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风投眼中的“超大对撞机计划”

2019-12-13
我们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对于这种只会说:“我,牛逼,打钱!”的项目,投资方应该果断拒绝。

1 (8).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 格隆汇,作者江户川柯南,创业邦授权转载。

前几天,和几位做创投的朋友一起去看了个项目,本来心里还有点期待,但是看完之后大失所望。项目本身不靠谱也罢了,而对方的态度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整个流程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一句话:“我,牛逼,打钱。”

对于这类人物,我只能借用“窃·格瓦拉·周”的那句名言来回复:“打钱是不可能打钱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给你打钱的。”

这几年社会上关于融资难的话题已经讨论得够多了,以致于很多人误以为现在外面的资金面已经紧张到让很多优秀的项目融不到钱了,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真的是能赚大钱的好项目,创投们会主动踏破门槛,挤满过道,求着项目方收钱,他们哪里会缺钱呢?

事情的真相是,这几年大忽悠项目越来越多,真正的好项目越来越少,真正可投的上规模的大项目更是少得可怜。

现在,不但民间风投们面临这种困局,就是国家级政府投资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局。这几天,那篇题为《杨振宁的最后一战》的网文爆火,其背后折射出来的社会症结就在于此。

1

面对专业性极强的项目,我们该如何投资?

中国到底该不该斥巨资建造超大对撞机呢?支持者与反对者已经在网上吵得不可开交,据我观察,双方主要在两个方面有重大分歧:一个是学术分歧,一个是投资分歧。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2012年,当时中国科学界,特别是物理学界,在激烈争议一个超级大项目,也就是超级对撞机计划。支持者代表主要有高能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王贻芳,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以及国际超弦理论权威威滕,当然反对者也非常多。

2016年8月29日,丘成桐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赞成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反对,他难以相信。9月4日,杨振宁发文称:“我绝不反对高能物理继续发展,我反对的是中国今天开始建造超大对撞机。”

而在另一方面,2016年7月,发改委十三五项目评审时,这个项目的资助请求其实已经被否决了。

支持派与反对派之间的学术分歧肯定是有的,杨振宁在回复丘成桐的那篇文章中提出了七点意见,其中就有一些是关于高能物理未来方向的讨论。他提出了两个方向,但显然支持派对这两个方向兴趣不大,他们依然致力于推动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

杨振宁的这篇文章很短,但杀伤力却极大。这倒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地位带来的权威光环加持,在科学领域里,这种加持其实是次要的。真正有杀伤力的是这个项目本身的一些硬伤,比如美国和欧洲造对撞机的失败案例,高能物理界在寻找超对称粒子上的重大失败等等。

这些客观事实对于该项目申请经费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材料。

高能物理是非常深奥的专业领域,普通人几乎是无法真正搞懂的,所以学术分歧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展开了。但在这里,我想说的一点是,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们经常遇到很多我们根本不懂的专业领域,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决策呢?

按照巴菲特的价投理论,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能力圈,在能力圈范围内投资,超出能力圈的项目就应该放弃掉,简而言之,不熟不做。巴老的话当然是金玉良言,但我等俗人,有时候难免还是要做一点能力圈边缘的事情。

比如,医药是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并且医药里面又有更细的分类,专业的医生也不敢说自己样样精通,但是这些年A股的医药股出过许多大牛股,如果对医药股说一句“全部放弃”,这实在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去广泛听取其他第三方专业人士的分析之外,还有两种非专业因素会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一个是这家公司的过往,一个是公司业务是否符合常识。

举个例子,曾经有一家上市公司,在乙肝疫苗上折腾了很多年,屡屡跳票,丑闻不断。像这种黑历史多的公司,在投资的时候就应当主动放弃,而事实上这家公司后来果然又失败了,除了徐舵主那样的人物,其他人谁也没法在它这里赚到钱。

还有一家医药上市公司,专门从猪肠子里提炼肝素钠,当时号称已经拿到了美国专利,并且门槛极高,护城河极宽,上市之初还被当年的明星基金经理加持,但是从常识来考量,它显然是被过誉了。2011年牛皮吹破,股价一路惨跌,现在回头再看,早已物是人非。

超大对撞机项目专业性太强,用常识不好判断,但从它过往的历史看,这个项目不是一个好项目。

2

警惕在项目计划书里给你挖坑的人

在创投江湖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某某老板用几张PPT,从风投手上拿到了巨额资金,从此人生就像开了挂,先在中国忽悠,然后又去美国忽悠,一副要把拐卖给全世界的态势。

真的发生过这种事。不过,我觉得那个时期已经过去了。

有一年锤子科技搞发布会,罗永浩在台上给大家讲故事,台下掌声雷动,把罗老师激动坏了,以为锤子手机这回肯定要大卖,结果锤子科技直到关门那天也没实现什么像样的销量。

相声讲得那么好,都不能让粉丝们真正掏钱出来买单,可见投资者们对于嘴炮这种东西已经越来越不感冒了。

现在创业公司出来找资金,PPT当然还是要有,但创投终究都是要实地尽调的。这里插一句,尽调这种事有时候其实也挺黑色幽默的,双方都把好牌亮出来给对方看,不那么好看的底牌先藏着掖着,然后彼此都紧握底牌,再使劲猜对方的底牌,这种玩法就跟以前大龄青年相亲差不多。

有人认为,尽调就是看看财务数据。实际上财务数据当然要看,但创业公司财务一般都不太规范,水分很大的,所以这方面倒不用过于在意。不过从财务数据的情况,可以看出创业团队的人品,这事儿对于后面的合作才是关键。

