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EPIC总决赛:用60秒寻找全球创新力量,用1.05亿美元投向未来

在同一片土地,昔日的飞行员变成今日的创业者,以同样的胆识和决断,完成这个时代属于他们的“惊险一跃”。

见证了香港73年繁荣历史的启德机场,曾以其独一无二的“香港转弯”(Hong Kong Turn)闻名于世:飞机在临近降落时,需45度急转弯,紧贴居民楼上空,几秒钟内迅速对准跑道并完成降落,稍有失误会有严重后果。这不仅考验飞行员的技术,更考验其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

如今,启德机场原址已改建为启德邮轮码头,成为旅客景点。但当年飞行员在降落时,那种在压力下保持专注、做出决策的精神,并未消失,正以另一种方式在此延续。

11月7日,在启德邮轮码头,由香港科技园公司举办的EPIC全球总决赛圆满落幕。来自全球的100家初创企业,共同角逐高达1.05亿美元的目标创投资金和24万美元现金奖励。他们必须在60秒内,向评判团讲清项目并争取投资。就像当年在此降落的飞行员一样,在高压下完成挑战。

在同一片土地,昔日的飞行员变成今日的创业者,以同样的胆识和决断,完成这个时代属于他们的“惊险一跃”。

60秒路演、1.05亿美元投资

60秒,可以是一次电梯的行程,也可以是一次赢得1.05亿美元目标投资的机会。

试想一下,当你遇到一位关键投资人,一起乘坐电梯上顶楼。电梯门关上那刻起,你只有60秒说服他投资你的项目。电梯门再次打开时,迎接你的,可能是巨额投资,也可能是对方的转身离去。

这正是EPIC大赛的真实写照。 来自全球的100家初创企业代表,需面对三位评委,完成60秒路演挑战,前12强能晋级总决赛,最终争夺一位总冠军和三位组别冠军。

EPIC是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创业赛事之一,自2016年创办至今已近十年,每年吸引无数初创企业参加。今年6月起,主办方就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了四场海选,从約1200家企业中筛选出100家入围决赛,其中来自香港的企业占比高达85%。

与往届不同,本届路演场地从“电梯场景”变为“机场登机处”,寓意参赛者若成功说服三位评委,即可“登机启程”,迈向国际舞台 。

本届奖金也有所增加,创投资金从去年的0.45亿美元增加至1.05亿美元;优胜者还能获得24万美元现金奖;组别设置也调整为更贴近前沿趋势的“数字健康”“金融科技”与“绿色科技”三大赛道。

不变的是,所有参赛者仍然只有60秒路演时间。

“太刺激了,60秒太短了,你要准备得非常精细,没有犯错误的空间。”有中国内地企业在赛后感叹,若能多三分钟,或许能更完整地呈现项目。

EPIC大赛

但不好意思,正如香港电影台词所言:“时间宝贵,唔得闲听你讲废话。” EPIC 大赛特色就是:在极短时间里,考验参赛者的路演能力。每一秒都要被设计好,参赛者需有极高的心理素质和口才能力。

为了能在60秒内脱颖而出,有的参赛者穿上特色服装,用视觉效果辅助演讲,即使不开口,也能让评委理解项目精髓。

例如,代表公司Belli前来参赛的Jayden Lu,在现场就穿上了货运人员的制服,“绿色反光马甲”。直观展现其公司开发的航空货运数字化解决方案——尽管产品本身无形,但穿上这身具有行业辨识度的服装,Jayden成功地吸引评委注意力。

下午5时,EPIC决赛经过一天角逐后落下帷幕,各组别优胜者正式揭晓:

来自新加坡的 NEU Battery Materials 凭借其全球首个获专利的锂电池电化学回收方案,夺得本届总冠军及绿色科技组别冠军。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左)及科技园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 (右) 颁奖予胜出参赛者

来自加拿大的 KA Imaging Inc 荣获数码健康科技组别优胜者。该公司研发了全球首套光谱(彩色)X光系统,可清晰区分并识别软组织和骨骼结构。

来自新加坡的 Belli 获得金融科技组别优胜者,用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提升飞机货舱的空间利用率。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最后致辞中表示:“今天清晰体现 EPIC 已成为一个具代表性的全球创新盛会。EPIC不仅在于选出优胜者,而是为创新者与梦想家创造一个舞台,让他们分享创意、一展抱负,与对未来的展望。”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致辞

超越竞赛,构建生态

EPIC赛事的意义早已超越竞赛本身。正如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秉修在启动仪式上表示:“EPIC不仅是竞技场,更是为香港产业转型注入资本与动能的平台。”

