有资本的投入,把它做起来。

2、这两年大环境感觉对创始人、对投资人有几个共同的关键词:一个是卷、一个是痛。不管是投资人还是企业家只有突破,突破自己、突破这个周期、突破这段迷雾,才可能成功。

3、为什么关注硬核科技?所有投资机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投资人挣钱。投硬核科技,是因为其它领域这两年不太好。

4、个人认为在中国做硬科技的土壤不错,甚至偏向制造业的硬科技土壤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已经有一个非常大的工业基础,很多人说我们大而不强,但我觉得很多事情上你得先大才能强。

以下为创业邦整理

王潇潇:我是来自海拉的王潇潇,海拉是一家德国汽车零部件公司,有130多年历史,在今年初我们也是和著名的法国汽车零部件公司佛吉亚,成立了全球第七大汽车零部件集团FORVIA。

我们看到硬科技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赛道,如何在长期的愿景和现实项目中进行取舍?请四位嘉宾介绍一下,谈一谈今年在硬科技赛道上关注的方向和项目。

孙达飞:三行资本是一家垂直赛道的基金,专注于在硬科技里的泛半导体和储能两个大赛道。

在这个垂直赛道里我们深耕了4年,累计投出的项目超过27个,投出的金额接近15亿人民币,迎来了阶段性小爆发局面。

王军峰:复朴投资主要专注于中早期的项目投资,这两年除了硬核科技以外,其它领域也有涉及,投得比较多的是芯片、AI、以及在医疗、数字化方面的项目。

刘岚:红点是一个老牌的美元基金,源自硅谷,1999年成立,到现在20多年时间了,中国办公室也是从2005年一直做到现在,2015年之后,红点国内团队从美国独立出来做红点中国,投的方向延续了TMT、企业服务、前沿科技等,最近两年国内也是硬科技比较热,也关注像人工智能、芯片、新能源领域的一些细分赛道。

欧阳琦玮:我是钧山私募股权的合伙人。

第一,我们是前几位背后的支持者,是前几位的投资人,默默支持着各种直接做硬科技投资的优秀GP。

第二,我们传统上是一个母基金,现在也开始做一些直投业务。我们已经跟各位有了各种各样的合作,一起投项目,或者在其它场景下一起去做一些推动科技方面的事。

第三,我们的投资方向也是最复合的。从今年来讲,不止投了半导体,也投了跟能源相关的,还投了跟机器人、跟机器视觉相关的,也有消费的。总的来说,我们覆盖面很广。

王潇潇:各位在选择项目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逻辑,从哪些方面去进行一些现实的取舍和考量?

孙达飞:第一个还是看清趋势,我们对整个趋势的判断是放在第一位的。等到这个趋势来了才能去做,项目的第一个要务,就要看趋势能不能支持它打开天花板,能够支持我们一个基金最起码的周期退出蛮重要的。

第二,看人,看业绩,看它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制造业里怎么挑到更好的项目,核心要看这个企业家是不是有长期目标,并且这个企业家是不是这个方向最适合的人,但这句话又很玄。

这就是挑人的时候怎么跟赛道、跟这个企业的方向能够做到完满的符合,后来发现只要找到这样完美符合的人基本上都涨得很快。

王军峰:我做投资大概20年。说一下为什么要关注硬核科技,实际上所有的投资机构最根本的目的是要为投资人挣钱。

就这个领域的投资来说,有几点感受。

第一,我们喜欢投技术难度大的,比如在单点上有很高的技术难度需要突破,而相对来说比较回避,难度来自工程量大的。

第二,硬核科技的项目,从国内来讲大多数还停留在应用这一层,就是底层原发性的技术相对来说还是少一些,这时候更多是看未来的场景,包括市场的成熟度、下游客户以及你的竞争对手的情况,

找到有一定的概率跑出来项目。

比如我们最近在看核聚变、脑机接口、看体内植入的芯片,当然这些概念可能需要3年、5年以后,也许行,也许不行,但这方面可能代表着下一轮所谓的硬核科技的方向。

第三,这个未必是我们这些VC们能做到的,但我们愿意在里面参与一部分,实际上在机械、材料等底层的东西上,国家整个科技链条上、链路上还是有一些短板的,这也需要我们做好绿叶,帮助这些企业家实现这些短板的补齐,每个短板补齐,市场都会回报给我们相应的利润。

