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向死而生

2019-09-11
这个行业,是死,还是生?

834ad5ddb28dca2c38b65eeee6672138.jpg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qspyq2015),作者温柔黄药师,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9月的上海,气温直降10度。

百亿互联网金融平台崩盘,曾经的金融圈大佬投案自首。这些年早已习惯了互金公司的倒掉,但科班出身的圈内名人如此谢幕,让人顿觉寒意彻骨。

没有想到,2019年的夏季,成了财富管理行业的终极滑铁卢。多个财富管理平台踩雷,销售机构被判全责赔偿,更有理财师入狱,财富管理行业哀鸿遍野。

这个行业,是死,还是生?

纠偏

出来混的都要还。

时光回到14年前的2005年,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广告开始频繁出现在银行柜台的时候,中国人还没那么有钱。那时的中国经济刚走出SARS阴影,2001年加入世贸的红利渐入佳境,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中国人的财富急剧增长。

也是那一年,中国股市创下998点的低点后,开启了疯涨模式,直冲5倍。有钱了的中国人顿悟,原来除了存款,钱还可以这么挣。理财和理财产品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理财元年”启航。

那时,监管机构竟然可以统计出市场上有多少支产品。2006年,全国18家商业银行仅仅发行了345款人民币理财产品。这个数字到今天已经不知加了几个零。

当时的监管环境下,除商业银行外,没有其他人有资格发行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也不知“非标”为何物,理财产品以银行间拆借、债券等“标准债权”为底层资产发行。潘多拉的盒子逐渐打开。

首先是信托。

于2006年登上历史舞台的信托通道业务,最早通过“银信合作”的方式开展。银行委托信托公司就某一融资项目发起集合或单一资金信托计划,再由银行认购该信托计划,实现间接贷款给融资企业的目的,通过嵌套通道的方式隐藏资金端和资产端。

2008年的一份新闻报道称,2007年信托公司回归主业成效卓著,全年信托资产规模达960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67%。这一年,信托正式成为理财产品的主力,但也走上了长达12年的回归主业之路。直到10年后的2017年,信托业资产规模达到创记录的26万亿,当中多少是通道,已成追忆。

再次回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股票和股票基金暴跌。1元钱认购的公募基金,穿越牛熊,坚守7年,一直到2015年差一点回本。也是那一年,曾经购买外资银行挂钩股市产品的投资者尝到了苦果。一位宋姓投资者购买的理财产品累计赔了5321万,亏了80%。

3年后的2011年,他打赢了官司,耗尽心力之后,他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也只能怪自己,毕竟当初是我自己选择的。”理财巨亏在那个时候还是个案,可惜后来的投资者没有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因为,他们发现,还是固收好,还是信托好。

信托收益高的有百分之十几,低的也有8%。从不失信,永远兑付,信托等于无风险。于是,在股市的惨淡中,信托成就了理财。

那时的上海陆家嘴,摆摊卖信托的人,不只一家。其中便有一支从某证券公司被迫离职出来的团队。即使在10年后的今天,私人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也并不成熟,而这个团队当时在证券公司号称私人金融总部,他们的理想是要为高端私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财富管理服务。他们,便是后来的第三方理财开创者诺亚财富的创始团队。

经过数年蛰伏,顶着不合规的争论,2009年,诺亚财富横空在美国上市。“服务高净值客户万余名,协助配置客户资产达到200亿元”。信托成就了理财,而诺亚靠信托开创了第三方理财行业。

一年后,未来的后起之秀钜派投资集团成立。到2011年,中融信托旗下已经靠卖信托,发展出四个财富管理中心,其中最大的是第一财富中心,全是专职销售,于是它华丽转身分拆为恒天财富。此后,中融信托快马加鞭,把旗下的财富管理中心,发展成为高晟财富、新湖财富和大唐财富,中植系开启了占据中国第三方理财半壁江山的征程。

第三方理财是指理财中介机构,它们号称不同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可以独立地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判断所需投资工具,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服务。

