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成功的CEO们,都做过哪些「不靠谱」的往事

2019-09-21
如今,谁是全世界最不靠谱的人? 谁又是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创新家?

图虫创意-264176454836945029.jpg

编者按:本文系专栏作者谷仓创业观察投稿,创业邦编辑后发布。

如今,谁是全世界最不靠谱的人?

可能是埃隆·马斯克——如果以媒体标题和网友评论作为标准的话;

谁又是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创新家?

大多数人想到的第一个名字,恐怕也是马斯克。

在创业者身上,「不靠谱」,从来都是个中性词。如一位投资人所说:

「极不靠谱」的人一般都非常善于升维思考,他会站在很高的地位,思考很长远的事情,具有颠覆式创新思维和极强的战略规划能力……所以,一个公司要有一个「不靠谱」的人,而且理论上「不靠谱」的人一定要成为CEO或董事长。

往往,正是常人眼中「不靠谱」的决定和行动,成就了一个个有所作为的CEO。

— 当断则断的CEO —

什么是趋势?大部分人无动于衷,一部分人蠢蠢欲动,极少数人当机立断。

陈小平

小米净水器负责人

工作15年,决定创业只花了一晚

很多人都在谈论「事在人为」,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前提,叫做「选对的事情」。

因为在出门的一刹那,就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2014年,我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决定离职创业。那时,我已在美的工作了15年。

如此坚定,是因为我觉得:用互联网逻辑改造传统产业的时间窗口已到。我的创业初衷,就是将互联网方法与我们擅长的家电领域相结合。

回头来看,云米踩在了一个准确的时间点,小米生态链在高速增长,我们实现了快速转型,5个月后,就拿到了红杉的A轮融资,估值数亿美金;2016年第一季度实现盈利,并开始做线下店、自品牌;2017年产品扩展到厨房;2018年扩展到全屋互联网家电,销售继续大幅增长。

2018年9月25日,我们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云米的股票代码是VIOT,「家庭物联网第一股」。这个方向,既不是纯硬件,也不是纯互联网,而是两者的结合,这跟我创业的初衷完全一致。

当你入对了行,找对了方向,站在一个趋势的起点,就会很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可。

创业,一定要早先一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早一步发现趋势,你可能事半功倍;否则,将会事倍功半,消耗更多的资源去硬磕,也难以建立势能。

洞察未来,是企业家精神重要的内核。做企业,这一点,没有任何人能帮你。

在这个快速迭代、新物种大爆炸的时代,你能否干出一件代表未来的事情?

崔晓明

米兔婴童理发器负责人

一台iPhone4,让我卖掉店铺举家南下

2010年,我用一周时间做了一个决定:处理掉全部生意,举家南下。而起因,是一台小小的iPhone 4。

那年国内还买不到苹果手机,我托朋友从香港买来,玩了一个星期后,我跟老婆说,不行,不能呆在北方了,我们要去南方。

我2009年大学毕业就创业,做PC端的建材团购生意。先在线上搞分发,聚集人群,然后把流量引到线下,在线下成交。而iPhone4让我意识到,一旦用户用上智能手机,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是PC端搜索引擎或建材网站,以后生意怎么做?

不管什么行业,离用户远了,谁都做不下去。

当时,我在沈阳有2家线下店,还有10家是我的经销商,但没办法,你总要「赌」。

无论干什么事情,你首先要离用户近,看用户需要什么。

所以,我用一周时间做了决定,之后一年多把生意处理完,落地广州。

姜兆宁

米家智能台灯负责人

当全世界都质疑我,我选择放胆一试

2012年,Yeelink转型,选择智能照明这个「题目」时,得到的大多是负面反馈。

当时去融资,项目过会,一位在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过十几年的合伙人级别专家说,「智能照明这个行业不存在。」因为GE在这个领域投资了好多钱和时间,没有需求出来。以他的专业经验,这是个太小的niche market(利基市场)。

这个判断,现在看肯定错,否则不会有我们的今天。但在中国,我们是这个领域为数不多起了个大早的人,那个时间点上,行业还没准备好,产品确实不够好用。

虽然被很多人否定,但依一个通信工程师的直觉,我认为智能照明一定是未来——我是万物互联的坚定信仰者。从公司初期做Yeelink(物联网云平台),我们就看到,有那么多人对物联网和智能硬件感兴趣,所以往前看10年,智能照明差不多该火了,那现在就要干。

