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理性,新周期下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机遇

2023-01-05
从基因检测到基因治疗,后疫情时代的医疗健康产业如何变化?

新冠疫情以来,医疗健康领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体外诊断、精准医疗、药械创新……名词不断涌现,无论是专注于病毒检测的宏基因组检测技术,还是专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因编辑技术,都成了投资界乃至社会大众关注的话题。未来的体外诊断技术会如何发展?基因治疗领域又有哪些新的突破?

在2022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峰会暨创业邦年会上,鼎晖投资基金高级合伙人柳丹和微远基因创始人王小锐、辉大基因联合创始人姚璇、杰毅生物创始人王珺一起,探讨了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新趋势。

以下为经创业邦编辑过的对话节选:

柳丹: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以终为始,我们来聊一些新范式,包括行业里面的想法。我们先请各位嘉宾一分钟介绍一下自己公司和自己背景的情况,先请姚璇总做一下介绍。

姚璇:我是来自辉大基因的姚璇,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CEO。我们公司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基因编辑工具开发和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目前公司主要base在上海外高桥,有两百多名员工。我们目前主要聚焦一些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部分管线预计明年可以到达临床阶段。

王珺:我们杰毅生物成立于2019年,聚焦在分子诊断这个赛道,我们想把以往复杂的分子诊断技术做成自动化的,我们有两条业务线,一条是用NGS技术去做一个大而全的检测,我们杰毅过去几年把mNGS技术做到了全自动化;第二,我们也在用基因编辑技术去做核酸检测,并且开发出全自动样本进结果出设备。

王小锐:我是微远基因的王小锐,我们成立于2018年,微远基因的解决方案覆盖整个感染的全场景,包括危急重症、疑难杂症,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技术平台、不同的产品解决方案,来满足各个场景底下对于病原学检测或者监测的需求。微远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也有自己的平台,包括自主研发的POCT平台以及分子诊断流水线平台,希望今天跟大家做更进一步的交流。

柳丹:我是来自鼎晖投资的柳丹,我们资产管理规模将近两千亿,做了整20年,我负责医疗健康,我们在生物医药、检测诊断、工具平台领域陆续投了几十家公司,我们公司上市、退出、并购的比例相当高,今天辉大基因和微远基因也是我们投资的企业。

新冠病毒是怎么被发现的?

疫情始于三年前,2020年新冠爆发,后来之所以能够把新冠病毒坚定出来,宏基因组检测是最核心的技术。这边请王小锐总分享一下微远基因跟新冠病毒发现,包括后面做的工作。

微远基因创始人兼COO王小锐:运用自主研发的宏基因组技术检测新发病原体与已知病原微生物。

王小锐:谢谢柳博,应该说三年前的这个时候,应该是微远第一个在国内应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发现并且上报病原体,一晃已过去三年。对于宏基因组技术来说,不光针对新冠病原体,还能够针对一些危急重症、疑难杂症的检测。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包括2020年、2021年出台一系列的专家共识,充分说明这项技术在危急重症感染以及新发传染病鉴定中的指导作用。微远也对自身的技术进行了升级换代,包括从微远在1.0时代特有的反向富集技术,到2.0时代建立基于探针捕获的的正向富集技术,富集技术是微远的重要技术壁垒,从而保证了微远检测平台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过去两年卫健委临检中心室间质评的结果来看,微远成为在过去两年唯一连续获得满分的企业,是其中很好的体现。

第二方面,包括自动化和资质方面,微远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从测序仪试剂盒(例如:基于二代测序的新冠检测试剂盒)、再到相关的分析软件三位一体的资质获取,也方便未来相关的技术和平台尽快进入临床医院,进行院内检测。由此,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加短的报告周期,我们也能够服务更多的患者,救治更多的病患。这几年,微远通过自身技术的迭代更新,以及与同行一起深入探讨技术的发展,希望为更多的危重症患者获得更优,更快的宏基因组技术服务而努力。