但是,一直到2013年,除了几家头部公司互不服气之外,第三方理财公司从数量上,并不成气候。瓶颈在于产品供给端,也就是理财产品的缺乏。一家小公司如果没有能拿到代销信托的渠道和实力,就没有产品可卖,也就难以发展壮大。信托通道很吃香,躺着挣钱。一片狂欢中,竞争者悄然伺机围猎。

2012年年底,证监会发布新政允许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成为通道,等于增加了信托以外的新的“产品管道”。群情振奋。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疯狂生长,目标是抢信托的饭碗。

更大的魔盒,在2013年2月打开。

那个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一年后的2014年3月,私募基金正式开始注册备案。

磨砺20年,私募终于获得合法身份。只要向基金业协会备案,随便五线城市的几个哥们整个公司就可以用私募基金发行合规的产品。股权、债权无所不能。公奔私,蔚然成风。

到2015年,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了25000家。终于,第三方理财发展的产品瓶颈和监管瓶颈没有了。至此,大街小巷,尽是财富管理公司。风险,就在这个时候开始积聚。

从客观意义上讲,以私募基金备案制为代表的监管大放松,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为实体经济的融资补血的作用。

到2019年二季度,私募基金资产规模13.33万亿元,私募基金累计投资于境内未上市未挂牌企业股权、新三板企业股权和再融资项目数量达10.75万个,为实体经济形成股权资本金6.03万亿元。

2014年起,影子银行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监管层的关注。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可以成为潜在的金融风险爆发点。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的研究显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五年,全球“影子银行”规模不止翻倍,达到了62万亿美元。

监管体系之外的大小财富管理公司发行的非标债权类产品,包括P2P理财,是中国影子银行的主力,但其规模却大到难以衡量。

有人说万亿以内,有人说十万亿以上。说万亿肯定少了。2018年之前,头部20家第三方理财每年发行的债权类产品肯定超过5000亿。P2P理财的规模在高峰时期何止5000亿。

债权就是借款,借款就是放杠杆,放杠杆要靠信用,信用不破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资产价格不跌,靠的是现金流不断,靠的是借新还旧续命。

所有的纠偏在2018年起发生。资产价格的上涨自2018年起陷入停止,除了疯涨的猪肉。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混日子的企业现金流捉襟见肘,信用地雷频出。持续十几年放贷收利息的好日子结束了。违约,终于从教科书真真实实落到了债权人的面前。

先不说非标债权的惨淡,公开市场债券2018年违约120只,等于2014年到2017年的总和,违约规模1177亿元,比前4年总和860亿元还高出36.9%。

更要命的是“通道消失”,风控标准提升,借新还旧没了可能。曾经是非标债权天堂的其他类私募产品再也批不出;券商、基金子公司,比信托先行“回归主业”。灭了P2P的合规通路后,非标债权的最后一根稻草,金交所,也面临三年清理整顿,不止停了增量,还要清理存量。

2019年3月,运营10年之久,累计融资4000亿,名字是“创投”,做的却是P2P的元老——红岭创投宣布清盘退出。行业谢幕。

2019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64号文”,信托业下半年监管重点是去通道、控地产、优结构。12年后,信托终将回归主业。

掌握高质量信用的主流持牌金融机构收缩,吃低信用产品饭的“影子们”,这些第三方理财,不会好过。大量产品违约,自融救火,资金池救火,假融救火,最后全盘崩塌。那些熟悉的某某财富名字,一个一个倒下。问遍第三方,谁还活着,谁无延期,谁还有募集能力?惨淡!

