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纷纷涨价,谁还会报复性消费?

2020-04-09
海底捞,是涨价,还是报复性涨价?


海底捞涨价了?

近日,一位北京的食客在微博晒出菜单,原本海底捞线下重新开灶令他激动不已,但一看价格顿时傻了眼,“人均220+,血旺半份从16涨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块钱一位;米饭7块钱一碗;小酥肉50块钱一盘,过分了啊。”在微博上,吐槽海底捞涨价的用户比比皆是。

有网友表示,最近两个人就吃了344元,而在疫情以前算上折扣,两个人消费不到200元。吐槽涨价的同时,也有网友表示菜量也感觉变少。据4月5日晚间,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回应,涨价是受疫情及成本上涨影响,但整体菜品价格调整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

疫情及成本影响,这里边的门道就大了。

涨价还是报复性涨价?

海底捞,是涨价,还是报复性涨价?

原材料可能会涨价,但肯定没有这么大的涨幅,这么大的涨幅背后,隐藏的,应该是海底捞受疫情的影响比较厉害。

诚然,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肯定让海底捞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且不说日常店里的流水,最起码春节这个大旺季,海底捞的收入是零。可以这样说,海底捞是餐饮业的一个缩影。强如海底捞这样的企业都撑不住,可想而知这次疫情之后,有多少餐饮企业坚持不住了。

但想弥补疫情的损失,通过涨价的方式,合适吗?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滴滴打车的做法,滴滴打车的代驾服务,在用户呼叫代驾之前,就会有一个提示“为了鼓励代驾司机上线,每一单额外增加6.6元的服务费。”代驾同样也是受疫情影响非常严重的行业,但滴滴代驾的做法,就让人容易接受很多,这比直接提高代驾价格好太多了。所以,如果真的是想找回疫情的损失,不如直接给大家说,可以理解的就去支持一下,不能理解的就不去消费。直接涨价不仅会给大家很不好的感觉,还会极大的伤害品牌形象。

报复性消费在哪?

从疫情期间开始,很多人都在谈报复性消费。报复性消费在哪里?对于餐饮来说,报复性消费应该如何应对?

疫情对餐饮业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很多饭馆坚持不下去都关了门,在疫情逐渐控制之后,最近两个周,逐渐恢复了秩序。恰巧昨天晚上和朋友出去吃了个饭,在济南的一家本地炒鸡店,店家推出了“138元炒鸡套餐”和“118元烤鱼套餐”,不仅有炒鸡有烤鱼,还有四个凉菜赠送,还送四瓶啤酒,比平时划算的多。

这个小店,其实也折射出来了餐饮业的另一个形态,也就是说,在海底捞、西贝忙着涨价的同时,绝大多数餐饮店是忙着通过打折优惠,吸引消费者,毕竟现在愿意出来吃饭的人太少了。多吸引客户,多增加一些现金流,逐渐的从疫情的影像中恢复出来。按照他们的套餐配置,我们是够吃的,但心里想想,实在是过意不去,三个人吃吃喝喝才花了100块多点,于是就又点了两个菜,凑到两百块钱。

菜虽然没有吃完,最后打包带走了。但心里想着这也算是为疫情过后餐饮业的复苏做出一点贡献了吧。我觉得这才是报复性消费吧,虽然消费不多,但终究还是报复了一下。

用脚投票,还是用购买投票?

我们没有办法为海底捞设身处地,并不知道他们面临的现实状况到底是什么,才会发生这样的涨价事件。但平心而论,让用户自发的购买,增加客单价,才是应对疫情之后餐饮复苏的最好的方式。

海底捞本身的公关和策略水平并不差,平时也能做出很多走心的自媒体内容,如果能在这个方面多下下功夫,以海底捞的品牌影响力和精致的服务,应该会有很多人愿意支持海底捞,这总比直接涨价要好的多。在换一个角度来说,海底捞在火锅里边实际上并不算便宜了。从人均一百多涨到人均两百多,消费者用脚投票,实际上也会损失很多消费者。

但疫情终究会过去,疫情过去之后,一切回归正常,那海底捞还要不要考虑再降价呢?如果降价,应该以什么名义降价呢?是原材料成本降低了吗?

这恐怕又不能解释的过去。如果要用涨价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用户否定之前海底捞通过超级的服务建立的附加值,毕竟海底捞作为一个连锁企业,它的味道还没有好到让用户必须要去选择它。这个时候,用户可能就会觉得你的超级服务建立的附加值,对我来说没有用了,因为我吃不起了,服务再好也没有用。这不是对品牌很大的伤害吗?

所以,对于疫情后的消费,通过什么方式让用户自主自愿的支持你,才是最好的打开方式,这恐怕是每一个餐饮企业都要在疫情过后认真思考的大问题。

本文(含图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布,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