那几年,公司一直在倒闭、破产边缘,缺钱,超级缺钱。我们几乎不领工资,从青岛去别的城市见投资人,要么早班飞机要么火车,凌晨出发,凌晨回家。拿到小米投资前,我甚至不止一次聊过卖公司的事情。不过,放弃的念头都只是一闪而过。

这是早期创业团队非常常见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面临过。幸运的是,合伙人始终和我共进退,我们想,再坚持一下吧,房子卖了,能还上账,就没失败。

自始至终,我们团队一直没变过的,就是想做出好东西。为了这个愿望,我们没少付出代价,也不计太多后果。

— 爱搞发明的CEO —

创新不难,难的是持续创新。

杨华

米家电饭煲、电磁炉负责人

创新型公司,都有个天马行空的老板

我喜欢搞发明,大学时拿过挑战杯一等奖,毕业时有3个专利。其实这些发明都来自生活,起因都是「不方便」。

  • 大学时有门课叫电视原理,我想,既然3D电影都有了,电视为什么不能做成3D的?老师说,要不然你试试。我就试了试,用一个假期做出了3D电视收录放系统。

  • 我上大学时做生意,赚钱买了2台摩托车,但那个机械钥匙很不方便。我想,能不能做个遥控器呢?就做成了摩托车智能钥匙,类似现在汽车的一键启动。那时候才九几年。

  • 我是游戏迷,像任天堂啊,各种索尼游戏机,都爱玩。以前游戏手柄很贵,也没有蓝牙连接,必须插在电脑主机后面。我想如果手柄能插在键盘上,那就方便多了。我就拆开键盘,焊上去,发明了一个能插在键盘上的手柄,整个过程就花了一天。申请到专利后,卖给了台湾一家电脑公司,赚的钱我又能买游戏机了(笑)。

总结来说,这些发明都来源于生活,从用户角度出发,用技术解决痛点。

我刚毕业时,在摩托罗拉做手机的产品经理,那时手机存在一个问题:在线升级无法用软件实现,必须动电烙铁,用芯片焊接。流程很复杂,而且会报废近30%的手机。

这么多年了,公司为什么不解决掉这个问题?

我就发明了在线升级的技术。当年研发技术都掌握在美国团队手里,我请教很多同学、同事,最终搞定了。这项技术,替摩托罗拉节省了3800万美金预算。

所以,我个人的体会是,很多时候,公司创新力不够,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不认为问题是问题,他们无所谓。

俞浩

追觅科技CEO

所谓权威,是要被打上问号的

12岁时家里盖楼房,需要排电线,我说我来。那时没学过物理,根本不知道电路图是什么东西,但就觉得自己能搞定。

这样,我发明了双控电路。当时需要由2个开关控制楼梯间的一盏灯,我拿开关接上3V干电池,做实验,迷迷糊糊做了出来。好玩的事发生在3年之后,初中学了电路,才猛然发现,自己的双控电路跟书上讲的方法都不一样,而且更省电线。

你看,常规双控电路都需要一个单刀双掷开关。当时不懂,我就发现开关旁边的插座带电,又隐约知道家里电线是一个网络,正电负电无处不在,所以我的线路非常简单,两个开关同时接负电或同时接正电,灯泡都不亮;一正一负的时候就亮。

至今我也没发现跟我家一样的双控电路。回头分析,这是有原因的,双控电路刚发明时是直流电,所以用不了我那种方法;网络化的电是近年才出现的,但如果没人专门去研究,大家只会沿用以前的做法,新的双控电路就不会被发明。

所以到了高中,我开始强迫训练自己:每周写一个专利想法。当然,90%的想法都会发现前人已经想到,但这训练了我的思维。

我从小还特别喜欢飞机,看飞机不是当机器,而是觉得像个宠物。参加物理奥赛保送清华时,可以任选专业,我选了航院。

2007年,我参加挑战杯,做了一个飞机项目,导师说这违反了飞机的原本原理,让我停掉。事实上,它并没有违反基本原理,只是违反了导师自己的常规认识。

我悄悄用业余时间把飞机做了出来,得了清华挑战杯一等奖。而北航的学生有类似创意,但导师更支持,做得更早,得了全国挑战杯一等奖。

那之后我觉得,权威是要被打上问号的。

— 追根究底的CEO —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郑丰光

七面皮鞋负责人

创业前,先翻翻别人家的「账本」

要找机会市场,你得去研究。你不能脑袋一拍,就说找到了。凭什么?