杰毅生物CEO王珺:NGS(宏基因组测序)发展空间巨大

王珺:刚才王小锐总说了整个新冠过程的发现,的确NGS技术在这次新冠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年SARS疫情的时候还没有NGS技术,这次疫情当中NGS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光是对于病毒的发现,还有对于分型、对于疫情的监控,以及对于新冠患者的危急重症的治疗,NGS技术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武汉疫情期间湖北省疾控中心、疾控系统非常期待用这样自动化、标准化的方式去检测和监控,于是我们提供了第一台自动化建库设备,可以更好的知道疫情的变化情况。到今天整个中国的疾控系统里面,自动化建库这块我们杰毅的占比是最高的。同时疫情防控期间疾控系统非常希望尽快知道病毒的分型,于是我们开发了一边测序、一边分析的技术,从样本开始到最后出结果是六个小时以内,而且是实时的,这种自动化的、快速的分子分型技术也是我们杰毅非常创新的技术。

同时在在新冠患者的重症治疗方面,NGS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2020年武汉疫情的时候,杰毅参与了金银潭医院新冠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当时如何让院内建立起快速的平台是很大的挑战,我们的同事办了各种通行证,三年前带了设备去武汉,帮助院内所有的新冠患者进行了测序以后,可以快速地知道这些患者是什么样的基础感染重病、院内感染,调整对症治疗以后,治疗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新冠为NGS在临床的应用打开了一扇窗,但是NGS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不只是发现新型病原体,还有很多,比如说对于重症患者的精准治疗等。我认为未来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病毒毒株的最新数据?

柳丹:我想补充一个问题,现在这次疫情放开之后,大家陆陆续续的北方、南方、成都各个地方都在爆发新的感染这波,无论是阳过还是阳康这样的过程,两位有很多样本临检的数据,有看到目前大家得的新冠跟原来预计的奥密克戎病毒株,好像也有早期的毒株,两位有最新的毒株检测数据公布吗?

微远基因创始人兼COO王小锐:以BA.5.2和BAF.7两个株系为主

王小锐:今天微远基因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推文,统计了过去新冠阳性的基因检测样本,目前看来还是以BA.5.2和BAF.7两个株系为主,少量的有一些BA2.2.1这些株系的存在。各个地方株系不太一样,北京主要是以BA.5.2和BAF.7共存。广州、郑州、成都还是以BA.5.2为主。处在中间的上海和南京,最近的BAF.7反而增多了。这是我们大数据看到的一些情况,目前还是以两个常见的奥密克戎株型为主。

杰毅生物CEO王珺:没有看到原始毒株

王珺:作为我们两家商业公司来讲,其实不方便去判断整个疫情的走向。首先第一我们没有看到原始毒株,现在还是在奥密克戎的流行区,每个地方都有分布,至少我们没有看到原始株。

基因治疗的新突破

柳丹:在过去一两年中,辉大基因在产品研发管线中取得了什么样的突破?

辉大基因联合创始人兼CEO姚璇:从基因编辑工具到基因治疗,为遗传性疾病探索更多治愈的可能

姚璇:我们公司主要解决的是最底层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问题,一类是DNA编辑工具,一类是RNA编辑工具。这些工具也可以做检测,但它们更大的使命是在检测之后实现疾病诊断的目的,以及使用这些工具对基因突变的疾病进行治疗。

DNA编辑是修复我们整个基因组的,可以在分裂比较旺盛的细胞里面实现比较长久的治疗。除了DNA编辑之外,RNA编辑也逐步应用在血液病等基因治疗领域,比如对于一些神经类的细胞来说,它的分裂没有那么旺盛,我们希望通过它的载体靶向RNA去治疗。我们公司在过去三年里面,突破了DNA编辑和RNA编辑最底层的核心IP问题,所以中国现在已经有了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基因编辑工具。同时,基于这些底层工具,我们开发了一些针对于神经、眼科、肌肉、听力等领域遗传疾病的治疗解决方案,目前部分管线已经获得了临床前的小鼠和猴子的数据,希望在明年可以上临床人体试验,让基因疗法为这些难治的遗传性疾病探索更多治愈的可能,真正造福患者。

柳丹:基因治疗在对抗新冠的过程中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新冠检测过程中您看到了什么样的应用,也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行业里面的见闻或者观点?

