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张颖:现在已经不是曾经遍地黄金的时候了

2023-12-07
在大环境下,投资者该如何看待变化?如何找到结构性机会?如何练好内功应对挑战?近日,张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投资思路以及对当前形势的看法。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ID:zhenghedao),口述:张颖,编辑:贺锦格,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01我们如何看待变化

恐惧与希望推动了人类命运的发展,也同样是我们在风险投资这个领域的火箭推进器。我是做风险投资的,我还需要在纷繁芜杂中保持自己秉性的底层乐观。

看了现实中很多困难的例子,我越来越认为,现在大环境的挑战带来了一个明显结果:我们进入了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时代。

现在资金不再像以前那么充裕,缺乏生命力的公司逐渐融不到下一轮了。但与此同时,那些有顽强生命力的公司会更受到追捧,不愁融资。没有以前那么多非理性的资金搅局,优质公司反而能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这些变化对于有准备、有能力的创始人都是机会,以前那种“劣币扰市”的现象会少很多。

所以这些创始人需要思考:你是不是“良币”?怎么证明自己是“良币”?如果是,当前你要怎么跟竞争对手拉开更大的距离……

现在确实不是曾经遍地黄金的时候了,全球都是如此。这两年很少见到中国企业在美上市,在以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是一个相对闭环、增长大于一切的商业模式,哪怕巨额亏损也可以去上市,但现在几乎不可能了。

有不少创始人现在还乐观地认为,能够比以前稍微少一点的融资金额就能上市。结果真的到那一天才发现,最后融到的美元资金几乎是零。我们不去讨论对与错,但这就是美国市场的现实。

如果要说其他市场,比如香港,现在成交量大概是美国市场的三十四分之一。A股则是因为提高了IPO标准,对“科创属性”和持续盈利性都提高了要求,以及“窗口指导”也支持了一些行业、限制了一些行业,虽然上市节奏总体在放缓,但质量在快速地提升。

这些现实导致了身边很多朋友变得悲观,但如果你回顾历史,惨痛的“坏时候”数不胜数。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些困难,在历史的维度里比较,其实算不上什么。

现在,我们需要更好的心态,要相信中国的国运,以及在这个基础上要有足够的耐心。

我在内部也经常说:“弹药充足,总有机会”。我们要充分认清客观条件的限制,充分认识自身能力的限制,要关注那些容易在顺境里被忽略的、本质的、不变的东西。

从纯投资的角度来说,虽然移动互联网赛道已经停滞好几年了,但中国市场蓬勃发展,持续有新的领域在崛起和超越,甚至达到全球最顶尖的水平。比如电动车、新能源产业链、智能制造等等,都在不同的细分方向上持续超越海外。

正如刚刚我所说的,足够耐心、相信中国,这其中的一大前提是要有充足的子弹。

02我们如何应对未来

要有耐心不等于躺平,更不是一刀切地停止投资,我们还是要看到那些结构性机会。我想先说几个关键词:政策同频、团队认知、流程优化、严谨极致。

(1)政策同频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而2023年就处在第三次浪潮中。

第一次浪潮是土地和生产之间关系的改变,人们开始脱离计划经济的束缚,逐渐可以自由发展了。

第二次浪潮是世界工厂和房地产,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始,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覆盖全球。在这么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在很多制造业领域开始取代日本、韩国、欧美,中国也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现在我们处在第三次浪潮中,它由能源结构转型和智能制造组成,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化2.0,这就是我们投资的重中之重。

新能源产业是能源结构转型的代表。有个直观的数据,中国在2023年上半年的整体汽车出口(包括燃油车),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其中,电动车出口占整体的25%,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增量。

我们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投了理想和小鹏的机构。我们以这两家公司为新能源领域的“节点公司”,顺着电气化、智能化,再延伸到新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细分领域。

其实稍微细想一下,如果没有电动车的普及,就不会有今天动力电池的局面,而动力电池又拉动了储能电池,让人类储存电力的成本大幅下降。如果没有储能,光伏和风电这些不稳定的电力就无法高比例并网,而它们恰恰是改变能源格局的基础。

(2)团队认知

我非常有信心地说,在移动互联网切换到科技时代的过程中,经纬是在整体认知切换和提升上,特别是在实战中阶段性证明自己的少数几家机构之一。这个过程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里面涉及到团队每个人的认知提升、天花板突破,还有如何真正把大量子弹放到正确的人手里。我觉得我们阶段性做到了,而且我们有信心以后会越做越好。

(3)流程优化

在过去三年里,我尝试了很多工作方法,其中有最大提升的就是形成了一套工作流程:我们先定制目标,再去设计、优化、迭代流程。

我逼着所有投资和投后的同事都这么去做,这些流程我们经常以季度为单元,有时候以月为单元,来做重大调整。

因为过去的不少假设,在执行后会发现不成立。有些地方需要更严,有些地方需要更松,有些地方需要给空间,有些地方需要考虑到人性等等。

(4)严谨极致

我时常提醒团队要珍惜每一分钱,要对未来空间的判断足够严谨,对后续发展的节奏要有足够正确的预期。

以前基于大环境的宽松、上市的便捷,在竞争中导致整个头部基金都很“浪”,但这种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在投资上,对每一分钱的严谨程度,就要以这是最后一期基金为底线。