我的方法是,先用直觉锁定几个规模大的行业,然后挨个翻看该行业头部上市公司的报表:

到底做了多少市场规模,赚了多少钱。最好去看香港的上市公司。

从2000年大学毕业,我做了16年手机,清晰地感受到,大陆每年毕业的优秀大学生,都去了IT、互联网、金融等行业。而一些脏的、累的传统行业,很多年轻人都离它而去。

比如皮革行业,在台湾,各种国际奢侈品牌的皮鞋代工企业也面对传承难题,「二代」们在美国读完书,回国只想干金融、科技、互联网,才不愿意做鞋子。

所以我判断,这个行业是一个人才价值的洼地。

当时,我翻看了好几家鞋类上市公司,其中一家把我惊呆了。1000亿人民币市值,峰谷时毛利率超过了50%,净利润最低也有百分之十几,每年都赚四五十亿。

另外,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买8双鞋,而中国人只买1.8双,那么中国未来市场大不大?

线下考察市场也不要停。我就一直转广州大都市鞋城、SKP,也在深圳不同地方轮番看。

所以,你真的找到了大市场吗?要创业,必须有数据支持,不能想当然。

— 从心出发的CEO —

只做好一件热爱的事。若为兴趣故,其他皆可抛。

许达来

顺为资本CEO

心底的热爱胜过任何光环

我第一份工作其实非常好,工资也很高。刚刚毕业,就世界各地飞,见全球500强高管,跟他们讨论战略。

但我工作时我始终觉得不踏实、不真实,被平台光环包围着,无法有自己真正实力上的积累。

之后,我是在看Economist时,知道了硅谷有个职业叫做VC,这批人投了硅谷好几家很牛的公司。当时我就非常向往:VC能给创业者钱,能拿股份,还能领工资(笑),多完美的事情!所以是从兴趣点出发,选择了这份职业。

如果说在大势所趋的、自己热爱的和自己擅长的三种方向里,我建议年轻人选择热爱的。人生不只是事业,要做喜欢做的事情。

当然,真正找到喜欢做的事情,工作和生活很难分得开,比如我自己(笑)。

雷军

白天当总经理,晚上加班干程序员

1991年,在一个展会上,我见到了求伯君,当时他应该只有二十六七岁,穿着一件呢子大衣,一身名牌,走路带风,就像明星登场一样,从我身边擦肩而过。那一瞬间我觉得金山的程序员真牛。

然后我第二次见到求伯君是一个多月之后,求伯君就力劝我加入金山,我说我考虑一天,然后第二天我就决定加入金山了。

我觉得在金山写程序,能够成就功名伟业,我应该加入这样的集体,所以我第二天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金山。

等我加入了之后我才想起求总没跟我说拿多少工资多少股票,我是上了一个月的班才拿了2000多元工资,当时我绝对是被求总成功的程序员形象打动了。等我加入金山以后,略有点小失望,因为我加入金山之后发现只有5个人,我是第6个人,有一点觉得被忽悠了。

但是让我还是很激动的是,虽然只有5个人,可是那5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程序员,所以金山在早期有着极其浓厚的程序员文化。在我们那儿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程序高”,所有人都狂热地喜欢写程序。

大家喜欢到什么程度呢?

1998年,当时金山100人吧,遇到了不少管理上的挑战,求总也不想管,我也不想管,后来我们就想找个CEO来帮我们管,结果找了几个人谈,要不就是我们看不上人家,要不就是人家看不上我们,反正就是没找到。

怎么办呢?

求总就说雷军你来管嘛。我跟求总说,这样,我先干着,我先当总经理,如果找到比我好的我们再换人就可以。所以今天想一想,当年的我28岁,就成为了金山的总经理,这应该是一个非常荣光的事情吧?

当这个消息出来之后,我父亲跟我打了个电话,说看到你当了总经理,我很担心。说总经理啊,看起来很光鲜,其实啥也不会,啥也不懂,就跟万金油一样,还是搞点技术靠谱。

我父亲跟我讲完以后,我的心情很沉重,但是我又答应了求总当总经理,那怎么办呢?于是我白天当总经理,晚上加班干程序员,当了好几个月。当时心里还在想,我有没有可能在当总经理的同时还能把程序员干好?

在我做着这样一个美梦的时候,一个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有一个人推了我一把,从此金山少了一个好程序员,多了一个不怎么样的CEO。

出了什么事呢?

我们公司来了一个同事,这个同学叫刘光明,把我的电脑不小心给格式化了,连备份硬盘都格式化了,断了我的后路,从此走上了当CEO的“不归路”。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