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万亿雄心,藏不住了

2023-11-23
迈向“制造强市”

图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程晓玲,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迈向“制造强市”

前不久,工信部公示《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成都新都区航空大部件产业集群、温江区生物技术药产业集群入选。至此,成都国家级产业集群增至9个。

再添含“金”量极高的国家级名片,是成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权威认证”。

去年11月18日,成都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召开。彼时,站在“2万亿俱乐部”门口的成都,期望通过制造业“二次创业”,系统重构产业体系新的“四梁八柱”。

如今一年过去,“制造强市”推进成果如何?

从最新出炉的城市三季报看,今年前三季度,成都以6.7%的GDP增速位列全国24座万亿城市之首。相比去年同期,成都实现经济增量1100亿元以上,超过了经济总量排名在前的广州和苏州。

其中,工业和制造业功不可没。据统计,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五大先进制造业中,医药健康、装备制造产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放眼全国,发力制造强市,成都的动作其实并不算快。近几年,全国几乎所有超大特大城市都喊出“制造强市”“工业立市”等口号,在成都之前,包括广州、深圳、天津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已先行谋划布局。

激烈竞逐中,成都如何加速突围?

动能初显

制造业是大国强盛的重要标志。过去数年,我国制造业规模先后超过德国、日本、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并带动经济总量赶超跃升。

在区域竞争中,制造业也愈发成为各地竞相发力的“主战场”。

图片

图片来源:张建 摄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0余个省份、多个城市相继释放明确信号,强调提升制造业占比,并将其作为“十四五”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中,至少10个城市提出“制造强市”目标,既有深圳、上海等制造业发达城市,也不乏合肥、南通等“后起之秀”。

根据西部经济大省四川定下的目标,未来五年经济总量要超8万亿元、再上3个万亿元台阶。其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五大实现路径中,第一条便是实施制造强省战略。

而撑起“8万亿”,省会成都理应成为龙头担当。梳理公开报道不难发现,成都近年频频发力“制造强市”,对制造业及实体经济的重视已然上升到全新维度。

2022年4月,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制造业强市战略”写入党代会报告;随后印发的《“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到2025年,成都将成功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发展质效和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制造强市前列,成为国内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等。

筹谋多日后,2022年11月18日,成都以一场覆盖5900余人的电视电话会议,高调推进制造强市建设。

在成都看来,作为拥有2100余万人口、经济总量2万亿级的超大城市,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制造业二次创业,全面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眼下,成都制造业交出最新“成绩单”——

今年1-9月,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在全国20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提升至24.4%。

同期,成都引进制造业重大项目222个,总投资4182.52亿元;在三次产业中,制造业重大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占比分别达70.03%、79.89%。

这也成为成都实现经济“加速跑”的重要推动力。1-9月,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14.3亿元、增长6.7%,增速领跑万亿城市。在这一增势下,成都缩短了与“第六城”苏州的GDP差距,并进一步拉开领先杭州的优势。

找准“优势”

经济指标数字之外,另一些支点则从更长远的视角改写城市间的竞争位势。

“全市上下要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系统重构产业体系新的‘四梁八柱’、整体重塑城市竞争新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在“制造强市”目标下,成都多次强调“比较优势”的重要性。

有观点分析,于成都而言,在制造业新一轮竞争中找到比较优势,就是要回答如何“由大变强”的问题,稳稳掌握未来赛道的话语权。

在去年召开的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上,成都就明确提出,将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等8个产业生态圈和28个重点产业链,成为靶向发力的重点。

以此次新入选“国家级”的新都区航空大部件产业集群为例。

图片

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 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四年间,从产业基础几乎为零,到初步建成包含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民用大飞机三大板块的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从仅有零星企业,到聚集近80家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航空产业产值超90亿元……业界用“横空出世”来评价成都新都区的航空产业发展。

随着产业链、生态圈快速发展壮大,航空产业园的承载地石板滩,也从一个经济发展缓慢的小镇“变身”为承担国产大飞机C919机头生产任务、制造首台全国产化反推短舱整机、建成亚洲最大热表处理中心的产业重镇。

在成都,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产业集聚效应日渐凸显,吸引越来越多制造强企在成都加码布局。

近日,空中客车(成都)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布莱恩对外透露:空客成都项目将于今年12月交付运营。从2022年7月动工到今年9月竣工,这个“超级项目”仅用420多天就完成从蓝图到现实的落地。

就在该项目进入交付前的最后冲刺阶段,空客在成都新注册成立的全资子公司——欧航(成都)航空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于11月1日正式对外亮相。这标志着空客成都项目第二条重要业务线构建完成,成为空客在成都的又一次重要布局。

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5年将打造2个万亿级优势产业和10个以上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超过20%和15%。

目标“万亿”

根据“十四五”规划目标,成都要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换句话说,迈向“制造强市”不仅需要量的积累,更需要质的提升。

高质量发展,则意味着制造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攀升的全面转型。

图片

图片来源:张建 摄

一个现实问题是,近年来,成都虽已涌现出一大批高质量创新成果,但科技成果产业化依旧是瓶颈所在,本地转化率低、转化服务链条不完善、创新平台成果溢出不足等问题亟待破局。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唯有主动出击才能站上风口。今年,成都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定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痛点。

例如,今年7月印发的《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以28条具体政策,全力“缝合”科技经济“两张皮”。

11月10日,2023年成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再次强调“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创新,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做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助推产业创新孵化,补齐成果转化短板促进科产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高规格部署下,成果正在显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5.2%。

在市场主体方面,成都提出“制造强市”的一年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户,累计达286户,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5位,四川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净增涉税市场主体增速高达95.6%。

工业稳则经济稳。在支撑成都经济总量加速迈向“3万亿”的期望下,政策利好仍在不断释放。

11月15日,成都市经信局等12部门印发《成都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明确30方面74条政策措施,真金白银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同一天,全国首个新型工业化发展中长期规划——《成都市新型工业化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明确成都新型工业化“三步走”目标,“到2035年,制造强市全面建成,进入增加值万亿城市行列”。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