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看向未来十年

2024-02-25
千亿持仓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巨潮WAVE(ID:WAVE-BIZ),作者:小卢鱼,编辑:杨旭然,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春节前,段永平在雪球上发起了一场关于“哪些公司未来10年总利润会比过去10年更高”的讨论,提名了苹果、腾讯、茅台、伯克希尔、BRK、微软、谷歌等公司,再次强调自己对商业模式的看重。

不久后,有网友扒出段永平所控制的一个投资账户H&H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LC,同时指出该账户在2024Q4“新买入西方石油,增持阿里巴巴、摩德纳、美国银行,减持了苹果、伯克希尔、迪士尼和欢聚时代,清仓了拼多多。”

当然,H&H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LC不会是段永平唯一用来进行投资操作的账户,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借此窥见段永平近期对于市场投资的一些思考。

01 看淡的

AI的突破或将加剧特斯拉等电动汽车企业的困境。

段永平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态度一直比较悲观,在讨论未来10年利润创新高的企业时,电动汽车企业也是被段永平首先排除的对象,“20年后Tesla和其他电车公司应该都在过苦日子,如果还在过日子的话。”

因为电动汽车的差异化比油车还要小,价格竞争会比较厉害,从护城河角度来看不是个好的生意。

2023年以来,电动汽车之间的价格战便难以平息,今年为了备战春节前后的黄金销售期,各大车企也纷纷推出“高配低价”的新车型吸引客户。

如东风推出定位10万元级市场的东风纳米,以“关注大多数普通国民的刚性需求”;吉利旗下的旗舰纯电轿车银河E8迎来正式上市,核心产品价格在20万元以下;新上市的极氪007价格同样很接地气。

同时,特斯拉、极氪、零跑、智己、小鹏等超过16家车企下调某些车型的售价或推出限时现金优惠的促销政策,以期在春节期间获得更多销量。就连鲜少参与价格战的理想汽车也加入了降价阵营,理想L7上市以来售价首次跌破30万元。

今年1月初乘用车总体市场折扣率已超过20%,对此业内普遍预计,2024年汽车价格战将会持续。在车企价格战表象的背后,则是国内汽车市场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

其实不只国内,欧洲等海外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价格战也是一触即发。

2月中旬,随着德国联邦政府取消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补贴,激烈的价格战已经拉开帷幕。达契亚Dacia的电动车型Spring降价逾40%,长城汽车Ora 03有约12000欧元的折扣,特斯拉ModelY也有高达5000欧元的优惠。

争上产能和供需失衡必然会带来企业盈利难题,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说,“目前新能源汽车中只有特斯拉、比亚迪、理想和埃安4家盈利,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都在亏损。”

但龙头电动车企的毛利率也在下滑,特斯拉的毛利率已经从两年前的28%下滑至17%,一样陷入无法支撑高估值的局面,毕竟行业成长期时市场可以用交付量衡量估值,进入成熟期后就会更看重盈利。

从市值上来看,特斯拉早已跌出了美股科技“七巨头”之列,被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美国减肥药巨头礼来以及台积电超越。

特斯拉近期的股价表现有受业绩拖累的因素在,由于2023Q4业绩不及市场预期,特斯拉当天市值直接蒸发了800亿美元。对收入增长陷入停滞的担忧,导致许多机构都认为特斯拉股价将在未来6个月内表现不佳。

另一个担忧则来源于AI的不断突破和智能驾驶的原地踏步,埃隆·马斯克被认为将特斯拉从2024年的人工智能主题中边缘化,让投资者专注于不断恶化的电动汽车需求,也让特斯拉被排除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科技股上涨之外。

02 纠结的

苹果的市场预期站上十字路口。

苹果一直是段永平的重仓股,也是段永平偶像巴菲特旗下投资公司的第一大重仓股。不过自去年12月苹果股价创下新高并进入调整期后,巴菲特便开始减持苹果1000万股,以期间平均股价计算,减持市值约18.22亿美元。

而且按照巴菲特的习惯,一旦开始减持的公司就会继续减持,在这种价位上的减持套现,也很容易被其他投资者视作看空苹果和美股的信号。

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巴菲特只是在做正常的调仓而已,毕竟伯克希尔持有的苹果股票已经占据到了其总持仓的50%以上,按照目前的股价计算其持仓规模约为1650亿美元,远远高于本次减持的规模。

巴菲特是把苹果视作消费股持有的,段永平也认为苹果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在iOS系统生态上的成功,可以支撑其在20年后还活得好好的。

苹果的2024财年第一财季业绩显示,当季收入为1196亿美元,同比增长2%,略高于市场预期,这也意味着苹果在连续四个季度营收下滑后重现增长;净利润为339.1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99.98亿美元相比增长13%。

库克表示,“本财季苹果公司收入增长,主要是受iPhone销量的推动,服务业务的收入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去年四季度是苹果iPhone 15系列上市的完整财季,期内iPhone营收697亿美元,高于预期的685.5亿美元,增长近6%,这对iPhone15机型来说可以算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最新报告指出,苹果以20%的市场份额和2.291亿台的出货量首次位居年度第一。事实上,苹果在本财季除大中华区外的其他市场都取得了增长,只有大中华区的收入下滑了13%。

