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大道不孤——西安奕材的国产突围之路

西安奕材的成功上市,在现阶段意义非凡,这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资本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5年10月28日,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奕材”)科创板挂牌,开盘大涨461%,市值最高达1600亿。作为“科八条”发布后首家过会并上市的未盈利企业,其成功上市将直接推动12寸硅片国产化率突破20%,助力我国半导体产业链提升整体竞争力;同时在资本市场上,为其他处于高速发展的科技企业提供了示范。

图片

西安奕材的成功上市,在现阶段意义非凡,这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资本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最早的投资方之一,孙达飞及其投资团队(三行资本与众行资本投资团队)自2019年初投资奕斯伟科技,到后期硅材料板块在西安落地并成长为国内12英寸硅片龙头,这段历程不仅是一家半导体企业的国产突围史,更是三行&众行团队聚焦、深耕产业的投资打法的生动实践。

道远且阻,但行则必至

在半导体产业的宏大版图中,12寸硅片是芯片制造的关键基底,但长期被五大国际巨头垄断,其占比高达92%。不再受制于人的决心,让16年底成立的奕斯伟科技一年后正式启动了硅晶圆项目。彼时,下游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爆发:3D NAND存储因智能手机容量升级与数据中心建设的需求,带动了12英寸硅片广泛和持续性的消耗。

并非只有奕斯伟看到机会,过去5年,国内硅晶圆玩家众多,但真正具备突破潜力的企业屈指可数,技术难度大,资本投入重,步步维艰,无异于一场技术与耐力的马拉松。2018年初,奕斯伟硅材料板块组建了20人日韩专家团队,覆盖长晶、抛光等全工艺环节,凭借清晰的发展规划锁定了核心设备的供应,这种“技术团队+设备保障”的组合在国内独一无二,在早期即奠定了重要的发展基础。

如今,AI算力爆发与新能源汽车普及进一步放大了需求,2024年国内12英寸晶圆厂产能达235万片/月,奕斯伟材料以71万片/月的产能占比超30%,精准承接了这一波浪潮。

志同道合,众行可致远

时间回溯二十年,众行资本创始人孙达飞时任国开行电子行业评审专员,工作中与京东方结下深厚缘分,当2018年,再次站在王东升董事长面前,这家成立三年的投资机构,已决定专注一条充满挑战之路——聚焦硬科技,深耕产业链,以行研驱动为核心方法论,用最笨的方法和最勤奋的态度,在泛半导体领域建立属于自己的护城河。两代人,同一个信念,同一个目标,“我们坚信,在半导体高速发展,国产替代的大浪潮下,奕斯伟拥有改变行业格局的力量”。一拍即合下,孙达飞团队成为了奕斯伟首轮市场化融资的组局方。

2020年4月,硅材料板块迁址西安并更名,西安奕材正式以独立身份亮相,次年首轮融资,尚处在蓝图阶段的西安奕材,向投资人介绍12寸大硅片国产化的未来,可谓困难重重。当务之急是如何建立信任,孙达飞团队以老股东身份再次组局,完成两只专项基金,为当轮融资引入基石。此后数年,西安奕材步入了产能与技术的双重突破期。

图片

2022年6月,第一工厂设备就绪,C轮融资开启,团队依然坚定看多,引入三期基金LP国投创合;到第一工厂达产前,又携LP伙伴——广投资本加入SPV投资人行列;战略配售阶段,LP越秀资本二次入局。

至此,孙达飞带领的这支泛半导体生力军和他的伙伴们,已陆续参与了西安奕材四轮融资。资金之外,在更广泛的产业链条里,与西安奕材的积极互动和协同探索,也成为产业佳话。

图片

从项目启动到挂牌耗时8年,期间累计投入超200亿元,融资100亿元,历经产能爬坡、行业周期波动、客户信任等多重考验,这种坚持恰是硬科技企业的必备素质。

从早期投资到上市陪伴,孙达飞团队与西安奕材的合作,是对半导体“硬科技”赛道长期价值投资的生动诠释。对团队来说,专注和聚焦背后,收获的不仅是财务回报,还有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突破技术封锁、实现国产替代的成就感。他们也将坚守这份投资信仰,继续在泛半导体领域深耕细作,“投资-赋能-协同”,陪伴更多硬科技企业从“0”到“1”,从“国产替代”到“全球领先”。

来源:众行资本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