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出海,快速试错!第三次出海浪潮到来,中国独角兽迈出国门 | 海外头条

2020-04-10
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只有55亿美元,2016年则飙升至1300亿美元。之后也增长。

编者按: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报道,作者若卡,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普华永道(PwC)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超过70%的中国独角兽公司有明确的全球扩张计划,50%以上考虑在东盟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张。

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只有55亿美元,2016年则飙升至1300亿美元。之后也增长。

本期推介medium网站的文章《跳出长城,看中国创业公司如何全球化》(Jumping The Great Wall — How Chinese Startups Are Globalizing)。

作者Sebastian Mueller回顾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创纪录的国际化进程,分析了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这些公司的主要特点、战略和优势。

中国的第三次浪潮来了

如今,中国现代科技初创企业寻求走出去的热潮通常被视为中国的第三次国际化浪潮。

上世纪90年代,为满足全球消费需求而生产的廉价电子产品掀起了中国经济的第一波浪潮。

在21世纪初,中国的第二波浪潮以技术硬件制造商为主,如联想(收购了IBM的ThinkPad产品线)和华为。

作者表示,前两次浪潮的价值主张基本相似,那就是物美价廉。

不管是做西方品牌的工厂,还是设法吸引全球消费者兴趣的国产品牌,利用这种商业模式走向全球,主要靠强大的制造基地、具有竞争力的成本结构、进入全球市场的渠道,以及大规模的物流。

相比之下,第三次浪潮完全不同。

如今,海外扩张的中国公司字节跳动、蚂蚁金服和商汤科技等没有实物资产、没有制造基地、没有物流要求,而且成本和收入结构完全不同,它们正在重新定义走出去的新思路。

尤其是许多有全球扩张计划的初创企业创始人都有着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他们带着对不同文化和心态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关注全球受众,而不是首先关注中国。

迫使它们如此迅速地放眼海外的一大关键因素,是中国科技巨头在国内市场上绝对的主导地位。

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包括美团和小米将触手伸到任何有吸引力的垂直初创领域,几乎没有给新来者留下空间。

在中国,涉及到信息、支付、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等重要基础设施,都很难摆脱这些巨头公司的控制,放眼海外市场成为一些创企重要的生存机会。

作者提到,目前,阿里巴巴和腾讯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只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腾讯唯一成功国际化的领域是游戏,微信对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不同的产品没有兴趣,目标受众仍然是国内外的中国人,包括越来越多在海外使用微信进行支付的中国游客。

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的国际化路线更多是围绕并购形成的。虽然淘宝已经推出了一个国际版,但它的大部分扩张都来自于收购东南亚的Lazada和RedMart等新兴企业,再将其与阿里巴巴的基础设施(支付、物流、信息、金融等)整合。

因此,当将这两家科技巨头的国内市场收入与国际收入进行比较时,仍不能说它们已经成功实现了国际化,它们的核心焦点仍然是中国市场。

想要出海的中国初创企业该怎么做

作者表示,目前那些寻求在全球扩张的中国初创企业,与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扩张思路有很大不同。

它们的产品完全基于软件,可以来自任何地方,也可以分布到任何地方,产品可实现高度本地化,甚至于用户都无法分辨他们使用的产品背后的公司来自哪里。

字节跳动(Bytedance)是获得全球关注的最成功的中国企业之一,尤其是TikTok。

它们运行着针对本地口味的不同版本的应用程序,并能够迅速迭代——这是中国当前科技初创企业的一大优势,这些企业的DNA中都带有敏捷性。

快速尝试,快速失败,快速学习,加倍努力。从一开始,这就是中国创新的核心,在西方,人们也想这么做,但很少能够付诸实践。

这种快速尝试的心态,加上当前中国创业一代真正着眼于全球市场并将其本地化的意愿,使得它们比本地企业更具优势,尤其是在印尼、越南或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市场,很多中国科技公司在那里提供着颇受欢迎的服务。

除此之外,中国初创企业经常采用的有趣的策略是,将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技术应用到国外的生态系统中。

它们不直接收购外国竞争对手,而是收购了大量股份,指导海外平台,使其具有可互操作性。

这一战略在滴滴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滴滴投资了Grab和Careem,并在当地与Uber合并,在这一过程中还入股了Uber全球控股公司。

这可能是扩展自己公司的另一种方法,尤其是当面临海外市场中的额外成本时,比如开发本地的应用程序等。这意味着未来Grab用户可以通过Grab应用在中国叫滴滴,或者滴滴用户可以使用他们在东南亚的首选供应商,没有任何转换成本。

全球20家最大的科技公司中已有一半是中国公司,不论是之前国际化浪潮中吸取的教训,还是阿里巴巴、腾讯、滴滴有选择性的扩张策略,都将为后来者提供经验。

此前提到的海外扩张通常聚焦于大的统一市场,如中国和美国,而现在则更多关于新兴的分散市场,如东南亚、欧洲和中东等国家、文化和语言多样化的地区,新的战略正在形成。

近年来,中国的初创企业已经适应了这种新模式,学习迅速、本地化迅速,而且往往比本土竞争对手更有资源。

未来十年,我们将看到一个全新的中国初创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模式,这一趋势将重新定义许多本土市场,并在全球竞争中向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方向倾斜。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