姚璇:先回答您的第一个问题。在2020年最艰难的那段时间,我们整个团队,包括我们联合创始人杨老师的实验室,也在寻求可以靶向新冠病毒RNA或者DNA的方法,但是真正递送到药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新冠检测方面,基因编辑技术更多是对于特异性序列的检测,精准度和灵敏度距离商业化大规模推广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我们团队更多聚焦在动物模型或者基因治疗方面,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我们领先的基因编辑技术和一些外部公司开展合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大家可以各自发挥所长。

杰毅生物CEO王珺:用基因编辑技术做核酸检测

王珺:作为新冠检测本身,其实不太需要基因编辑这样的技术,新冠检测就咱们看到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法也好,这两年非常热门的抗原检测法也好,其实手段已经非常多了。我们杰毅用基因编辑技术来做核酸检测,以往我们知道等温扩增技术最大的问题是特异性不够好,但是它的设备简单、操作简单、速度快;有了基因编辑技术加持以后,可以把等温扩增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提高。

我们杰毅生物就用这种方法,克服了等温扩增技术的弊端,用基因编辑来做核酸检测,我们其实是用它来做多靶标多重的病原检测。

2023医疗健康科技创新趋势

柳丹:我们创业邦的同事在年底的时候收集了投行对2023年医疗投资趋势的报告,有几个关键词搜索的比较多,硬科技、生物医药创新、医疗器械创新,在这几个领域请教一下三位,你们从各自的合作角度或者自己企业角度,都看到了怎样的科技创新的趋势?

微远基因创始人兼COO王小锐:组合创新、跨界创新

王小锐:可能这个题目比较大,我只能讲讲我们自己体外诊断行业的创新。这几年由于新冠疫情的促进作用,体外诊断领域还是有不少新事物产生,包括一些组合式创新:体现在一些要素的组合,例如分子诊断流水线(一体机),把整个核酸检测过程中从提取到扩增、检测、体系构建等每一个环节都组合在一起,这种组合式创新,会越来越多。

第二,我们看到很多跨界创新,原来在其他领域使用的技术会跨界到整个体外诊断,甚至到病原检测领域里面来,比如说微远今年运用的捕获探针技术,这样一个技术跨领域的应用,我想也是一种创新的模式。包括我们今天刚刚发布的,利用捕获探针进行符合感染检测的同时,增加对新冠全基因组序列的捕获,从而实现包含对于部分病原体分子分型,这也是一种创新的模式。

第三,检测成本的快速下降有可能引领行业应用革命。因为大家看到新冠qPCR的试剂成本已经降到史上最低了,这种成本的下降,会带来整个分子生物学未来整个应用场景大规模扩容。我相信除了新冠以外,呼吸道分子检测会由于成本的下降也会让其走进更多的医院与患者。这几种创新类型是我们最近在身边能够看到的、捕捉到的一些创新形式。

杰毅生物CEO王珺:检测成本的降低驱动技术发展

王珺:回到我们医疗器械的分子诊断领域,其实在过去很多年,关于做样本结果出的核酸检测市场上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公司做创新,新冠疫情大大加速了这些公司发展,我们也能感受到核酸检测出结果的速度更快了,而不是等五六个小时。我们今年应该能看到各种工作站、各种流水线,还有各种卡盒,我相信未来在这条赛道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资本的加持下,在创新的驱动下,会有更好的成果产生。我们杰毅也在往这个方向不断的努力。

第二,随着应用的增多,我相信不只是在核酸检测测序领域,其他各个方向各种原料的模化以后,整体的成本也会降低。其实NGS也是这样,我进入NGS领域是在16年前,16年前我们实验室买来中国第二台NGS仪器的时候,那时候做一次测序要几万块钱,那个成本不可能用来做感染诊断的。但是这16年来,NGS的成本降了10万倍,只有成本的不断下降,才会让很多技术的发展有了可能。不光是核酸检测,我觉得NGS在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发展。

辉大基因联合创始人兼CEO姚璇:底层基因工具创新和递送系统非常重要

姚璇: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创新主要有两大块,第一个是最底层的工具本身,现在的基因编辑工具,例如Cas12、Cas13,大家都是在找最小的或者特异性最高的,除了可以靶向DNA、RNA,更多的希望可以插入、缺失或者替代一些片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疾病靶向基因治疗。

