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为什么很重要

2023-05-22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ID:wuxiaobopd),作者:巴九灵,编辑:李梦清,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就在G7峰会的前一天,为期2天的中国—中亚峰会于西安举办。这也是建交31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元首,首次以线下形式举办峰会。

关于中亚,我们最深的印象恐怕便是那五个极为拗口的“斯坦国”。然而,被蒙上神秘面纱的中亚,却始终是政治家们博弈的焦点。

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100多年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提出了“地缘心脏说”。在他眼里,中亚及附近地区是国际政治的“枢纽”地带,并以此发展为著名的“陆权论”。

中亚地处连接亚洲、欧洲、中东和南亚的十字路口,从汉唐到蒙古,从突厥到沙俄,中亚腹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除了扼守交通要道,中亚更有令人虎视眈眈的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球约1/4,天然气储量则排全球第七。仅凭这两大因素,中亚注定成为另一个堆满火药桶的“巴尔干”。

“中亚”并没有明确定义,但在地理上一般指五个“斯坦国”,分别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斯坦”一词今天被广泛用于调侃某地区伊斯兰化,比如“法兰西斯坦”,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亚五国的最大公约数:信奉伊斯兰教。

然而,“斯坦”出自古波斯语,是“……的地方”的意思,比如土库曼斯坦即为“土库曼人生活的地方”,听上去倒颇有一番“圈地”的味道。

事实上,这五个国家还真是通过“圈地”圈出来的。中亚在历史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而固定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不同民族混合而居。19世纪,沙皇俄国征服中亚,却并未改变混乱的民族状态。直到苏联时期,为了瓦解中亚日益高涨的“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分裂势力,铁腕政治家斯大林于1924年重新对中亚以“民族”划分国界,最终成立了五个新国家,并以加盟的身份并入苏维埃联盟。

可以说,苏联“圈地”后,中亚结束了千年来无国家的状态,而分裂出一个泛突厥共和国的梦想也彻底破灭。这也意味着,俄国人在真正意义上取得了对中亚的控制权。

然而,混乱的幽灵始终徘徊在心脏地带的上空。混乱之源有两个,一是独立建国依旧无法彻底解决民族混居的问题。比如在1990年代,吉尔吉斯斯坦的500万人口中,吉尔吉斯人只占总人口约55%,乌兹别克人约占13%,俄罗斯人占15%,剩下还有90多个少数民族。

二是当年斯大林划分边界时留了一手,故意在每个国家的边境设置了模糊的争议地带,比如乌吉塔三国各占一部分环境绝佳的费尔干纳盆地,哈国前首都阿拉木图和吉国首都比什凯克“刚好”紧挨着争议区。如此一来,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除苏联外的任何国家都无法进入这一“心脏地带”平衡局势。

正是中亚五国的民族和边界问题,为日后频繁的冲突和内战埋下导火索。

真空地带

1991年,随着戈尔巴乔夫在阿拉木图落笔签字,苏联社会主义的大厦轰然倒塌,中亚五国相继独立。然而,苏联解体于波罗的海三国而言也许是蜜糖,对中亚五国来说却是砒霜。因为前者是最富裕的独联体国家,后者则在经济上高度依赖苏联。若要描述当时的中亚五国的经济形势,一言以蔽之:守着金饭碗乞讨。

中亚五国中最贫穷的是塔吉克斯坦。在1999年,塔国的贫困率高达96%,即便发展了十年经济,塔国的贫困率也只降到了47%,另一个难兄难弟吉尔吉斯斯坦则为43.1%。

而在经济转型时期,中亚五国还充分发扬“苏联传统”,各界精英利用权力攫取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和资源,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比如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经济体,但最富裕的162人却占据55%的社会财富。

唯一例外的是土库曼斯坦。虽然土库曼斯坦几乎在沙漠建国,但它具备了以下优点:天然气储量排全球第四,通过出口创汇贡献了50%以上经济,使其成为最富裕的中亚国家;75%的人口为土库曼族,民族矛盾不算突出;离俄罗斯最远,受干预最少,是五国中唯一没有广泛使用俄语的国家;它还是中亚通往中东世界的门户,中国途经土国抵达伊朗,是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然而,土库曼斯坦却极度封闭,一般人难以进入,相当于中亚之朝鲜。

民族、贫穷、权力、领土、宗教、神秘混乱交织,纠纷、动荡、战乱则纷至沓来。

比如在2005年和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人在曾经的列宁广场发起了两场“颜色革命(前者即为著名的‘郁金香革命’)”。就在革命爆发后,南部的奥什发生了吉尔吉斯族群和乌兹别克族群的冲突……

如果说1991年以前,苏联政府的强干预使得中亚维持平衡,那么苏联解体后,所有被压制的情绪如泄洪般涌出。在政治上,随着国力日渐微弱的俄国人对中亚控制的降低,西方势力开始影响、拉拢这群“失落的卫星”。

