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首富扩产,一年净赚超65亿

2024-02-09
放手一博。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21世纪商业评论(ID:weixin21cbr),作者:覃毅,编辑:谭璐,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光伏行情波动,江西首富押注N型电池,大赚一笔。

1月底,组件龙头晶科能源预告,2023年扣非净利超65.5亿元,同比增长在150%左右

原因是光伏装机总量稳步增加,公司N型组件产品出货快速放量。

“短期内,高效的先进N型产能不存在绝对过剩。”晶科能源投资者关系部门向《21CBR》记者表示。

总部位于江西上饶的晶科能源,由李仙德兄弟控制。另一家做电站运营的上市公司晶科科技,也在其治下。

按照2月8日的行情,两家公司的市值合计超940亿元。

图片

根据《2023新财富500富人榜》,李仙德家族以353亿的财富,登顶江西首富

李仙德经营有方,然而高光业绩背后,也暗藏隐忧。

技术红利

李仙德成立晶科能源之初,做的是硅料生意,后来向下游发展,打造了硅片、电池、组件等垂直一体化产能。

2022年至2023年,晶科N型电池及组件产品快速放量,成为业绩增长的关键。

据披露,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公司所有产品的总出货量为55.7GW,其中组件出货量52.2GW,N型组件占比一半以上。

图片

在李仙德的积极筹划下,2023年N型组件提产放量,量产平均效率达25.6%,实现与P型组件一体化成本持平。

“N型TOPCon产品供不应求,2023年的订单已超额覆盖本年出货目标。”李仙德在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N型产品拥有更优性能和降本潜力,市场渗透率在提升。

由于产品结构的变化,晶科的利润表现持续向好。

2023年前三个季度,对应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2.21亿元、23.15亿元、25.11亿元,依次增长。

图片

行业分析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

其一,N型产品逐渐成为市场认可的主流产品。

据CPIA统计,2023年,国内大项目招标,N型占比要求达30%以上,SNEC光伏展会期间发布的N型组件产品占比超90%。

其二,李仙德的N型产品,抢占了技术迭代的红利

“搭建行业最大规模TOPCon产能,通过持续导入并率先获得规模效应,公司相对同业拥有了半年左右的领先优势。”晶科能源相关人士向《21CBR》记者解释。

公司预计,去年全年出货量冲刺75GW,其中N型产品年出货量超50GW。

大举扩产

投身光伏行业数十载,李仙德不是冒进派。

据说,他最初受大哥李仙寿启发创业,在行业迅速崛起时,没有跟随大哥四处收购扩张。

后来,李仙德跟二哥李仙华联手,捧出光伏巨头晶科能源。

图片

左:李仙德 来源:网络

稳健不等于不作为,李仙德控盘的晶科系,在业内率先建立了从硅料加工到硅片、电池片、组件生产及电站运营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

同时,他也布局全球化,目前拥有14个全球化生产基地。2023年上半年,晶科能源的境外销售收入占比超过60%。

显然,李仙德也有野心,曾直言“要搞点大的”。

图片

基于技术带动降本的想法,2021-2022年,李仙德大手笔砸向研发,累计投入超过70亿元,目标是N型高效电池及组件的落地量产。

2023年一季度末,公司账上只剩176亿元资金,尚有不少项目存在资金缺口,风险陡增。

当年5月,晶科能源发行可转换债券,募资100亿元,补充弹药扩产

眼下,李仙德遭遇行业逆风。

据2023年业绩预告,晶科能源第四季度扣非净利约为5-12亿元,环比大幅下降超五成,明显下滑。

行业预计,2024年N型产能会进入过剩阶段。

“产能淘汰可能会比大家想象中更快。”李仙德表态称,必须做好充分的周期准备。

“N型产能供应仍相对紧缺”,晶科能源向《21CBR》记者表示,从需求端看,光伏装机总体需求增速稳定,叠加N型渗透率提升。

产能优势

“不要高估了一两年的动荡,而低估了未来十年的变化。”李仙德不在意行业的短期波动。

他认为,晶科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N型TOPCon领域、全球化运营,以及一体化产能等方面的优势。

李仙德积极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旗下专注光伏电站运营的晶科科技已上市,在装机应用一侧拓宽出路。

图片

两家晶科系上市公司拥有较多业务协同空间,比如,晶科能源投建光伏电站项目及储能项目,会优先晶科科技的采购。

晶科科技承认,光伏组件的采购成本占电站投资的比重较大,但承诺每年向晶科能源采购组件的金额,占公司同类采购总额的比例不超过10%。

2023年上半年,两家公司有两笔关联交易,均不超过1亿元。

图片

体化的产能布局,有利于增强各环节抗风险能力。”李仙德认为。

加之,全球化运营持续纵深。

如晶科能源,在紧盯中美欧等主要光伏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布局东南亚、拉美及中东地区等新兴市场。

晶科科技也与法国电力集团(EDF)、阿布扎比未来能源公司(Masdar)、韩国电力公司(KEPCO)、法国道达尔(Total)、中国电力国际等多家机构合作。

“光伏从周期性变成市场化行业,会进入到一个激烈竞争的阶段。”李仙德说。

机遇和风险并存,他眼下的选择是放手一搏。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