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舆论风波背后:互联网的高速公路上,依旧遍地鸿沟

2019-10-11
历史从来不相信玄学,而蒙着眼走路的人,一定会先跌倒。

52dbf439ea5131015393e6331daadcfb.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科技新知,作者猪九诫,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0月5日开始的NBA舆论风波,将中美两国民众之间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裂口彻底撕开,双方的碰撞就像火山喷发一样引爆了舆论,也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我们身处于这样两个不同的世界。

身处21世纪,我们往往只看到海量的信息在网上以光速传递,却常常低估了这个世界的宽度和厚度,全球43亿网民看似是在同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上冲浪,实际上却一直在守着彼此的信息孤岛眺望彼此。

拿中美两国来说,尽管有贸易战的影响,2018年中美两国贸易总额依旧超过了6300亿美元,美国的超市里依旧摆满了中国制造的日用百货,中国的电影院依旧放映着好莱坞的大片。

但另一个事实是,全美国亚裔人口数量不过区区两千万,其中华裔人口数量500万,不及美国人口总数的2%;而中国作为一个非移民国家,所有的定居外国人口加起来也不过百万,99%的常住人口都是本国人。

在全球互联网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依旧处于一个割裂的世界,而从未真正了解过彼此。

1、“地球村”的梦想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假设,“在一个自有信息的社会时代,只要拥有信息接收器,那么使用者就是世界中心,无论位于繁华都会还是偏僻农庄。”

由于传媒、通讯和现代交通的发展,大部分人都认为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正在按部就班地实现。

一方面,广播、电视和电影传媒的高速发展,让全球信息得以实时共享和流通,“任何公路边的小饭店加上它的电视、报纸和杂志,都可以和纽约巴黎一样,具有天下在此的国际性。”。

另一方面,铁路、航空和远洋航行的高速发展,则在一步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所以马云才能在西湖边结识他的澳大利亚朋友大卫·莫雷,并且在他们的帮助下第一次走出国门。

在麦克卢汉看来,地球村的出现将消除地域界限和文化差异,开创一种新的和谐与和平,将人类大家庭连为一体。

而互联网的诞生,则进一步将地球村理论推上了神坛,计算机的大范围普及和全球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让人类几千年来“天涯共此时”的梦想成为现实,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世界联结为一体的希望。

站在新世纪的开端,比尔·盖茨高呼,我们正处于电脑改变人类生活的开端,美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而克林顿更是乐观地表示,电脑和因特网将带给我们一个比人类有史以来任何时候都要快捷的摆脱贫困的机遇。

21世纪的前十年,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全球化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美国人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成为畅销书,在全球大卖了500万册,人们都在感慨“这是一个令人惊讶和叹服的伟大时代。”

然而地球终究不是平的,拨开互联网的迷雾后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的鸿沟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得多,表面的开放与包容,不过是少数人的声量掩盖了沉默的大多数。

2、互联网背后的认知鸿沟

互联网社交诞生以后,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你不会知道坐在那头和你聊天的是不是一条狗。”,在信息高速公路的两端,光纤所连接的可能是两个物种,也可能是两个世界。

今年年初,李迅雷在文章中根据中国民航数据和农业普查数据推测,中国起码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5亿人口没用过马桶,惊诧了国人。

然而比10亿人没坐过飞机更令人惊讶的是,截止2016年中国的有效护照其实只有1.2亿本,2018年中国的出境游人次也仅1.49亿人次,中国至少还有12亿人口从来没有出过国。

更别说,这些出过国的游客中,有接近90%的人其实从未踏出过亚洲半步,如果再去除超过50%的香港、澳门“广东省一日游”游客,真正出过国的国人数量还要再打一半的折扣。

当然,美国的情况也并不比我们好多少,根据《纽约时报》此前的一个调查显示,56%的美国人根本没有所谓的旅游计划,53%的美国人表示只会在本州内旅游,41%的美国人会在本国内旅游,真正有意向出国旅游的美国人只有15%。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得益于美国有利的汇率和经济增长,2018年全美出境游规模达到了9300万人次,出过国的人数达到了4177万人,但依旧有85%以上的美国公民没有出过国。