苹果iPhone在国内市场出货量同比继续下降,年初的降价对于提振出货量的贡献比较有限,这种情况也引起了部分市场人士的担忧。不过库克强调,在中国城市市场最畅销的六款智能手机中,苹果仍旧占据了四款。

比起iPhone,投资人可能更需关注苹果在头戴显示设备Vision Pro和AIGC方面的表现。

2月16日Vision Pro尝鲜期到期日,首批用户却被曝大批退货,理由是佩戴体验不舒适、感到头痛、眼睛疲劳等。很明显,目前Vision Pro仍然是一个小众产品,缺乏杀手级应用,不太可能在销量上对消费市场产生颠覆性影响。

比起谷歌、微软和OpenAI,苹果也一直没有在AI方面大展拳脚。不过知情人士说,苹果公司准备在iOS平台编程软件Xcode的下一次大版本更新中加入AI功能,对标微软旗下的GitHub Copilot,后者依托的正是OpenAI的GPT大模型。

苹果股价表现(自2023年11月至今)

苹果的未来必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但是正如段永平所说,苹果作为投资标的的最大问题是价格实在不便宜,对比美国短期国债5.3-5.4%的利息水平,苹果30倍PE已经有点高了,50倍PE更是无法令人接受的。

包含苹果在内的“美股七姐妹”,股价一路高歌猛进,完全无视美联储紧缩预期以及通胀超预期,让美银也拉响了美股可能泡沫化的警告。

03 坚持的

中国股市的核心资产在哪里?

如果说美股面临泡沫风险,A股和港股的痛则在于跌跌荡荡。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总市值71.15万亿元,还比不上苹果、谷歌、微软、英伟达、Facebook五家公司的总市值。

在震荡不安的市场行情中,相信许多投资者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中国股市的核心资产到底在哪里?

段永平将往后十年赚的钱会比过去十年更多的公司分为两种,一派是科技创新使得未来10年赚的钱会比过去更多,而另一派公司则是每年稳定的增长,或是长期稳定的分红回购策略。

A股里段永平提得最多的茅台,大概可以归入后一派。

根据茅台集团2023年生产经营工作报告,去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644.8亿元,同比增长20.5%,利润总额达1083.5亿元,同比增长18.8%,展示了其强势的市场地位和稳健的经营策略。

虽然相信茅台长期盈利的能力,但其股价却已出现较大回撤,2024年元月市值再度被中国移动超过,两者市值之间的差距高达1800亿元。不过比起失去股王宝座,茅台最烦恼的还是失去年轻人。

贵州茅台股价表现(自2018年3月至今)

所以茅台去年以来多次与瑞幸等新锐消费品牌推出酱香拿铁等联名款,只是钱没有赚多少,吆喝还都是瑞幸的。加上去年11月茅台上调了53度茅台酒的出厂价格,平均涨幅近20%,恐怕是要离年轻人更加遥远了。

同为消费公司里的龙头,茅台还是不能与可口可乐视作同类,段永平也驳斥了网友所说的“茅台再高也不担心,因为没有代替品”,称自己说茅台没有替代品的意思只是因为不了解A股其他公司。

另一家段永平比较看好的中国企业则是腾讯,基于对商业模式的判断,段永平的投资热情明显高于对阿里巴巴和拼多多,毕竟他买阿里巴巴主要是因为觉得马云了不起,对拼多多的评价则是这家公司过去十年没太多盈利。

回顾腾讯的发展历程和多次转型,自2015年提出“互联网+”到2018年“宣布“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马化腾对腾讯的要求一直是要做一家以产品为重的公司。

在2023年年会上,马化腾罕见的点评了腾讯各项业务。对于目前腾讯最强的微信平台,马化腾以QQ由盛转衰、寻求转型的前例做警醒,提出“微信这棵老树如何发新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并把视频号和直播电商提到了战略高位。

对于游戏这个王牌业务,马化腾批评道,“友商不断产出新品,我们就好像毫无建树的感觉”,要求游戏部门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继续扩大在海外大IP游戏公司的手游研发、网络运行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公司实现出海国际化。

对于AI这个全行业乃至全世界的业务重点,马化腾的感受是腾讯“不能算最领先,但是至少没有太落后”。虽然腾讯在短期内不会产出一个纯原生AI的大应用,但是结合所有产品把AI混元大模型应用到各个场景中,发挥提效等作用。

腾讯控股股价表现(自2019年2月至今)

虽然核心业务壁垒深厚,AI+浪潮下的商业化也可能在未来为公司贡献更多利润,但是腾讯目前的股价跌势还没有看到停止的迹象。即便是段永平,在2022年开始大举建仓腾讯,到如今恐怕也没能这笔投资中获得什么超额回报。

但是做价值投资就是如此,总要看得长远些。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