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AI成了“全村的希望”

2023-03-22
“all in AI”近6年的百度迈出第一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惊蛰研究所(ID:jingzheyanjiusuo),作者:雨谷,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衬衫黑裤、一根白色皮带,李彦宏作为目前仍然活跃在台前的初代互联网大厂BAT创始人之一,在“文心一言”的发布会上继续释放着自己的儒雅魅力。但现场以DEMO形式来演示“文心一言”的做法,没能让关注这场发布会的网友和投资者们满意。

从2017年首次公布完整的AI生态开放战略并正式宣布“all in AI”以来,百度的AI战略先后与智能语音、自动驾驶、智能云等多个热门风口结合,一次次将李彦宏送上发布会的舞台,为他收获了一个“AI先生”的美名。

然而人们逐渐发现,虽然百度每年结合科技行业热点举行发布会,但发布会上亮相过的业务和产品,后来大多没了声音。这令人不禁怀疑,百度“all in AI”的剧情是否也是一部没有大结局的“连续剧”。

百度AI的序曲

时间回到2017年。这一年,谷歌公司推出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为后来GPT的提出建立了基础。而百度在2017年年初迎来了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的加入,后者也为百度写下了“all in AI”的剧本。

在陆奇治下,百度显露出全力押注AI的架势。经过一轮大刀阔斧的业务架构调整,百度原有的深度学习研究院、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语音识别、大数据部门等核心技术部门,被整合成AI技术平台体系(AIG),自动驾驶事业部则升级为智能驾驶事业群(IDG)。其中,AI技术平台体系的负责人为百度副总裁、搜索引擎业务总负责人王海峰,他同时还兼任百度研究院院长,也是眼下“文心一言”项目的总指挥。

不过百度“all in AI”的剧本只上演了486天就遭遇“换角风波”。2018年7月,陆奇离开百度,理由是“个人和家庭原因”。意外发展的剧情对百度AI的影响显而易见,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在陆奇担任百度集团总裁兼COO的近500天时间里,百度的市值从600亿美元一路飙升至980亿美元,而在陆奇传出离职消息的当日,百度的市值就蒸发100亿美金。

事实上,陆奇对百度最大的贡献并不是资本市场的价值波动,而是帮助百度成功从依赖搜索业务的互联网公司转型成为AI公司。

在合并百度研究院的同时,陆奇砍掉了百度医疗事业部、百度外卖、移动游戏等多个业务或部门,让百度放弃了“赚快钱”的渠道,并且被推上“决胜AI时代”的舞台。也正因为如此,在陆奇离开的4年多时间里,百度依然在AI赛道持续投入。

根据李彦宏在今年Create大会上的说法,百度是目前少有的同时具备人工智能四层能力的公司。而其“四层能力”,指的是芯片层的昆仑AI芯片、框架层的飞桨深度学习框架、模型层的文心大模型以及应用层的搜索、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产品。

如果从AI产业的角度来看,百度的“四层能力”对应了AI技术发展的数据、算力和算法三大要素。其中,昆仑芯片提供算力,飞桨深度学习框架则帮助训练和优化模型,并最终促进百度AI的能力在各种实际产品和场景中得到应用。但是对于普通网友来说,天衣无缝的产业布局难以感知,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百度AI的体验确实不多。

无用的“AI”

“all in AI”近6年,百度公司至今未能在用户心理层面获得肯定,与其自身的技术发展以及行业背景都有关系。

早在2014年亚马逊推出全球第一款智能音箱产品后,国内就有许多公司开始关注智能音响以及人工智能语音操作系统。其中,科大讯飞联合京东在2015年率先发布国内第一款智能音箱叮咚A1,阿里巴巴和小米先后在2017年的7月5日和7月26日,发布了天猫精灵和小爱同学。而百度直到2018年6月才发布小度智能音响,落后了近一年时间,着实令人不解。

虽然产品迟到了,但乘着AI的东风,百度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DuerOS获得了空前的关注。百度与美的、海尔、联想等企业达成合作,将DuerOS搭载在更多智能家居上,百度与HTC、TCL等硬件厂商合作,推出各种搭载DuerOS的智能产品……在2018年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集团副总裁、小度科技CEO景鲲透露:截至2018年6月,DuerOS智能设备激活量已经超过9000万,月活跃设备超过2500万。

这种AI能力的具象体现,让百度看到了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大好前景。可惜DuerOS不像安卓或者IOS能够独立支撑起一整个完整的商业生态,而智能语音交互又慢慢被用户验证是一种“鸡肋”功能。

