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拿什么做本地生活

2022-10-18
共享单车变现难,哈啰开始觊觎本地生活这块市场大蛋糕。然而,本地生活真的能够帮助哈啰,脱困出圈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陆玖商业评论(ID:liujiucaijing69),作者 : 陆玖,编辑 : 云兮,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头图来源摄图网

‍‍‍‍‍‍‍‍‍‍‍‍‍‍‍‍‍‍‍哈啰到底想干什么?

10月9日,哈啰公布了一些数据,App 的DAU实现 40% 的增长速度突破 1500 万,平台单日GTV超过2亿元 。目前,哈啰给自己的定位是国内专业的本地出行及生活服务平台。

10月11日,哈啰出行运营主体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上海哈啰普惠科技有限公司,由江苏哈啰普惠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这几年,陆玖商业评论一直在观察这家企业,越往后越看不懂。按照原本的商业逻辑判断,哈啰会并入支付宝,成为一个流量入口,就像摩拜于美团,青桔于滴滴。

但事实上,哈啰似乎想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生意。

从哈啰单车到哈啰出行,再到如今的哈啰,这家企业自从纳入了支付宝体系之后,正在不断释放自己的野心。但是,这种释放到底是被逼无奈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看好的主动扩张?

从出行到本地生活

从本地生活到出行 , 这个闭环美团至今还在走 , 但是走得不好 , 勉 强度日 。

从出行到本地生活,之前滴滴满怀信心走了一段时间,后来全面放弃,外卖和社区团购全面关停。

滴滴与美团曾经在本地生活短暂性的厮杀,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问题,无论是美团还是滴滴,日子过的不怎么好。2021年,美团亏损156亿元,滴滴亏损493亿元。

回顾整个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也是一个利润逐渐摊薄的过程。最好赚的钱被第一批玩家拿走,腾讯、阿里、百度这些公司依旧是目前赚钱相对容易的公司,但是后来者,钱越来越难挣。

陆玖商业评论曾经跟美团的人聊过关于共享单车的问题,为什么这个业务如此之亏,还要执着的做下去?

如果把共享单车当做一个生意看,当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把它当做一个流量入口来看,就是成功的。对于美团来说,他有足够的自信可以线下流量转化成线上流量,因为美团有足够多的本地服务可以留存客户。

美团同样的商业逻辑,还在于充电宝、两轮电动车业务。在如今获客代价越来越大的环境里,这些线下的布局算上拉新成本后,就可以找到一个合理解释。

美团把这个商业逻辑打通之后,也让出行行业的同行们看到了逆向思维的可能性。美团能把短途出行做成流量渠道,我们能不能把本地生活履约服务做成变现渠道?

于是,在滴滴已经失败之后,哈啰最终还是没有死心。

打开哈啰APP之后,能够看到以下三大等级服务。单车是毋庸置疑的核心业务。剩下第二梯队是顺风车、打车、火车票、哈啰租车、小哈换电、送货、车主服务、特惠加油、买电动车等与出行有关的服务。第三梯队是酒店民宿、好物商城、脱单、手机充值、景点门票、哈啰宠物等等一系列没有太大逻辑的边缘业务。

陆玖商业评论仔细查看了一下哈啰新的主体公司,上海哈啰普惠科技有限公司的商标注册情况:分别有大牛惠生活、大牛电动车、大牛生活、大牛出行、大牛助力车、大牛单车、大牛汽车、大牛金融、大牛旅行、大牛外卖、大牛到家、大牛物流。

作为一个第三方视角和屡次创业者,通过这个业务布局,不难发现哈啰满满的求生欲和创业维艰的不断尝试,能挣钱的法子都已经在尝试了。

很显然,杨磊想要从反方向把美团的闭环打通,就像当年鸠摩智反向修炼六脉神剑一样。

哈啰拿什么做本地生活?

共享单车市场规模不超过500亿,本地出行万亿规模,本地生活服务的市场规模则超过20万亿。哈啰作为一家手里资金并不充裕的公司,在没有找到盈利模型的情况下,如此扩大自己的版图,是正确选择吗?

这让人不禁发出疑问,哈啰到底有什么底牌,才会有如此之大的自信。

哈啰的背后,有蚂蚁金服。在2021年11月最后一次从蚂蚁那里战略融资2.8亿美元之前,它已经完成了G轮融资,初步估算,其总融资金额超过350亿人民币。

此前,哈啰的IPO招股书显示,2018亏损22亿元,2019年亏损15亿元,2020年亏损11.3亿元,按理说账上目前还有一些家底。

如果放在本地生活这个领域,哈啰的这点资金,犹如九牛一毛,不够塞牙缝。美团这些年在亏损这件事上,多则上百亿,少则几十亿。能赚钱的那两年,也是利润忽略不计;饿了么在张旭豪卖给阿里之前,从来就没有赚过钱。并入阿里后,也没有赚过钱,烧掉了多少钱,没有具体数字。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现状,不多赘述。就哈啰目前的现状,除了老股东输血之外,大概率很难在资本市场上挣到大钱。

钱的事情说完了,剩下的就是资源。

哈啰主要的股东蚂蚁金服和永安行有多少资源可以对接给哈啰?目前,蚂蚁金服是中国最焦头烂额的独角兽之一,自顾不暇;而永安行4亿美金的市值,基本可以忽略。

事实上,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此前一直试图把自己也变成一个本地生活入口,把口碑、饿了么、高德、飞猪、菜鸟、哈啰等等业务都往里面装。最终支付宝的履约服务是凑齐了,但是,流量入口却一直找不到。