反思

经典资产配置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资产应大部分配置在中低风险固定收益产品上,少部分配置在股票等高收益高风险资产上。尽管股市不景气,很多人亏钱,但不伤元气。炒股,不就是,打个麻将么。

当中低风险固定收益产品无法兑付,投资者遭受的打击将是致命的。资产的大部分在这里啊。财富管理行业的朋友们,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巨大的理财需求,不计风险地造出了一堆供给——“非标债权”这个怪物。管理层讲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何其正确。

残酷的是,这是经济规律使然。只要有需求,有利益,就必然有供给,哪怕供给的是假货。改革开放以来,无数个行业,从假货横行到真货胜出的故事,正在财富管理行业上演。好事。

你要的是销售佣金,别人要的是你客户的本金。财富管理行业必须痛定思痛。

出清,就是纠偏。纵然残酷异常,不管主动与被动。出来混,“还”的是低水平风险控制。谁都不怪。

不怪产品供应商。那些钱,借给了高利贷者、财务造假者、商业赌徒,以及真的赌徒。本就是,不该借,不能借。

不怪客户。怎样的信任,能超过客户把钱给你的信任?客户风险自担,不代表销售机构可以夸大、误导。凑乎着把销售合同签了?绝对不行。道义的责任,不是在售前,是要等到本息兑付,追债到底。

不怪行业。单项目募集模式,决定了第三方理财无法像银行一样,实现组合管理、风险分散。银行出了一笔坏账不要紧,有单一借款主体风险敞口约束,有其他利润对冲,有资本充足率约束。第三方理财,没有交易对手风险敞口约束,出现一笔坏帐延期兑付,就会影响声誉,两笔无法兑付,就有客户来拼命。铤而走险,拿别的产品的钱兑付的结果就是窟窿越补越大。这和刚兑无关,是业务模式本身的缺陷。唯有转型组合管理,严控单一项目风险。

重生

“理财产品元年”(2005年)的14年之后,今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纪要》明确,卖方机构对金融消费者负有适当性义务,卖方机构未尽适当性义务导致金融消费者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一重要审判意见,被财富管理行业专家认为,既是紧箍咒,又是倒逼重生。

同月,北京高院判决某银行赔偿基民全部投资亏损,被称为财富管理圈的“恐怖片”。缘于,第一、银行两次上诉无果,高院维持原判;第二、销售机构不仅赔偿本金,还要赔偿利息;第三、打赢官司的基民是金融案件审判专家。

从业者们、理财师们大呼不公,甚至说是“故意构陷”。论点有二。第一、这个打赢官司的投资者是专业金融案件审判专家,以前买类似的高风险产品赚钱,这次赔钱,就来专业碰瓷,发心是恶,法院怎能鼓励“恶”?第二,投资人白字黑字签的风险揭示书,怎么能让销售机构全陪?即使销售有责任,销售也不是全责。法院判决对投资者保护过度,对财富管理行业是巨大打击。

这不仅让人想到了某些领域存在的职业打假者。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即“退一赔十”。有人专门钻漏洞,故意把食品的生产日期涂抹掉,或者故意把食品放到过期,再带回超市,向超市索赔。专门赚“退一赔十”的钱,“知假买假”或者“陷害真的”。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规范职业打假人的建议提出的答复意见》称,知假买假行为有形成商业化的趋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打假人,其动机并非为了净化市场,而是利用惩罚性赔偿为自身牟利,进行敲诈勒索。这些行为严重违背诚信原则,法院不支持这种以恶惩恶,饮鸩止渴的治理模式。《纪要》对销售机构赔偿责任的规定,是否也会招致职业找茬的假投资人?不得而知。

站位决定立场,法是法,情是情。

销售是财富管理行业最难干的活,是行业业务的核心。最严销售适当性法规,代表着财富管理行业开始走向终极成熟。尽管代价巨大,矫枉必须过正。

2019年的初秋,并非全是震惊。13家上市银行披露数据显示,私人银行资管规模在上半年增速接近15%,合计规模已达到11.39万亿,富人资产增速比去年下半年明显加快。

数据也许说明,资金正在回流财富管理的正规军——银行,也许说明第三方理财的进一步式微。但数据更代表了行业重生的信心基础:中国人的财富还在日益增长。这么多财富,只要认真做好事,谨守责任,不负托付,管他东南西北风呢。

跌宕十五年,没有猜对开始,也没有想到结局。财富管理到了今秋,向死而生、方得重生。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