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还当红吗?

2023-07-14
不夜的“24小时城市”财代表着软实力和独特性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 付笠,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天儿一热,乘着晚风纳凉散步的人一多,夜经济就正当时。

夜经济这一概念,是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为应对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所提出的,指发生在当晚18时到次日6时,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为消费主体,以休闲购物、旅游观光、文化餐饮等为主要形式的城市消费经济。

而在中国,夜间消费活动古已有之。到宋朝,夜市便甚为繁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至现代,中国人对夜市的喜爱更是在我们记忆的深处根植。近几年来,北京、上海、天津、济南、南京、杭州等多座城市还专门出台了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专项举措。

当时针拨到2023年,这个在三年疫情之后全面提振消费信心的回暖之年,对夜经济的当下态势我们则有必要做一番近期观察。

01“潮”市来了

夜市,在现代城市夜经济中,仍然最具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一环,正变得越来越时髦。原因则在于年轻摊主的加入,激活了夜市的设计感和创新性。

全是网红小吃:“干净又卫生”的印度小脆球、红极一时的竹筒奶茶、泰国甜品露楚、广西酸辣水果酸嘢,堪称一场“抖音网红食物线下粉丝见面会”,不用专门等到假期出行,就可以来一场味蕾上的绽放。

也是创意产品的天下:文化人卖字题画,手艺人兜售羊毛毡和手作玩偶,玄学大师现场塔罗占卦也颇有市场。

于是今年,洋气起来的夜市热闹非凡。

线上,是小红书上夜市的相关笔记数量突破235万,已然超越骑行和滑板;线下,则是人潮涌动——今年以来,杭州武林夜市每天客流量都有五六万人次;北京朝阳798艺术园区不到7点夜市已经大排长龙。

但洋气的价格,也随之引来了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的声音:“看到的只有圈地的收钱,摆摊的宰客。动不动二十几块、三十几块的小吃,动不动四五十块的咖啡奶茶,我再也买不到五块钱的凉面,两块一串的烧烤。”

夜市之所以令人魂牵梦绕,本在于是一座不分贫富高低都能轻松入场的“游乐园”。而经历了取缔-再现之后,新夜市不光丢失了性价比,更让人喟叹于地摊文化消弭的则是千篇一律的相似要素——极具个性的小吃正在连锁化、标准化。

对商户来说,省下了以前拜师学艺的过程,网购买配方、买供应链服务或加盟连锁品牌降低了做生意的门槛;但对消费者而言,独门味道的消亡打击了人们探索的兴趣,全国夜市的同质化必然带来审美上的麻木与疲劳。

毕竟,比起扎根当地文化的匠心,“潮”只能湃然汹涌一阵。所以舶来的柠檬茶和鸡蛋烧已从网红变为必然可见的熟面孔。甚至一些话题度强烈的地方小吃,也早已挣脱地方的束缚不断复制粘贴到全国,演变成霸占各大夜市半壁江山的不正宗地方网红美食。

当地摊的“潮”不幸成为了互联网的延伸,好在还有一些传统韵味的加入,可以作为调节和慰藉。

在河南南阳,一缕缕中药香飘进了夜市,专家义诊、中药养生膳食指导、现场针灸,吸引了广大市民驻足体验;

在杭州武林夜市,240多个摊位中,非遗传承人曹志林现场作画的“面鬼儿”,更是独树一帜。

“面鬼儿”一词起源于南宋,在融合了北方儿化音的杭州方言中是脸谱、面具的意思。现在,针对夜市年轻化的趋势,已有20多年摆摊经验的曹志林还在图案设计上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同时制作带有同款图案的扇子、手提袋等实用产品供游人挑选。而这种可戴在脸上的纸质面具一直是卖35元一张,从未涨价。

从“杭州面鬼儿”,想起《大明宫词》里小太平掀起薛绍的那个青鬼面具,到淄博的一串烧烤,折射出春秋以来厚道诚信的齐文化,夜市在文化层面实则具有高度延展性。这一点,在国内国外都是一样的:正因为加拿大维多利亚市新闻媒体非常强调现场音乐的价值,使得音乐表演成为当地夜市的独特风景。

要擦亮夜市这张城市名片,还得从立足本土风物抓起。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刘新鑫所说:“一方面,作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方式,小小摊位承载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氛围,是展现市民文化的一个窗口;另一方面,集功能性、观赏性、文化性为一体的集市街区,是本地特色的文化符号。”

02双重价值

为什么这些年各地都在强调重视发挥夜经济的价值?因为夜经济的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不容忽视。

在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英国,2017年夜经济效益占了全国GDP的6%,已成为英国的第五大产业。首都伦敦夜经济产业更提供了1/8的工作岗位,收入达263亿英镑。而在美国的纽约,夜经济也创造了每年290亿美元的经济收入,提供25万个就业和110亿美元的报酬。