说白了,支付宝想要整合别人,却发现自己能力不足。

最后再看看履约能力。

目前,整个行业里面,本地生活真正具备履约能力的只有美团和饿了么。京东有一定能力,但是,目前还太粗犷;抖音也只是在到店业务有一定的流量功能,到家业务几乎为零。字节跳动曾经想过自建渠道做外卖,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可怕的念头。

从目前,整个本地生活服务的商业模式组成部分来看,到店和到家是两个核心。到店的核心是流量,而到家的核心则是骑手。陆玖商业评论私下跟很多美团的业务人员聊过,在到店业务上,现在来自抖音的压力非常大。但是到家业务,这个重资产模式,目前大家还是非常谨慎。

本地生活生意的本质是规模效应。美团最终在收购大众点评后,又从微信拿到了一个流量入口,用一系列低价高频的服务,最终形成了更大的规模效应,养活了几百万的骑手队伍,勉强产生了商业模式。但是,骑手这一个环节稍微加一些杠杆,模式就会很脆弱。

哈啰靠什么形成竞争力?到店缺流量,到家缺人手。

蚂蚁金服,最后一个变量

这么多年,如此之多的共享单车玩家,摩拜最终的结局,也许就是最完美的结局。

摩拜,对于创业者、投资人、用户和收购方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结局。美团最终买单,给创业者和投资人提供了回报,为用户继续提供服务。

从目前来看,短期内哈啰上市的可能性不大。就算上市,也极有可能会是第二个每日优鲜。不会赚钱,找不到商业盈利闭环的企业,很难在资本市场找到机会,不会有韭菜还愿意让创业者和老股东收割。

这个时间段,如果蚂蚁还有能力也愿意接收哈啰,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但是核心问题是,哈啰对于蚂蚁金服的意义,只是线下流量的一个场景。现在不全资收购,也完全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哈啰的车用微信是不能扫码骑行的。

那么蚂蚁金服就会去思考,为什么要再花上百亿去买一个烫手山芋。如果蚂蚁金服后面温水煮青蛙,哈啰没钱了补一点,没钱了补一点,这对于整件事情来说,是非常恶性的循环。

毕竟,共享单车是一个不会赚钱的吞金兽。

滴滴,2021年财报,其他业务亏损300亿元,其中包括青桔。

美团,2021年财报,共享单车和社区生鲜所在的新业务板块,亏损385亿元。

哈啰,IPO招股书,共享两轮车业务,2018亏损22亿元,2019年亏损15亿元,2020年亏损11.3亿元。

美团和滴滴的运营能力、财务能力、业务能力都无法让共享单车盈利,哈啰想要靠这个核心业务赚钱的机会有多渺茫,可想而知。

如果,蚂蚁金服不愿意彻底接收哈啰,那么哈啰未来的路怎么走?

第一个选择,尽快寻找下一个需要线下流量的巨头。

目前来看,字节跳动本质上来说,是比较好的标的。第一、字节跳动的支付工具一直没有做起来;第二、字节跳动在发力本地生活服务;第三、字节跳动有流量和资金可以补充哈啰短板;另外,京东也是潜在的标的。京东这几年在本地生活这一块一直被美团压着打,京东线下的履约能力也几乎为零。未来京东如果想要实现线下与线上的打通,本地生活必须要做,那么,短途出行就是一块必不可少的布局。

但是,无论是字节还是京东,都得先迈过蚂蚁金服的关,蚂蚁不要的前提,哈啰才有机会被卖出。

第二个选择,分拆自己的业务,把核心的单车业务分拆出来。

如果看过本·霍洛维茨的《创业维艰》,你就会知道,卖掉核心业务,通过其他业务获得新生的可能性。

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介入,哈啰手上这点现金和资源,继续在共享单车这个泥潭里深陷,最终就会被拖死,创始人和投资者什么也不会剩下。

如果能把核心业务卖掉,然后留下一些现在正在探索的业务,留下一些创业火种,对于大家都是两全其美的结局。

第三个选择,壮士断腕,把共享单车砍掉。

2018年至2020年,哈啰共享两轮车业务贡献营收21亿元、45亿元和 5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始终在90%以上。

哈啰现在为何一再重新定义自己?从出行到本地生活,哈啰的管理团队其实也知道,共享单车不是哈啰的未来,也很难为哈啰赚到养活自己的钱。

如何找到盈利模式,毫无疑问是哈啰最头疼的事。但是目前来看,哈啰现在所有的思路,还是依托两轮车业务在做布局,靠两轮车引入的流量,实现其他业务的可能性。

顺风车、租车、送货、换电、电动车这些业务,哈啰都不具备先发优势,想要实现大面积盈利的可能性都很低。

目前,两轮车业务还是要烧掉最多的钱和占用最多的公司资源,这种情况之下,其他业务被培育起来的可能有多大?

不破不立!摆在哈啰面前的路,非常难走。犹如一个巨婴,一直无法独立行走和断奶,却想在上市之前讲一个更大的故事,把GMV做得更高,这些都可以理解。如何踏踏实实学会赚钱,把商业模式走通,这比故事和强忍错误都更加难能可贵!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