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翻这碗迪士尼的“冷饭”之后,好莱坞还会喂我们吃什么?

2019-07-19
“冷饭”回炉,已经成了迪士尼的常规操作,在这位“扛把子”的带动下,好莱坞也集体走上了毁经典的不归路。而伴随着好莱坞模式跌落神坛,影视行业又该去何处寻找新的救市解药呢?

迪士尼.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脑极体,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身为一枚资深迪粉,无论迪士尼把电影拍成什么样,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贡献票房,就算真的很难看也要看完了再骂的那种。

但看过了真人版《狮子王》之后,我的心里也升起了一丝疲惫。除了“CG技术好”之外,真找不出尬夸的点了。

再联想到它们的前辈——《美女与野兽》《沉睡魔咒》《阿拉丁》《小飞象》等翻拍集体扑街,对于后续的黑人版《美人鱼》和胡建版《花木兰》,更是忍不住眼前一黑。

“冷饭”回炉,已经成了迪士尼的常规操作,在这位“扛把子”的带动下,好莱坞也集体走上了毁经典的不归路。而伴随着好莱坞模式跌落神坛,影视行业又该去何处寻找新的救市解药呢?

失去神格:“致敬经典”和“炒冷饭”的一线之隔

迪士尼到底还要给我们喂多少碗“冷饭”,是萦绕在众多粉丝和普通观众心中的共同迷思。

爱之深责之切,有不少粉丝更是发出“被恶心到了”的评语,只能说脱粉回踩,最为致命。

2019年上映的十部迪系电影,从《复联4》、《玩具总动员4》《冰雪奇缘2》《星球大战9》,到真人版的《阿拉丁》《小飞象》《狮子王》,无一例外都是经典IP的延续或翻拍。这样短平快的反复收割,再忠实的粉丝也要被薅秃噜皮。

更何况“新瓶装旧酒”的操作,粉丝喝到的不是陈酿,而是掺了水的假酒:

首先,这些“冷饭新炒”无不体现了好莱坞“精湛”的工业流水线制作技术。在作品制作上不乏炫技和翻新:纤毫毕现的CG特效(《狮子王》),唱跳俱佳的音乐段落(《小飞象》),顶级明星倾情加盟(《阿拉丁》),但对于电影的核心——讲好一个好故事,却始终投机取巧。

反派洗白、女权主义、政治正确等等“作料”被全部放进去回炉,《狮子王》更是逐帧级别的还原了事,这样堆砌出来的“现代元素”,反而很少能在故事内核上超越原著,难免让观众产生敷衍、被“骗票房”的感觉。

除了创作上欠缺诚意,迪士尼对翻拍的对象也缺乏谨慎。《狮子王》烂番茄58%的低口碑至少说明了一件事,次元壁并不是轻易能打破的。动画片独特的表现方式,可以摆脱现实的物理规则和自然逻辑尽情放飞想象力,许多行为语言一旦还原到3D世界中,很可能适得其反。许多观众都对《狮子王》中外形高度写实、动作却肖似人类的小动物们产生了恐惧感。强行3D,被打上炫技、冷饭的标签一点也不冤枉。

当然,再怎么瞎拍,好莱坞成熟的影视工业至少可以保证大家收获一部及格线的片子,花张票钱在影院回味一下童年也不亏,为什么迪士尼会被骂的这么狠呢?恐怕只能怪同行的衬托了。

过去数年,Netflix为代表的流媒体平台不断向传统影视巨头发起冲击,它们对原创剧集有着更大的包容性,算法对用户兴趣的把握更为精准,付费订阅观看成本更低……这些都在分流原本受众。今年1月,Netflix更是登堂入室,加入美国电影协会MPAA,成为好莱坞的新“六大”成员。

与之相比,好莱坞“爆米花”大片的白人本位审美,就显得有些落伍了。即使迪士尼让公主们开始追求独立与觉醒、美人鱼变成了黑皮肤,依然无法对抗《纸牌屋》《爱死机》《罗马》等口碑爆棚的创新之作。

有香喷喷的热饭可以吃,大家自然也就不愿意将就迪士尼奉上的一盘盘“冷饭”套餐了。

论好莱坞的倒掉:IP魔咒失灵的背后

指责迪士尼的“堕落”委实有点不公平,因为在延续IP这件事上,其他课代表比它成绩下滑的更厉害。

《X战警:黑暗凤凰》《爱宠大机密2》《黑衣人3》《大侦探皮卡丘》等好莱坞五大的经典IP翻拍和续集,口碑无不被前作们花式吊打,索尼克更是被粉丝们骂到回炉重造。

我们知道,好莱坞最为典型的商业模式,就是迪士尼为首的综合娱乐媒体集团。原创影视剧集不是主要收入来源,更多是为了保持IP的生命力并带动整个产业链,比如主题乐园、媒体网络、消费品等业务。

目前来看,好莱坞引以为豪的“迪士尼大法”正在失灵,与之伴随的则是三重困境的到来:

1.不拍是死,翻拍被骂:观众迭代的宿命。

伴随着迪士尼最早期经典动画的人都已经长大,认识米老鼠、唐老鸭、茉莉公主的孩子正在变得越来越少,面对观众的代际更迭,想要保持电视频道订阅、乐园娱乐等收入持续增长,IP生命的持续唤醒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更关键的是,这种翻拍要求尽量还原原有剧情,尽管迪士尼尽可能地加入了一些现代文化元素,但一些经典符号必须被保持和强调,比如灰姑娘的水晶鞋、南瓜车,阿拉丁的神灯和蓝皮肤精灵。重重限制之下,创新自然束手束脚,“套路”自成捷径。

2.缺乏创新、不断抽血:好莱坞不相信原创。

IP作品大行其道的结果就是,一些特殊题材、类别的原创作品被好莱坞“战略性”放弃,因为这些非IP、非“宇宙”的创作无法转换成直接的衍生品收益,或是被主题乐园吸收。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曾说道,“现在好莱坞各大公司几乎都是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做法就是越来越多拍续集,这样不会犯错误”1984年,好莱坞全年电影的原创比例在59%,到了2014年则下降到只有四分之一,2018年则只有10%。

与之相反的是,流媒体反而敢于砸钱拍一些有风险的小众类型影片。《爱尔兰人》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就曾透露,Netflix是唯一愿意资助他新片的投资方。

抽血原创的结果就是,观众们越来越不愿意走进影院去欣赏一部乏善可陈的“爆米花”电影,反倒是新兴流媒体的付费会员收入屡创新高。

掀翻这碗迪士尼的“冷饭”之后,好莱坞还会喂我们吃什么?


(好莱坞原创影片占比)

3.掀翻这碗白左的嗟食:文化表达的话语权柄移交。

我们知道,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票房地区,好莱坞也越来越重视影片在中国的票房表现。然而过去好莱坞大片横扫中国市场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一方面,好莱坞的惯用套路,比如邀请中国顶流明星参演、披着中国传统文化外皮讲述好莱坞故事,中国观众们并不会照单全收了。比如前不久放出的真人版《花木兰》预告片,横空出现的福建土楼、似是而非的仿古妆容,就引发了网友和专家们的快乐吐槽。

在营销上,好莱坞也表现出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近期邀请“流量明星”蔡徐坤为《狮子王》宣传微博话题,就被嘲笑是“村里刚通网”的尴尬炒作。加上未来中美博弈很可能影响进口电影配额,这些都将进一步拉低好莱坞电影的全球表现。

虽然从短期来看,“IP大法”显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还难以动摇好莱坞强悍的产业护城河,但无疑让数十年来严丝合缝的全球影视市场撬开了不少新机会。

是迷途,也是商机:谁能成功上位?

本就占据全球影视产业喉舌地带的好莱坞,似乎并不需要我们为之扼腕。从发展角度来说,大众对好莱坞模式的审美疲劳,或许正在给整个行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是非IP的类型片吸引观众的案例明显增多。

迪士尼之外的好莱坞“五大”都在试图以原创重新出发。比如索尼就将超级英雄概念与恐怖片结合,推出了《亮光》;福斯的《星际探索》也是原创剧本。

市场也给予原创剧集更为正向的良性反馈。以中国市场为例,这两年的高票房电影,比如《我不是药神》《唐人街探案》《红海行动》,还有在同档期逆袭好莱坞大片的《无名之辈》,靠自来水红出圈的《大宋少年志》《长安十二时辰》等创新剧集,都跟好莱坞、网络IP都没啥关系。

除了原创市场开始回暖之外,具有其他族裔文化内涵的作品也开始在票房和口碑上赶超爆米花大片。

比如重新演绎西游记IP的《大圣归来》,讲述社会百态和底层小人物的《人生一串》《无名之辈》,承载民族音乐文化的《闪光少女》,都收获了极佳的口碑,蕴藏着绝好的商业机会。

有色族裔开始对好莱坞的西方文化故事内核保持距离,不愿意轻易被代表。迪士尼宣布由黑人演员出演女主角的动画《小美人鱼》,不少非洲裔网友就发出了实力拒绝,认为“只是迎合黑人口味,为了利益去创造多样性时代”。

如此看来,摆脱“好莱坞IP综合症”的路径就很清晰了:

一方面需要通过更丰富、更多样的内容和类型,让用户对国产原创片建立信心,从而遏制IP片对创新能力的鲸吞蚕食;另一方面,需要为影视作品注入更丰富、高品质的自有“基因”,从而抢占关键的文化窗口期。

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如此,能够在作品上提供哪怕那么一点文化共鸣和尊重,都会引发自带干粮的真诚“安利”。《我不是药神》《大宋少年志》《长安十二时辰》等优秀剧集的成功,甚至略高于真实水平的口碑,都是中国观众对于好故事的嘉许与鼓励。

掀翻这碗迪士尼的“冷饭”之后,好莱坞还会喂我们吃什么?


从这个角度看,迪士尼的翻车,“好莱坞模式”的失灵,或许正是击破巨头壁垒的序曲。当千篇一律的爆米花产品走向末路,是时候用心讲好自己的故事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脑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