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票房走势经济学

2019-08-14
10亿、20亿、30亿……自上映以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接连突破票房记录,越过一部部影片,向影史第一《战狼2》直奔而去。

a69ba2542d6d782ac2c829ae112539f9.jpg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一起看电影,作者魏建梅,创业邦整理编辑后发布。

10亿、20亿、30亿……自上映以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接连突破票房记录,越过一部部影片,向影史第一《战狼2》直奔而去。

颇为有趣的是,《哪吒》和《战狼2》都是在暑期档,还都是7月最后一个周末上映的,而且对比两部影片的日票房曲线(仅对比前19天),其走势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上映之初起点略低,首周末达成一个小高潮,而后在第二个周末到达顶峰。

值得注意的是,《战狼2》当时是周四开画,《哪吒》则是周五,因此如果将《战狼2》的曲线往前挪一天,那两条曲线的走势可谓完全一致了,唯一《哪吒》逆袭《战狼2》的那天,则正好借了七夕的福利。 像《哪吒》和《战狼2》所呈现出的票房曲线,其实是典型的“逆袭型”影片的票房走势。 实际上,每部影片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日票房曲线,虽然依照票房规律,总体都是下降的趋势,但对比来看,有着相似市场表现的影片,其整体的票房走势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逆袭型”影片,此外还有“跌落型”影片、“稳定型”影片。当然,这只适用于一般档期下的影片。像春节档,由于档期效应、市场容量等较大,影片日票房曲线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那一般档期下,不同市场走势的影片到底有着怎样的票房走势?春节档影片的票房曲线又有着怎样的不同?从这其中,我们又能探寻到哪些市场规律?接下来,拍sir便带领大家一起探讨不同影片日票房曲线背后的秘密。 注:1.本文只针对国产片的日票房曲线展开探讨;2.为保证数据对比的客观性,本文所选电影案例均取自2017-2019年上映的影片;3.考虑到很多影片有密钥延期的现象,因此日票房走势对比均取前30天的数据。

“稳定型”(W形)影片

在分析春节档这一特殊案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一般档期下,不同影片的日票房走势。 首先是“稳定型”影片,或者称“W”形影片,即上映后按照正常的市场轨迹行走,表现稳定,规律呈下降趋势的影片,这也是最常规的一类票房走势。细分下来,这类影片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我不是药神》《芳华》等为代表的影片。 这类影片上映后,每周末都会达到一个峰值,其中首周末为最高,然后依次降低。此外,像《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超时空同居》等都是如此,这也是“稳定型”中表现最好的一种影片。
《无双》《羞羞的铁拳》等也是类似。不过由于这两部影片的开画日都是在9.30,即国庆长假上映,因此第一个高峰期的持续时间也要稍久一些。而从次周末开始,影片票房走势便跟上面的《我不是药神》《芳华》一致起来,每周末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稳定型”影片还有一种是像《后来的我们》《邪不压正》这种,上映首日即达到日票房“巅峰”,此后一路低走,到次周末迎来一个小高峰,但涨势并不明显,此时,曲线的“W”形属性也降低,更偏向“L”形走势。 这是由于次周末正好有新片上映,再加上首周末票房表现并不出彩,故而影片市场空间被压缩,难以发挥长线效应。
其实,春节档的“稳定型”影片——如《唐人街探案2》《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等,跟上面提到的《后来的我们》一类有着相似的“L”形票房走势。但这两类票房曲线的形成原因却有着细微差别。 一般档期下,以《后来的我们》为代表的影片,其实更多是出于影片自身,或者后来者的竞争才逐渐失去市场空间,慢慢滑落,而《唐人街探案2》则更多是春节档这一特殊档期的原因。由于春节档入局影片多且密集,竞争激烈,因此一般而言,影片在大年初一首日争取的市场份额也最大,而后逐渐稳定下滑。