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秉修 (右) 及首席市务总监陈汉欣 (左) 发言

从决赛前的“EPIC周”活动,便能感受到香港招才引智的满满诚意。主办方不仅为百强选手提供免费来港航班和住宿,带领他们参观香港科学园、对接投资者,体验赛马等本土文化,还带领他们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参观深圳企业——这里有着初创企业所需的完整供应链资源 。

不难理解,随着地产、贸易等传统产业优势减弱,香港希望将科创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动能。香港不仅是在举办一场比赛,更是希望吸引全球科创企业在香港落地生根、融入本土生态,活跃本地产业生态。

黄秉修指出,香港政府近年已投入数千亿元发展科研技术、打造科创生态,吸引全球人才前来;在土地上,划拨了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约210公顷土地构建未来的IT产业集聚地,其中于新田科技城新田一带约20公顷新科创用地将交由科技园公司发展及营运,项目命名为INNOPOLE,有望成为香港未来经济引擎。

而很多企业此次前来,瞄准的也非赛事本身,而是香港独特机遇。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将香港作为其进军全球市场的“跳板”。

从内地赴港参赛的重庆星汉同,就是这样一家企业。负责人王鹏表示,他们的产品在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市场有较大需求,希望能够将香港作为出海首站。

该公司主要用AI大模型检测人的瞳孔,以此判断是否吸毒,其底层核心是海量吸毒人员的瞳孔数据。由于数据涉及个人隐私,受法规限制不能传输出境。于是,星汉同考虑将数据中心建在香港。这样一来,星汉同既能保证数据不流出境外,又能让产品在香港打开国际市场,服务海外用户。

香港长期扮演着“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其市场环境与国际全面接轨,同时又拥有中国文化背景。海外企业选择在此落地,能为进入内地市场作准备。反之亦然,内地企业也能借助这一平台,测试海外市场的接受度。

除了出海以外,香港还凭借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帮助初创企业完成资金募集。黄秉修就表示,“现在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外资金正在回流香港的趋势,投资人们正看好中国国内的投资机会。”

据官方统计,过去五年,香港初创企业增加40%至约4700家。香港为这些在港落户和孵化的初创企业,提供天使轮投资、多轮募投以至首次公开招股上市、全链条的筹融资环境。

香港科技园,全港最大的孵化基地

黄秉修还透露,今年已有13家海外初创企业通过赛事配套的“软着陆计划”(Soft Landing Program),在香港完成商业登记,计划落户运营。

“软着陆计划”,是为初创企业提供较低门槛进入香港市场的机会,旨在帮助初创企业在香港成立运营据点,并提供客户、合作伙伴和科研资源。

除此之外,香港科技园还提供了适合各发展阶段进程的孵化项目,包括“Ideation计划”“创科培育计划” “共同企业加速计划”“精英企业计划”等孵化项目。目前已有逾3000间公司毕业于创业培育计划。

这一系列孵化项目的成功,离不开香港科技园公司的支撑。作为香港最大的孵化基地,它在此已深耕近25年时间。

香港科技园公司共运营着多个园区,其中包括位于香港新界白石角的香港科学园。

成立至今,香港科技园公司培育了一批优秀企业,如2021年人工智能独角兽商汤科技在港交所上市;全球医疗器械制造商业聚医疗 (OrbusNeich) 2022年在港交所上市。

香港科技园为入驻企业提供从研发到融资、从市场到合规的“保姆式服务”。比如,从入园时起,每家公司会被安排一名客户经理,全程帮助企业成长;资金方面,园区设有10亿港元的创投基金,对各阶段的企业提供耐心支持;硬件上,园区为生命科学企业配套大量干、湿实验室,300+常用生命科学仪器、生物样本库等。

香港科技园打造了一个完整的科创生态圈,这里既有刚起步的初创公司,也有成长起来的大企业。园区内有超2400家企业,包括货拉拉、思谋科技,海外企业Geek+ 和 Nium ,内地企业云豹智能。

在这个生态圈里,企业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初创公司可以用自己创新技术,帮助大公司解决技术难题;而对初创公司来说,也有可能被大公司看中并收购,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和资源。

目前,香港科技园公司共运营着多个园区,其中包括位于香港新界白石角的香港科学园,位于九龙塘的创新中心,位于大埔、元朗和将军澳的三个创新园,以及位于深圳福田区的香港科学园分园。未来,还将运营北部都会区核心地带“新田科技城”的部分科创用地。

香港已奠定其作为全球创新枢纽的地位,今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5全球创新指数,更将“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评为全球首位。而作为该创新集群的集大成者,香港科技园已成为全球顶尖科创生态中的核心孵化基地,持续推动创新梦想在此起飞、走向世界。

来源:香港科技园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