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专业大调整,透露出什么信号?

2023-04-26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将迎来重大改革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金贻龙,编辑朱弢,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从高校申请撤销的925个专业点分布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撤销数量最多。2022年新增备案专业中,有77所高校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数量最多,其次是人工智能专业,新增高校数量达到59所。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将迎来重大改革。

教育部等五部委近日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下称《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改革方案》答记者问时表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

可以看出,接下来的三年内,学科专业还将面临更大调整。这背后,透露了什么信号?

“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是,202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必须推动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其结构和质量也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一直在进行,“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中国推进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频度足够高的专业结构改革。

早在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就提出,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每年集中进行一次。2019年,教育部再度发文,“建立健全高校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

自此,越来越多的本科专业被撤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2019年-2021年,全国高校每年撤销本科专业点数量分别为367个、518个、804个,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众多被撤销的本科专业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最受外界关注。据多家媒体报道,从2015到2021年的7年时间里,共有90所高校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有高校教师谈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撤销时指出:“这个专业大而全,空泛,特色不鲜明,主干课程核心竞争力不强。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特的专业技能,也缺乏明确的就业方向,连去哪个单位实习专业对口这样的问题都很难回答”。

但二十年前,在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度成为高校争相开设的热门专业。公开资料显示,自1998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后,仅2000年至2001年,开设院校就从57所翻番至132所。

可是,当人才培养超过社会需求,曾经的热门专业也会走向边缘。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2013年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名单中,公共事业管理名列其中。

为回应时代变化,专业优化调整力度继续加大。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2800余个专业布点,占目前专业布点总数的4.5%。

从高校申请撤销的925个专业点分布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撤销数量最多。

以目前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来计算,按照《改革方案》,三年内优化调整其中的20%,那么一共涉及的学科专业就是1.32万个,平均每年的调整幅度大约相当于2022年的1.6倍,其力度不言而喻。

对此,《改革方案》要求,在省级层面,定期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质量检查,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的,要责令暂停招生、限期整改;在国家层面,修订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探索建立专业预调整制度,明确高校申请备案(审批)专业,须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原则上提前1年进行预备案(申报)。加强学科专业存量调整,完善退出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在高校毕业生将继续突破1000万人的背景下,这份由多部门联合发布的《改革方案》还强调:“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实施工作”“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看来,教育和行业之间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是深化教育改革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行业发展反过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可以预见的是,此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凸显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交叉融合”成改革关键词

撤销之外,也有专业新增。

4月19日,教育部网站的一则消息显示,根据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备案专业1641个、审批专业176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62个。这些专业将列入相关高校2023年本科招生计划。

此次增设、撤销、调整的专业布点中,工学所涉专业数量最多,有1074个 。《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数字”“智能”“智慧”成为2022年新增备案本科专业的高频词。从高校数量来看,据教育咨询机构“软科”的统计,有77所高校新增数字经济专业,该专业是2022年新增备案专业中数量最多的专业;其次是人工智能专业,新增高校数量达到59所。

不难看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专业的共性与《改革方案》所强调的内容一致,即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的需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占GDP比重达到39.8%。

“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方兴未艾,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强劲。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还跟不上,急需对接这些新发展方向,并部署学科专业。”马亮向《财经》记者分析,此次改革是为了适应新工科等新兴学科专业设置而推进的,旨在打破既有学科专业结构,为高等教育改革奠定学科专业基础。

事实上,近两年,新增的工学类本科专业数量在各学科门类中一直领跑,以“智能+工科”的新工科组合形式开始出现。这些专业往往带有很强的交叉学科底色,试图与行业发展相融合。

比如,在2022年度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中,北京科技大学的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中山大学的智慧交通专业、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智慧水利、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专业,均体现了交叉融合的特点。

《改革方案》也多次提到“交叉融合”,比如在深化新工科建设方面,“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育新的工科领域。”

马亮认为,如果学科专业切分过细,不利于人才培养,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创造新空间,发现新机遇。对于学生来说,交叉融合也有利于未来拓展就业面。但是,在交叉融合时要真交叉、真融合,特别是要进行培养方案和师资结构的配套改革。“不能只是专业名称改了,进行拼凑式或拼盘式组合,或者说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那么就会带来新问题。”他表示。

在鼓励新增学科专业点的同时,也要为它们“正名”。马亮进一步指出,因为不少新增学科专业的交叉属性较强,社会认知度不够,学生在求职、考公务员和考研时,可能会面临学科归属和专业认定的问题,进而出现“对不上”的身份尴尬。

以大数据公共治理专业为例,马亮说:“究竟属于计算机还是管理学?学生的第一学历往往是计算机相关专业,而研究生阶段则是管理学为主,这种复合型人才应该来说是市场急需的,但是不少用人单位还没有改变政策。”

对此,马亮建议,人社等相关部门应及时更新专业目录,同调整后的新专业相衔接。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也给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指明了总体方向,即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为此,《改革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建好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专业点、30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在学科专业基础好、整体实力强的高校建设30个左右未来技术学院;在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设300个左右现代产业学院。

在2023年3月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介绍,2022年,分中央和地方赛道建设1176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依托77所高水平大学累计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是动态调整的,而不是评了就永久保留。所以,评上的还需要保持和提升,否则就可能面临被取消的风险。”马亮解释道。

学院建设方面,《改革方案》在近年来的试点基础上,继续推动一批专业特色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扩容。

据了解,未来技术学院定位新工科,首批试点的12所高校多为综合型、顶尖高校,其开设的专业已涵盖航空航天、能源环境、量子科技等方向。这意味着,按照《改革方案》提出的“30个左右未来技术学院”的目标,今后将有18所的增量留给其他高校。

现代产业学院则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比如常州大学的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湖北工业大学的芯片产业学院等50所院校均属于其中。

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侧重的是建设公共卫生安全、重大传染病防控、重大慢性病预防、重大职业病防控、群医学、全球健康等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校主要是医科类高校,由中央预算予以经费保障。

卓越工程师学院则聚焦培养“大国工匠”,截至2022年11月,包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8家头部央企,已进入首批10所试点建设高校研究生层次的联合培养中。

除此之外,《改革方案》还提出,建设示范性集成电路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示范性密码学院、示范性能源学院、储能技术学院、智慧农业学院、涉外法治学院、国际组织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

随着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信号释放出来,一些高校正在加紧调整其人才培养方向。据《新华日报·交汇点》报道,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殷国栋介绍,未来机器人专业将依托该校2021年获批的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以机械工程等多个强势学科为支撑合力培养,2023年9月首次招生计划为50-60人,实行小班化教学,师资配备比约为1:1,从大一开始,专业导师便会各自带领并全程指导1-2位学生进行企业真实项目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东南大学未来机器人专业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专业类“交叉工程类”下的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专业。

作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一种回应,《改革方案》还强调,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自评工作,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系统报告学科专业建设与调整整体情况、分专业建设情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具体到执行层面,各地各高校要根据《改革方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按照“一校一案”原则,研究制定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每年9月底前报告实施方案落实情况。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