很多好的商业构想,在落地的时候会面目全非,所以创业团队是否靠谱才是关键所在。所谓投资,其实就是投人。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超大对撞机项目的风险就太大了。

高能物理界支持这个项目的人很多,但是他们大多是从学术意义上考虑问题,而预算问题则被很多人避而不谈。根据网上的资料,支持派给出的预算是360亿元人民币,但其实用常识来考量一下会发现,这个预算不太靠谱。

虽然不懂高能物理,但是工程项目了解的人还是挺多的。

有人给出数据:长沙轨道交通全长102千米,其中五号线22千米,投资165亿元人民币;其中四号线33千米,投资249亿元人民币;其中二号线长19公里,投资96亿元人民币;其中一号线长21千米,投资141亿元人民币。虽然部分延长线没有进行统计,但95千米已经合计投资651亿元,这其中还有不少是2010年陆续开工的工程,那时候的人工、钢筋水泥都比现在便宜。

而建造一条100公里长的标准几何形真空管道,其难度可想而知比地铁还要高得多。现在主张建超大对撞机的人称,360亿元的投入就够了,这个预算无法让人信服。

另外,还有不少物理学界的专业人士指出,光算建设费用是不对的,还得考虑维护费用。像这种超大型高精密科研装置的维护费用是极其高昂的,而这个部分预算里就没有提。

这种做预算的方式很不严谨,与科学家的身份不匹配。出现这个大的坑,说明项目团队不可信任,他们可能只是想圈一笔钱,或者也有可能是希望首批360亿元投进来之后成为投资方的沉没成本,后面提出追加投资的时候就让自己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按照创投们的做法,如果发现自己要投的项目计划书里有这么大的坑,通常是不会投了。理论上创投基金是创业团队的商业伙伴,但你挖这么大的坑这是要埋我啊,那后面谈都不用谈了,没缘分。

3

不谈回报的项目都是耍流氓

超大对撞机项目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这个项目投入巨大的同时,还看不到产出。

从创投的角度来说,一切的投资都必须谈回报,没产出没回报的项目一分钱都别想拿到,资本就是这么现实。超大对撞机项目属于国家项目,有人以为国家项目就是只讲情怀不讲回报,这是大错特错了,国家也是一个经济体,怎么可能不考虑回报呢?只是国家在考虑回报的时候,不会像民间创投这样只考虑经济回报而已。

国家项目的回报,要么是经济上有回报,要么是政治上有回报,如果无论哪种回报都极小,而周期又超过50年,基本上这个项目就可以视为没有实质性回报。遗憾的是,超大对撞机项目就是这样一个投入巨大、回报极小的项目。像这种违背基本社会规律的项目,国家也无法接受。

这里我要再提一下杨振宁教授的那篇文章。杨老在文中说:“我绝不反对高能物理继续发展。我反对的是中国今天开始建造超大对撞机。”、“今天全世界都惊叹中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可是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少于巴西,墨西哥或马来西亚,还有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还有急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等。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奇大,对解决这些燃眉问题不利,我认为目前不宜考虑。”

我觉得杨老的这些观点都是非常中肯的,并且体现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在一些普通人的印象里,科学家都是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怪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也不该如此。爱因斯坦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但爱因斯坦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他也积极参与不少社会事务。

但是,坚决主张要建造超大对撞机的高能所给人的感觉就是,它只考虑科学意义,而不考虑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360亿的前期投入是不够的,二期投入千亿规模起步,这还没考虑日常高昂的维护成本,而这么巨大的投资居然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社会性回报,那么为什么还要投这笔钱呢?

美国也有好几个国家实验室,比如位于纽约长岛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人家的高能物理研究也非常先进,但他们的主要运营经费来源是加速器生产的医用同位素。化学家拿这些同位素去市场上变现,回头再把整个高能物理部门养活了。但是,超大对撞机不知道该怎么养活自己的团队。

自然,我们也不能说超大对撞机毫无意义。事实上如果真的建成,必然会让中国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且诞生一大批顶级物理学家,院士可能都要成批地出,但是这种回报与投入相比,它依然是很低的,而且这种回报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性回报。

商业社会里,不谈回报的投资都是耍流氓。民间风投如此,国家投资亦如此,国家的钱都是纳税人交的,要花也得花在更值得花的地方。

4

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自华为兴起之后,中国全社会对于研发投入都已经进入了重新认识的阶段,这是好事情。毕竟中国之前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是不多的,而研发能力薄弱也给我们的商业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比如芯片就是一个痛点。

但是,科研是极其烧钱的领域,真正的尖端科技更是如此。今天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但即便如此,中国还没有在科研经费上挥霍的资本。

大家可能对中国的科研经费没有什么概念,那么这里举一组数据为例。

比如自然科学这一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1437个单位的所属科研机构提供了资金支持,立项总数超42000项,总金额高达213亿元,这笔经费一般是要支撑这个项目运作3-5年。按照一个项目平均5人的标准来算,这213亿是20万个科学家研究自身项目3-5年的总费用。

相比之下,超大对撞机360亿的初期预算是个什么概念,大家应该也有点感觉了。

再比如中国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大飞机,这些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其预算也只是在百亿规模左右。这些项目的投入不能算很大,但带来的成果非常之多,其商业回报和社会回报都是相当可观的。

但是,尽管中国这些年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很多中国人的生活却依然过得非常艰辛。

我们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对于这种只会说:“我,牛逼,打钱!”的项目,投资方应该果断拒绝。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