第二,因为疾病分成了不同的类型,比如说一些体外的小细胞或者血液病,针对不同的组织或者器官递送基因编辑工具的时候,不同器官对于递送系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递送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最后的药效和安全性,因此递送系统开发也很重要。此外,还有整个产业链的整合,从动物模型、研发、临床方案设计、整个方案的筛选,到药物开发、早期的研发、后期生命管理、后期患者支付等,都是潜在的增长点,所以未来的机会还是蛮多的,就看各个公司怎么嵌入到自己的核心领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医疗健康行业的困难和挑战

柳丹:无论是新冠检测还是基因治疗,如果没有宏基因组,或者基因编辑的工具,其实我们对抗疾病的手段会受限很多。我们再看一下行业当前实际的情况,这次也是新冠爆发以来,大家最近多多少少都是有一药难求的情况,也有人提出中国怎么没有开发出来这样的药物,但是中间有很多细节,不便于在这边展开讲。三位嘉宾分享一下,当前医疗健康行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从这个角度讲讲,觉得我们希望在什么地方取得突破,或者我们当今的困境在哪里?

辉大基因创始人兼CEO姚璇:源头创新艰难,但我们正在追赶

姚璇:我还是从我们自己所做的领域,就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来说,困难有三个方面:第一个,中国在过去十年里面整个药物的开发逐步从Me-too或者Me-better,慢慢过渡到Best-in-class、First-in-class,说明中国的科研机构和源头研发是在逐步提升的阶段,包括底层的基因编辑工具,这在未来的药物研发和商业化道路上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正在逐步赶上这个阶段,源头创新这块未来是需要大家一块去努力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整个药物研发过程中,过去十年里面中国更多的做二、三期的Me-too或者Me-better研究,早期的一期方案设计,其实很多的Best-in-class或者First-in-class药,中国的科研团队是不知道如何去设计这些临床试验的,这是比较难的点。

第三个,因为中国整个支付体系中,病人的需求和商业保险的匹配性,导致很多需要精准治疗的疾病,药物研发的成本和最终实现商业化的成本还是非常高的,做first-in-class的成本远远超过做me-too或者me-better的成本。当患者群体没有这么大的时候,如何在研发和最终的商业化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同时CDE(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或者是医保,是否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支付体系来支持,是否可以让患者根据疗效延迟支付,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中国目前跟国外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但我相信在未来五到十年里面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杰毅生物CEO王珺:临床缺少好的技术合规化应用通道

王珺:我觉得如果说到体外诊断医疗器械这个领域,我认为比较大的问题是,在临床端他们合规真正能用的PCR试剂盒也好,还是其他临床手段也好,都是偏少的,这是中国的现状。国外已经发展很多年,很多临床大夫他们手上有各种各样获得各种认可的注册证的产品,而中国偏少。在中国的土壤里面诞生了很多高通量的新型的创新技术,但是在当前的法律法规下,这些技术应用到早期临床还是挺难,也会让很多公司的运营成本很高,因为去建比较庞大的学术推广团队,才能把这些技术更好的用到临床,同时过程中很多收入也不一定合规。

目前国家在推动一些LDT(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实验室自建项目监测)的政策,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来,他们也看到从监管和鼓励创新之间的矛盾。我的角度是当前临床缺少新技术合规化落地通路,各个领域创新技术在落地临床时都遇到了挺大挑战。

微远基因创始人兼COO王小锐:把握需求、合规化、技术触达

王小锐:对于体外诊断领域,挑战来自于几个方面:第一个,首先是对需求的把握,一方面是患者的需求,可以通过市场调研,通过跟患者接触触达。另外一方面是药企的需求,如何能够把一个诊断技术跟治疗结合起来,或者伴随诊断起来,这个也是我们作为体外诊断公司非常希望能做到的,真正能嵌入到整个诊疗流程里面去,这是第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合规化,整个注册创新的监管模式和机制。现在这个模式下,创新型的技术要进行合规化的运行会有很多阻碍和障碍,我们从业者要跟行业监管部门多点交流,增加监管部门对技术的了解。另一方面,可能也要在顶层设计上面,看有没有可能对创新性技术开放一些特色的绿色窗口。

第三个挑战是技术触达,从落地医院,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到学术推广,这些都是国内的营销环节成本比较高的地方。这些环节里面产生的价值可能不如我们把资金投入到研发当中去更有价值,所以这块如果将来能够有所改善的话,对于体外诊断企业来说,尤其是创新型体外诊断企业来说很有帮助,能解决更多的挑战。

未来五年,行业的新变化?