我们从早期的移动互联网,到今天的硬科技,顺境也好,逆境也罢,这些都是做早期投资所必须经历的一部分。

我们始终在尽全力研究眼前和未来的机会,力求找到当下和后续最合适的投资逻辑,这才是重中之重。如果投资逻辑是每个当下最合理的,那无论周期如何波动,顺境或是逆境,我们就都能睡着觉。

03修炼内功,有底线地竞争

(1)要形成多种看世界的模型

如今世界变得很快,前几年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快速变化,现在还要叠加地缘政治因素。很多企业的护城河一次又一次被跨越,那么我们机构应该选择怎样的节奏感?

我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养成用多种模型思考的习惯,不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样才能看透现实。比起站队,更应该更中立地去思考价值与意义。

以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过很多商业模式,看过很多团队,脑袋中形成了好几种模型的总结,可以很快做出一些判断。

如今硬科技时代虽然方向变了,但方法也是如此。我们一年看几百个项目,就是希望能够从中总结提炼出模型。

每当遇到一个新行业,我们先去研究产业链,研究上下游,看国内和国外的成功上市公司是怎么做的,再去扫几十个、上百个项目,寻找其中占据产业链高地的公司,在董事会讨论中学习,最后建立认知形成模型。

很多人说硬科技领域太难研究了,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从电动车开始,顺着电气化、智能化的大逻辑,在电动车新车销售渗透率在不同的阶段时,就对应了不同的投资主题。

比如在2%-5%时,对电动化和智能化影响最大的元器件就是最佳选择。

在5%-20%的爆发期中,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底盘、车身、控制五大领域都是很好的选择。

在20%以上,一些应用成为了新主题。

由电动车还可以深入到泛新能源行业,包括从动力电池到储能。当然具体的顺序,没有固定模式,完全因人而异。

(2)修炼内功,拒绝平均主义

现在我们更加重视练好内功。我们对每个项目都要求极致的尽职调查,花大量时间。

我们有内部的尽调团队,也有外部的专家团队,完全数据导向。再加上对行业的判断、对人的判断,哪怕投资节奏会放缓,但要力求找到最适合我们的项目。

在团队上,我以前也说过,任何一家投资机构,80%的收益其实来自五个人,甚至更少。我们少数几个资深合伙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判断当下、中期,谁能成为这最核心的四到五个人,然后把他们放到正确的岗位,赋予他们更多的投资权力。

在项目上,我现在花更多时间在“压舱石”项目上。什么叫压舱石?就是我们过去投资的理想、小鹏,特点是大金额、高增速。不管是我们的早期还是成长期,每一支都要有三到五个压舱石项目。很多时候我们回头复盘,越有争议的项目,越有可能最终做大。

在内部,合伙人之间也经常互相“拍桌子”,我希望能促成一个良性的、数据导向的、有深入调研之后的“拍桌子”氛围,最终再去达成投资决策,往前推进。这里面也许会有失败,但是我相信最终的大项目,一定来自这样的争论环境。

(3)责任感

最近一年,我能明显感受到很多行业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包括我们自己。哪怕再强的公司,稍一放松,就会被对手追赶。有的时候,一个行业会被盲目竞争拖垮。甚至在最疯狂的时期,不少竞争手段都是病态的。

如今我更加看重责任感这个品质。既然选择做某件事,就要把它做好,要细心、用心、有超强执行力,还要有底线思维。

即使面对惨烈的竞争,但依然不可突破道德底线。对于经纬来说,如果我们辜负了别人,我们会感到非常内疚。

所以我们也把自己的钱,投在经纬每一支基金里。我觉得,人还是要经常换位思考,如果我要托付别人,我希望他是个有责任心的人,能够忠诚做事的人。

经纬从2010年开始,就做了第一支人民币基金,开启了人民币投资。在过去几年里,我们也和地方产投、地方政府有很多互动,经纬在今年也和厦门市政府做了一次蛮有意义的互动,我们带了几十家新能源、硬科技的企业去厦门,效果很不错。

我们支持的很多创始人,未来都可能成为各个赛道的头部公司,或是某个区域的龙头公司。

我也希望大家不要迷失在短期的激烈竞争中,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抱更大的格局,争取能把公司,甚至整个行业带上国际的舞台。

04远离无意义的人和事,聚焦再聚焦

以上是从机构层面来说大家应该怎么做,最后我想从个人角度,来说说我的一些思考。

(1)保护好自己的财富。

管理好自己的钱,不要把之前“时代红利”下赚到的钱,在今天用自己的“努力”和“真实的能力”亏掉。尊重专业、尊重耐心、尊重分散式布局,凡事行动前要有前置性思考,保护好自己的财富。