“逆袭型”(M形)影片

“逆袭型”影片便是开头我们提到的,像《哪吒》和《战狼2》这类,日票房到次周末才攀升到峰值的影片,或者我们可以称它为“M”形影片。除此之外,像《前任3:再见前任》《无问西东》等也是这类影片的代表,这也是我们俗称的黑马电影。而“高潮点”的后移也容易壮大长尾效应,让影片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不管是此前的《战狼2》,还是现在的《哪吒》都是代表案例。 《白蛇:缘起》其实也是这类影片,但不同于其它影片在次周末之后,日票房总体呈现的下降趋势,《白蛇:缘起》在经历了次周末的最高峰值后,到第3、4个周末又接连达到较大峰值,跟次周末一样表现突出。 《无名之辈》则从上映开始,一直到第3个周末才达到日票房高点,但通过上面的曲线图可以看到,影片次周末和第3个周末的数据根本不相上下,其实两个周末之间仅相差着100万票房。 虽然《白蛇:缘起》和《无名之辈》的单日票房都未曾超过1亿,但接连两三个周末保持的强劲势头,也最大程度保持住了影片本身的生命力,拉长了影片的长尾效应,突破自身体量,从默默无闻走向逆袭。
前面提到,一般而言,春节档电影的首日票房最高,而后逐渐下滑,但如果一部影片之后的日票房超过了首日票房,春节档的“逆袭型”影片也由此形成,《流浪地球》《红海行动》等等都是这一类的代表。 而相较于一般档期,在口碑的加码推动下,春节档“逆袭型”影片的逆袭速度也会更快。比如,《红海行动》与《流浪地球》都在大年初六便达到了日票房峰值。而后,影片在每个周末也都会到达一个高潮,保持长线发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暑期档《战狼2》《哪吒》自上映首日就位居当日热映影片首位的市场优势,不管是《前任3:再见前任》《无问西东》,还是《白蛇:缘起》《无名之辈》,亦或是春节档的《流浪地球》《红海行动》,影片在上映之初的单日票房排名都排在后位,不为市场所“看重”,但在市场的检验下,影片一步步跻身高位,这样从“底层”而起的影片其实比一开始就被光环环绕的更“励志”。

“跌落型”(L形)影片

“跌落型”,是日票房一路低走的影片,有着典型的“L”型曲线,像《地球最后的夜晚》《爱情公寓》《欧洲攻略》《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等等都是这类影片的代表。而且,“L”型曲线越陡峭,也说明影片“崩”得越快。 这跟“稳定型”影片中所提到的《后来的我们》等影片的票房走势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跌落型”影片中的票房曲线显然要更加“陡峭”一些,尤其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其票房曲线几乎成直角。其实,这些影片首映日票房的表现往往还不错,但第二日便急转直下,没有任何反弹余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也是影片本身的样貌与观众的预期产生了落差。
对比一般档期,春节档“跌落型”影片的日票房曲线也是同样的“L”型走势,但由于档期新片众多,优胜劣汰速度加快,不扛打影片的市场空间便会迅速被压缩,因此春节档“跌落型”影片的L型曲线也要更加陡峭一些。像《新喜剧之王》《捉妖记2》《西游记女儿国》等等都是这类代表。 当然,电影市场变幻多端,每部影片的日票房走势并不会限定在本文所提到的这几种情况中,文中所归纳的仅是当下市场中最为常见的几种曲线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行走轨迹。 但无论如何,不同类型影片的市场路线都是市场对这部影片“态度”的最直接反馈。而在当下内地电影市场逐渐成熟和理性的前提下,优质影片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即使一开始并不受关注,但总会被市场所挖掘,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而炮灰电影则会被果断剔除在外。 同时,了解不同类型影片的市场路线,无疑也有助于我们对一部影片作出客观的评判,甚至对我们自己创作或投资的影片有一个提前的预判,择一个合适的档期等等。毕竟,并不是首日票房高的就最终能取得票房佳绩,也并不是首日票房表现不佳最终就注定亏损。平步青云还是一落千丈,任何一部电影都会有自己的市场命运。在不同的票房曲线中,我们同样也能感受到影片片方对该片心态的起伏与波动。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一起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