刘 岚:我算是典型的硅谷起家美元基金的代表,跟王总说的投资思路可能有点不太一样,从硅谷出来的这些基金,早期投资最看重的还是团队和创业者。

资深的创业者的一些画像,比如说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很长时间在行业内深扎,很多不同的Founction都有一些涉猎,从研发到产品、定义到销售,承担过所谓的PIL的职责,这是团队创始人的画像,更倾向于看整个创始团队的组合。

至于赛道,我们先去看是否有平台化的机会。对于一些细分赛道,用美元的打法投的话,早期是可以投,但是后面怎么去看,怎么打破市场的天花板是一个大的挑战。

欧阳琦玮:首先大家视角不完全一样,站在我这的视角又不一样。我们的做法有一个叫做因地制宜,特点就是广泛布局,或者多交朋友、广泛合作,这样就可以做更多的项目。

第二,我是去年加入钧山的,我在加入钧山之前我也是GP。2008年的时候加入宽带资本,那时候我们跟红点就有非常多的合作,最早我在上海办公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做直投团队的时候,第一个加入的合伙人是做科技方向的,这也是我们钧山在这个方面布局的行动。

第三,我们布这么多局,有这么多投入,尤其是要做后期,其实还是有挺多挑战的。

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做硬科技的土壤不错,甚至偏向制造业的硬科技土壤是非常好的,很多人都说我们大而不强,但是我觉得在很多事情上你得先大才能强。

王潇潇:对于已经在这个赛道里的创业者或者将要步入这个赛道里的创业者或者资金,大家有什么观点,或者有什么样的寄语想要跟创业者传达?

欧阳琦玮:在过去的大概三四年中我一直关注跟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相关的项目。其实硬件或者硬科技的投资挺难、创业也挺难,原因在于往往以前应用的投资只需要面向市场做一个产品就可以了。在做硬科技的时候很多时候要考虑技术问题、工程化的问题。

面向市场有两点,一点是真正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或者客户的角度思考你为什么要造这个东西。第二点是不要把自己的专业化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

我觉得这件事情很多我们硬科技的CEO做得是不够的,他经常希望专业人能听懂他讲专业的事,而不太期待不专业的投资人也能听懂。我觉得他们是要在这个事情上花更多时间的。

刘岚:其实今年是比较难的一年。

给大家最大的一个建议是沉下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科技创业其实周期蛮长的,可能要三五年的时间,除了自己的团队要组建起来之外,整个融资也需要。今年算整个投融资环境比较差的时候 ,你可能思考的是怎么以最小的代价去完成这些事情。另外,要有耐心。能不能给社会创造价值,要慢慢的一步一步做起来,这是创业者保持的一种心态。

王军峰:作为一个创业者,最重要的是坚持或韧性。尤其我们硬核科技的投资,不太像移动互联网等等商业模式的创新,容易得到市场验证,它需要一个比较长周期的导入,这个韧性的背后是要保持对资本的相应敬畏。

从投资人角度,我们要去关注经营性的价值,从创业者的角度应该关注你的经营性的价值,而不是追逐资本。往往最终的结果是双输,对企业家来讲,目的地是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需要时时铭记所谓的不忘初心。我们希望还是久久为功,尤其在硬核科技领域,来不得任何的侥幸。

孙达飞:这两年大环境感觉对创始人、对投资人有几个共同的关键词:卷、痛。

对我们来讲不管是投资人还是企业家,只有突破自己、突破周期,突破这段迷雾,才有成功。

怎么做到突破?人活着最怕的是德不配位,尤其在硬科技,你的能力跟这个企业10年的发展完全不匹配的时候,你就不要做了。检验一个核心的标准就是,能否把这个行业里你认为方方面面比较顶尖的人才用两三年的时间都凝聚在你的身边,这是蛮重要的。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