在我国,夜经济也在三产的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有60%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晚上18到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北京王府井每天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集中在夜晚,深圳夜间服务业体量占到行业一半,成都更有2/3的餐饮产值来源于夜间经济。

当下,中国市场主体中90%为小微企业,它们是消费复苏的温度计与晴雨表,也是涵养就业、创造经济活力的生力军。

根据网商银行发布的小微观察报告,增长快、占比高、业态丰富、市场规模逆势增长的“夜经济”,正成为不少城市小微商家的发力点——全国占比达68%。

到2018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8.2%,拉动内需成为促增长的一大动力。推广夜经济,就是在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以深度挖掘消费潜力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亦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以夜市为代表的夜经济还凝练着城市景观的情绪功能和人文情怀。它提供的是一个生活化的场域,让疲惫了一天的人们得以在这个已经高度原子化的现代社会里,有机会进行人与人、面对面的互动。

这种隐性价值对于社会和谐的作用之大,甚至令美国旧金山都计划引进中国台湾的夜市,希望借此改善当地的毒品和治安问题。当地市议员Joel Engardio提出,热热闹闹在一起吃喝的夜市氛围可以帮助人们找回对社区的连接,重构街道在晚间的氛围,这将有利于打破当地越穷越乱、越乱越穷的“厄运循环”。

城市,不只是一个白天工作、晚上睡觉的空间,夜经济正是其归属感和向心力的体现。可以说,夜经济的兴起既是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也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应。

03放与管的平衡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夜市热闹、温情、活力的空间氛围,则与“外摆位”的经营形式密不可分。但这也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亲近大街上的客群,使夜市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能出现的占道经营、环境噪音等问题也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个痼疾。

所谓“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中国的城市经历过地摊占了半条街的脏乱差,也出现过夜市空白化的干净,如何平衡好“放”与“管”的关系,则还在探索的进行时中。

在疏堵结合方面,今年大热的淄博为城市提供了市场管理方面的一则范本。烟气污染曾让很多城市对露天烧烤敬而远之,但淄博却能借此华丽转身,正在于用精细化治理代替粗暴的一刀切思维:从2015年开始,淄博市开始引导露天烧烤“三进”,即进店、进院、进场经营,同时大力推广使用无烟烧烤炉具,既留住了烟火气,又远离了烟气污染。

而占道经营、无序摆摊更是沉疴。据《澎湃新闻》,统计显示,2023年1-4月上海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共依法查处乱设摊案件11021起,占案件总量的21%;办理乱设摊投诉件5790起,占投诉件总量20%。

对此,上海最大的露天夜市“泗泾夜市”则提供了学习案例。在场所空间上,夜市摊位不能设在居民区周边和交通干道上,但可以有效利用闲置厂房、宽敞广场等资源来盘活城市公共空间,譬如泗泾夜市就位于一个类圆形的开放式商业广场露天公共区域。为避免阻塞交通,泗泾夜市还对所有外摆位实行准入制——规划出严格的区域限制,不能摆到店门前的水泥方柱以外,如此就为行人留出充足空间。

总的来说,夜市的繁荣健康发展就是给城市精细化、长效化、动态化管理设下的一张测试卷。对此,河南省许昌市作出了标准解答。该市印发的《关于规范中心城区夏季餐饮夜市经营秩序的通知》,就提出“五统一、三严禁、一规范”的要求,即统一外摆时间、统一无烟炉具、统一地面铺设、统一垃圾容器、统一温馨提示;严禁阻碍交通、严禁噪声扰民、严禁乱搭棚庵,以及确保规范经营。”

有矩可依,无怪乎今夏“许昌容得下一只‘青蛙’”能够冲上热搜。

“‘青蛙青蛙’,别跑别跑,我们不是来抓你们的,天气这么热,送瓶冰水。”这是5月20号发生在许昌春秋广场的一幕。城管告诉卖崽青蛙们,晚上六点半以后可以自由售卖。为表感激,“青蛙夫妇”向城管行了一个标准的蛙礼,城管也回礼致敬。

一个细节,证明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并不困难,只要城市对小商贩多一些同理心和人情味就可以。从这一点来说,许昌对夜经济的理解甚至胜过了许多更繁华的城市。

然而,若论夜经济的整体表现,普遍还是以大都市为优。根据《第一财经》在6月29日发布的“2023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全国337座城市中夜晚最具活力的前五名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

经济学上,常以灯光指数来指征一座城市的经济活力。可见,当白天在忙忙碌碌中看起来千篇一律,不夜的“24小时城市”才代表着软实力和独特性。

参考资料:

1、全中国的夜市,是不是都是一个妈生的?虎嗅

2、夜市“变形记”:从小商品到潮经济 光明日报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