同样的,在这些出国旅游的美国人中,大部分人的目的地也是欧洲英语系国家,以及临近的加勒比地区,真正能够前往亚洲的游客数量仅占15%,来到中国的更是少数。

物理上的距离,带来的往往就是认知上的鸿沟,这是发展了几十年的互联网也无法抹平的高地。

中美两国之间,由于传统文化、语言差异、互联网生态、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民众所秉持的价值观其实是完全对立的,只是在以前的信息孤岛效应之下我们难以相互感知,NBA的舆论发酵起来以后,这种极端对立的认知才产生了巨大的碰撞。

但是不管怎样,尽管中间存在着巨大鸿沟,但是我们原本可以避免这样的碰撞,如今无法收场的这场闹剧,其实不过是最近两年来全球经济和舆论环境恶化的集中爆发。

3、全球化的逆鳞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充满分歧的,中东的伊斯兰国家依旧奉行着政教合一理念,非洲的不少小国还是酋长治国,中国和朝鲜仍然将共产主义视为最终理想,而欧洲和美国则醉心于自己编造的普世价值中充当着整个世界的民主灯塔。

本世纪初,就在互联网产业高歌猛进,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候,西班牙著名经济学家潘卡基·格玛沃特曾经提出了著名的“半全球化”理论。

格玛沃特在考察了全球跨境电话服务、移民数据、大学生交流、直接投资等十项国际化水平指标后发现,这些关键领域的国际化水平都集中在10%左右,其中国际邮件、国际电话等服务的占比甚至不到2%。

格玛沃特因此得出结论,我们其实并未达到理想中的全球化水平,地球村的理想依旧只是空中楼阁,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其实本质上还是孤立的社区,所谓的全球化不过是这些孤岛间的涓涓细流。

但是在世界各国巨大的差异之下,我们却一直拥有一个弥合分歧的法宝,那就是和气生财的商业法则,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经济全球化,是搁置争议一起赚钱的目标将我们团结起来,建立起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

在美国一手打造的美元秩序下,美国人拿着印钞机里打印出来的廉价油墨纸,可以从沙特王子的手中买来石油,从非洲酋长的手中买来木材,从“红色”中国的手中买来手机和电脑。

但是忽然有一天,作为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美国人忽然撂挑子不干了,觉得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被别人占了便宜,开始密集退出国际组织、对全球主要经济体挥起关税大棒、拖欠联合国经费、悍然发动中美/美欧贸易战、公开打压中国科技产业……

凭借着全球第一的经济地位和蛮横无理的经济霸权,美国人确实让全世界都吃尽了苦头。

当经济全球化退潮,世界的秩序从经济挂帅重返政治挂帅时,我们才发现太平洋的海水原来又冰又冷、中间的航道又远又难。而中美之间的鸿沟,就像宽阔的太平洋一样,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一,即便将中美两国的国土全部平移过去也难以填平。

4、撕裂与重塑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大部分的危机都是转机,如今NBA事件的发生,虽然让国内的球迷迎来短期的阵痛,但是长期来看或许却可以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崛起的契机。

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这么多年,一直适应不了市场化运作,商业化也搞得一塌糊涂,如今随着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国足已经不再拘泥于肤色,开始引进归化球员,相信在未来不久,CBA也将进行跟进。

世界从来不是平的,而是充满巨大的认知鸿沟,但是凭借着彼此的开放和包容,我们却能够在沟壑两端架起共识的桥梁。

在开放包容的理念下,大部分受过基本教育的中国人都对美国有一个基础框架的了解,知道美国的三权分立、理解美国的言论自由、明白美国种族歧视、LGBT的政治正确……

但是在大洋的彼端,奉行精英教育的美国,其民众在对中国的了解方面,则可以用“无知”两个字来形容,大部分的美国人,不仅分不清中国的首都是上海、北京还是香港,甚至在地图上无法指出自己国家的位置,也不知道星条旗上到底有几颗星星。

就如同这次的NBA舆论,我们知道在西方讨论种族歧视是他们的底线,他们却从未了解过主权是我们的底线。但我相信,这一次我们是对的,而美国才是那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因为历史从来不相信玄学,而蒙着眼走路的人,一定会先跌倒。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科技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