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如此评价:“苏联的解体,在欧亚大陆正中心,造成了一个黑洞。就如同地缘政治学家所描述的‘心脏地带’突然从世界地图上被挖走了一样。”

除了政治上的日益真空,在经济上,中亚五国也一直打着和俄罗斯“脱钩”的算盘。

哈萨克斯坦是“俄罗斯化”最严重的国家,82%的哈国人使用俄语,超过40%的儿童接受俄语教育,苏联刚解体时,俄罗斯人占比一度超过35%。

然而哈国的经济和俄罗斯深度绑定,一些出口产品几乎“特供”给俄罗斯。此外,俄罗斯不希望外国资本染指中亚,导致哈萨克手握美元却无法投资铁路、矿场、输油管道等基础设施,由此陷入了贫困的循环。

于是,以哈萨克斯坦为首的中亚国家渐渐开启了“去俄化”的进程。从开始不讲俄语,到政府公职人员尽量不雇佣俄罗斯人。如今,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人已下滑到20%。而看着好莱坞大片和日本动漫长大的哈国年轻人,对俄罗斯的认同感也越来越低。

时至今日,俄罗斯既无能力帮助中亚人脱贫致富,亦无法完全掌控中亚全局,这导致这块“真空地带”越变来越大,未来必将成为多方博弈的战场。

博弈地带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写道:“中亚国家的命运将取决于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和中国之间利益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然而,中亚真正错综复杂的地方在于,博弈方不单单只有这些国家。

苏联解体五年后,美国参议院便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概念,随后细化方案,提出“大中亚计划”:以阿富汗为中心,在中亚建立一个实行市场经济和世俗政治体制的亲美地缘板块。

阿富汗战争后,美国向中亚全面输出“颜色革命”,并将该计划升级为“新丝绸之路计划”,核心是建设贯通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交通、通信和能源的管线,希望用经济的手段控制中亚,最后渗入中国境内。

就在今年年初,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中亚五国,颇有要“重返中亚”的意思。

俄罗斯也并非坐等他国“蚕食”自己的后花园。苏联解体后,俄外交战略有三个选择:亲美、反美和近邻。然而,随着亲西方政策失败和北约东扩逐渐明朗,俄罗斯一改往前“甩包袱”的态度,将中亚的地位从“次要”转为“优先”,并发展了前哈萨克斯坦领导人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欧亚联盟”的概念。

2000年,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EEC)成立,可以理解为独联体版的欧共体,通过关税等手段实现商品、资本、劳务的自由流动,以促成区域经济一体化。

缺油、缺气、缺矿且急于“去产能”的中国,同样是中亚腹地的重要棋手。中亚除了拥有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更作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一直“诱惑”着中国:将中亚作为跳板,通过经济的方式连通中东与欧洲。“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落地便是最好的证明。从安全战略上来讲,西进中亚算是“主动防御”,避免其他国家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以制衡中国。

对于这一切,布热津斯基早有预言。他认为,中亚远离欧亚大陆,美国鞭长莫及,但又有必要插手的必要,美国的首要利益是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单独控制中亚。他认为:中国便是一股重要的制衡力量。

他说,美国错误的做法是激化中日矛盾,因为中日都是恢复能力极强的国家,一旦两败俱伤,谁率先恢复,谁将成为东方霸主,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诱导中国“战略西进”,从而使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产生矛盾,美国便能从中控局。

他说的确实有道理。事实上,中俄在这方面一直有博弈。1997年,中国提出了修建一条贯通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铁路,三国还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但遭到俄罗斯反对。原因在于铁路并不途经俄罗斯,一旦建成,俄罗斯将被中国和中亚国家边缘化。直到2022年5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才松了口。

同样在2006年,“中哈原油管道”的建设就令俄罗斯非常不满,他一方面担心丢了石油生意,另一方面中国确实通过产业投资的方式渗入俄罗斯的势力范围。

结语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中俄关系紧密,而一旦中亚出现富裕、稳定、团结,当混乱越少,不利因素便越难渗入。所以中国在峰会中强调,无意谋求改变中亚的政治格局,也不会联合中亚国家排挤俄罗斯,相当于给俄罗斯吃了“定心丸”。

而从本质而言,中国的一切努力都指向欧亚大陆的整合,100多前麦金德的“陆权论”重新走向地缘政治的舞台,当欧亚大陆不再碎片化,海权帝国也将失去离岸平衡手,最终被逐渐边缘化。

只不过颇令人叹息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不管中亚发展得好坏与否,始终得扮演着大国博弈的棋子,似乎没有人关心中亚人民的生活、习俗与文化。

从心脏地带,到真空地带,再到博弈地带,中亚愈发显得重要,却愈发显得渺小。曾经的中亚,雄伟的撒马尔罕映照着落日余晖;如今的中亚,却宛如一颗失落的卫星,吃力地喘着气,仿佛在说:我的命运,到底在何方?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