无法真正实现自然对话、语义分析不够精准等功能和技术上的问题,很快就让智能音响成为摆在客厅和卧室里用来询问天气的“智能废物”。在技术创新陷入停滞后,百度将产品重心从音箱转向智能屏。数据显示,在2022年的前九个月,百度位居中国智能屏和智能音箱出货量第一,只是这时候的产品体验和人工智能已经没有什么关系。

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也并不顺利。2017年3月1日,百度成立智能驾驶事业群组,4月正式推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此后百度加速技术落地,先后与一汽、奇瑞、北汽以及威马等车企合作,但在上述车企的量产车型中,并未留下百度智能驾驶的痕迹。

其实百度与车企合作的结果,业界早有预料。自动驾驶作为智能汽车的重要功能,是车企最为核心的业务,如果车企采用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不只是会被质疑能力问题,当发生事故时,责任划分也存在法律空白。况且先进如特斯拉,也经常遭遇自动驾驶失灵的质疑,其他车企将自己的命运交到百度的手里,并不现实。

在自动驾驶不被车企买账的情况下,百度将目标投向了智能车载系统以及智能化交通服务,并且在2018年实现首款L4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的量产。但是,国内的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几乎是一片空白,营运资格、路权归属、责任划分等政策皆未落地。虽然百度已经在全国多地获准进行道路测试,并且开展试运营,但政策一日不明确,全无人自动驾驶的全面商业化运营就永远只是计划。

迷途百度仍是“全村的希望”

前有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失宠,后有自动驾驶的难以落地,多年的持续投入没能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这是百度AI最大的痛处。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李彦宏表示百度在AI领域的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000亿元,仅2021年的核心研发占比就达到23%。百度似乎一直在努力,结果却不尽人意。“all in AI”的口号喊了几年,已经转型AI公司的百度也只能硬着头皮每年发布一些新东西。

从区块链、元宇宙、NFT到虚拟人,近几年什么热百度就做什么,并且真的推出了百度超级链、希壤、数字藏品平台、AI数字人希加加等。但是这些产品和应用的诞生,似乎就只是为了让某个发布会有内容可以分享,让百度一直活跃在行业舞台上。随着行业热度的下降,绝大多数产品最终变得静默无声,还有一些仓促上马的项目则因为现场翻车成为新的互联网谈资。

百度并非不知道自身的问题。在去年底的内部讲话中,李彦宏反思了百度在技术创新上“离市场很远,很多时候是自嗨”:“发了顶会的论文,申请了专利,打了哪个榜,但是过一两年之后发现这东西没有人用。”在李彦宏看来,这种脱节持续久了,会使创新业务不再思考商业盈利时间表。但是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的科技大厂们也因为过于关注商业盈利,而错失了AI创新的机会。

细数移动互联网时代崛起的中国科技公司,不少行业巨头和独角兽公司的成功,都是建立在细微的模式创新和人口红利的基础上。而当市场需求逐渐饱和,科技巨头们就又会以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流量效应,推出新业务、开辟新的营收渠道。电商、游戏、外卖、社交,这些10年前就已经存在的业务,如今依旧是大厂眼里的香饽饽,创新变得越来越难,大厂们也更倾向于通过微创新和模式变化实现“一鱼多吃”的盈利目标。

但必须要说明的是,过去用一个想法、一份PPT就能上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而成立于2015年、只有7岁的ChatGPT,则把当下的互联网行业带回到以技术创新为竞争力的游戏规则中来。

实际上,从创新逻辑看GPT的进化并不难。GPT的本质是运用算力不断进行大量训练,以得到更像人类的表达模型,不像芯片制造企业买不到先进光刻机的实质性难题。但截至目前国内众多大厂中也只有百度跟上步伐推出了产品。这或许会让人哭笑不得,可必须要承认,被大家用来调侃的百度AI,现在就是“全村的希望”。

从3月16日百度的文心一言发布至今,有很多用户抢先体验到了产品,也有人将其与ChatGPT进行了对比。和发布会上用DEMO演示产品带来的糟糕体验一样,文心一言在数理推算、中文理解、多模态生成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一言难尽。不过对于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大模型来说,更多的试错也意味着距离理想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和ChatGPT的对比,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AI公司在产品上的差距。

在GPT发展上,中国企业已经晚了一步,但也不必因此气馁,因为比起步晚更可怕的是永远不愿迈出第一步。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