做投资,一定要非常耐心,一定要等到好机会出现。否则就要保持纪律,当然这是反人性的,不容易。

这时候总有年轻同事会私下抱怨,为什么自己没赶上前些年能频繁出手的好时候。我只想说,人活到最后,你配得上拥有什么,基本上就会拥有什么,可能早一点,或是晚一点。

先别抱怨时代,而是每一天都追求比醒来的那一刻多增长一点认知,每一天都把手头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机会不总是肉眼可见的,而是出现在不经意间。但能否抓住它,总是源于长期坚持,源于每一天的努力。

(2)保护好家庭。

保护好自己的家庭,家庭与个人的选择一致。有很多事情,其实需要以家庭为单元去思考、去讨论的。

大多数时候,个人的角度与家庭角度是高度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时候,这时就应该多想想。

创业者是一重身份,意味着你对社会有责任。但你对家庭也有责任,不能完全把家里的每一分资金都All in来创业。

你需要给家庭设定一张“安全网”,比如房、车、日常生活和未来家庭教育所需的资金,每个人的金额不一样,但需要严谨地想清楚,尽量把这笔钱放在一边,这是一张能让一个人在创业道路上安心奔跑的安全网。

创业不等于盲目的All in,更多的是在多个维度上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并建立长效的学习、复盘和迭代。

我坚信在没有太多家庭和生活的后顾之忧下,剩下所有的钱和精力都可以聚焦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这也是经纬亿万创业营所强调的一个点,健康生活,需要平衡。

(3)保护好自己。

做更健康的自己,要有更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这个年龄,每天你都能看到越来越多健康上的突发事件。

小有成绩的时候,要保持头脑清醒,找到一个工作之外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同时要更加远离那些不靠谱的人和事,不要让他们消耗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我对轻重缓急分得很明确,每天对自己的时间安排非常苛刻。因为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更多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其实我们每天碰到的70%的事情,可能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需要更多地甄别,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把分清轻重缓急做到最好。

(4)聚焦,再聚焦。

大家都听说过8/2法则,我知道有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就是这么做的。

今年我接触过一家工业机器人的创业公司,他们80%的利润来自20%的业务。于是他们就主要聚焦在这20%的业务上,是一个核心零部件,这家公司业绩很好。

我还接触过一家做电池电芯的公司,他们说在这个行业里面,有20%的产品技术是最难的,很多人畏难而选择不做,但他们就集中所有资源,攻克了这个难题,如今发展得也很好。

这些都是聚焦那“20%”所带来的成绩,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包括我自己,一定要认清哪些是自己的先天优势,哪些是劣势。

在今天的大背景下,更要进入自己具有优势的领域,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05结语

经纬至今已经成立了15年,我们能走到今天,取得了一些成绩,靠的不是预测经济周期的变化,而是一直在寻找一些不变的东西。

比如就投资的实操来说,寻找“快”就是一个不变的东西。中国很多产业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快”的基础之上。

以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迭代,抢占到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往往就能取得最快的增长。在前些年,很多中国产品在这样高速迭代下,已经反向超越了美国。

如今在智能制造时代,“快”一样是那个没变的东西。在汽车产业,此前传统燃油车至少需要三年时间的研发,七年时间的全球销售,才能收回成本开始盈利。

但现在中国的智能电动车企业,已经能做到两年就迭代一个平台,并且这成为了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因为如果不能在两年之内迭代一个平台的话,这个车型无论是在智能化方面,还是在续航里程方面就都跟不上。

还有像光伏产业,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个重要的技术迭代。一个新产线如果不能在两年之内实现产能交付,基本上也会被淘汰。

中国发展到今天,就是靠自己的速度取胜,公司也是如此。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速度,速度背后体现了你的战略取舍,意味着你能比竞争对手更早预知、预判、屡屡胜利;同时你又有更好的团队配置、灵活的作战单元与不冗长的决策流程等等……

这背后最大的价值闪光点,还是你的文化能做到上下一心,这才保证了你可以快。快才是遥遥领先的不二法门。

对人类来说,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不变的东西无非就是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这个更好包括了生命的延长、价值意义的找寻等等。

但在商业化的领域,它亦包含了对能源的探索,以及对空间的探索,所以我们今天才有对绿色能源运用的讨论、对储能的需求讨论等等。

在空间上,其实就是对疆域的探索,包括对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探索。

比如我们如火如荼的电动车与航天事业,70年代以后,我们一度以为去往月球就是探索的终点了,但现在我们重新燃起了对跨行星的渴望。

而在数字世界里,对于元宇宙或者是大模型带来的AI的探索,都在为我们获得新的精神疆域推波助澜,它也许可以面对人类最终极的恐惧。

渴望超越现有的限制,去追求更伟大的东西,这是我们永远不变的核心目标。所有的突破,无论是商业上的还是文明上的,也最终来源于此。

保持乐观和审慎,同时保持因敬畏让我们生出的责任感,这些终将让我们比所有人都更能接近这个目标。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