柳丹:虽然说我们面临这么多问题和挑战,但是现在中国已经步入了后疫情时代,我们还叠加了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等等情况,未来又是以硬核科技驱动创新,多重因素影响未来五到十年的变化,最后请几位嘉宾用两三句话,未来五年的时间点畅想一下,觉得这个行业或者各自所在的公司大概会出现什么的变化?

辉大基因创始人兼CEO姚璇:期待治愈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早日上市

姚璇:畅想一下未来五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觉得将有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个,对于药物开发来说,希望在未来五到十年里面有更多的针对于老年特异性疾病的药物上市,比如说脑科学的AD(阿尔茨海默症)、PD(帕金森症),这些神经特异性疾病,或者肿瘤相关的疾病。

第二方面,对于老年人疾病的实时检测。国内的老年人每年或者每两年体检一次,是否有一些智能性的检测设备出现,每个月或者每周检测一些关键性的指标,这样可以更高频地去做一些反馈。因为现在很多老年人自己一个人待在家里面,有些疾病他希望可以扛一扛,不会选择任何的治疗方式。

最后,因为中国是人口大国,医疗资源如何共享,尤其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对于老年人,不管是养老院还是敬老院,二三线城市的基础设施质量和数量还有待提高。

柳丹:我可以预见的是,五年内中国至少第一有可能大概率是2个基因治疗的药物应该在中国获批上市,这个应该是咱们可以预见到的时间点。

姚璇:基因治疗的药物不止针对于老年人,它也是针对基因突变型疾病的。其实真正难的,比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尤其是脑科学的这类疾病,从研发到整个动物模型到它的机理,其实是最复杂的。在过去几十年大家一直想解决老年痴呆,但是至今也没有有效的药物,这些疾病非常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当一个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没法自主完成的时候,影响的是整个家庭,不仅仅是这一个人。

微远基因创始人兼COO王小锐:看好早筛和康复领域

王小锐:在我个人观点,整个生物医药健康行业,结构上分几个领域,分别是预防、早筛、诊断、治疗、康复。未来整个老龄化社会,从IVDin vitro diagnostic products,体外诊断产品)领域来看,我个人比较看好早筛和康复领域

如果是五年畅想的话,我觉得在早筛领域,不管是肿瘤标志物,或者是阿尔兹海默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会越来越多,对于一些重要的老年疾病,早筛应该会有更多的突破,能够更早的去发现这样一些关键重要的疾病。

在康复领域,我个人认为有可能将来一些康复时候用的检测能不能在家庭自己完成,使用家用小型化的检测设备,这样的话老人很方便完成康复的关键性指标检测,及时通过互联网传输给家庭或康复医生。可以畅想一下,未来五年在体外诊断领域会在早筛和康复家庭检测方面,会有更大的长足进步。

杰毅生物CEO王珺:看好感染疾病的分子诊断技术

王珺:我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其实我们人的一生受感染的机会会越来越多,回到感染检测这个赛道上,今天全球感染的死因是全球排名第三的,非常高一种致死的疾病。所以在未来五年,我相信不管是mNGS还是各种分子技术,对于疾病的分子诊断,病原体的分子诊断技术会有长足的进展,这样的话大量的患者不需要在没有任何精准诊疗的前提下使用经验性的抗生素治疗,这样的话,在未来五年,不管是病原诊断的精准性还是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会发生本质改变,会大大促进社会的前进。同样我相信五年之内,肯定会有真正意义上符合mNGS的注册证产生,中国会有这样的创新土壤,会允许这样的产品产生。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