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能成事儿的人,都有这3个特性

2020-06-20
有一个说法叫做神经可塑性,人到老了都可塑,都可以被重塑。
编者按:本文来自笔记侠,系2020年5月29日,前檐书店与深动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Officeasy、青年之家、高新南区党群服务中心等联合主办“未来人才画像”活动。分享嘉宾:陈玮,北大汇丰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兼创新创业中心主任、曾任合益集团东北亚区总裁、万科和滴滴人力资源负责人。

虽不是人人都能当领导,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人都可以拥有领导力。那如何才能拥有领导力呢?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未来的人才画像长什么样?

且听北大汇丰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兼创新创业中心主任陈玮一一道来。

大家下午好!今天主要和大家一起探讨我在《深度领导力》这本书中提到的“未来人才画像”的话题。

一、未来人才,长什么样?

有句著名的话叫: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匀而已。

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对于组织、领导者、个人而言,研究未来人才画像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未来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持续保持竞争力?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未来的路只会越走越窄。当然,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可能就是无法搞清楚的,所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人类简史》的作者,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思想非常恢宏,他有句话非常打动我,和大家一起分享。

他说,未来人类要准备好,每十年要重塑自己一次,扔掉自己过时的知识、技能、经验、假设和人脉,重新来过

但我有点怀疑,他说的十年可能还是太长了。变化来得太快,可能等不了十年就要重塑一次。

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要把“重塑自己”牢牢装在自己脑子里,随时准备好能够卸载过去的、老旧的系统,升级成新系统。尽管这的确很困难。

赫拉利还说,未来世界人需要两大能力,一个是高情商,一个是保持情绪稳定。在我看来,这其实讲的是一件事——都属于情商,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其实是情商的一部分。因此他讲的未来需要的两大能力其实就是一种能力。

但感觉起来阴阳不够平衡,所以我更喜欢微软在招人时运用的模型,它们的模型更加阴阳平衡。

微软第三任CEO萨提亚·纳德拉,2014年接棒,在六年时间里将微软从三千多亿美金的市值拉到了万亿美金。达到这个级别的,基本也就苹果、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这几家。

纳德拉提出,对于高层管理者、领导者,微软最看中两个东西:

第一个叫clarity,清晰度,即思维是否清晰。现在的世界太复杂了,所以你能不能抽丝剥茧,一下就看清楚世界的走向和事物的本质,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第二个叫energy,就是能量。高级领导者,各级管理者,能否给团队和组织带来能量,至关重要。

作为管理者、领导者,你能不能鼓舞别人?能不能让大家愿意为了这个事业去不断拼搏奋斗?

其实,中西方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礼记大学》里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儒家对成功人士的要求、标准和期望。

但是这句话之前还有好几个字,比如“格物致知”,就是期望我们要看清楚世界,要搞清楚事物的本质,这与纳德拉讲的思维的清晰度其实是同样的意思。

微软的纳德拉讲的其实为我们定义了未来人才,我更喜欢这个“阴阳平衡”的未来人才双要素,一个关于做事,一个关于做人。做事看清本质,做人注入能量!

二、未来人才特征之我见

根据我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实践,我认为未来人才的特质有三点很重要:

第一点是敏捷学习,第二点叫同情同理,第三点是坚毅宁静。

首先,我想先讲一讲Carol Dweck(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这本书。她在书中的观点是:

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成年之后我们的大脑也还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不断训练自己的大脑,我们依然可以变得更聪明、更有情商。一直到了年龄很大的时候,我们的神经细胞都有机会发生积极的变化,都有可能产生新的链接。

所以,有一个说法叫做神经可塑性,人到老了都可塑,都可以被重塑。这些发现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谈谈我所提出的“未来人才的三大特质”。

1.敏捷学习

① 什么是敏捷学习?

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WarnerBurke称其为learning agility,是指人们通过尝试新行为、获得反馈,并且快速做出调整以灵活应对新事物新经验的能力;是在不知道如何做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并学到新东西的能力。

敏捷学习者就是那些始终保持好奇心、不断打破边界、愿意以开放的心态探索未知领域的人;

是愿意放下骄傲的心,能够公开示弱、真心寻求反馈,并对反馈做出积极回应的人;

是愿意不断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及时卸载固有能力程式,持续升级操作系统的人;

是能够找到那根神奇的“绳子”,把散落在各处的“珍珠”串连起来变成“珍珠项链”的人。

我认识的一位老朋友,以前从来没有领导过海外业务,但他敢于冒险,放下手上不错的岗位,远征国际市场,结果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一个海外领导经验几乎为零的人,为什么能够并敢于尝试新的项目、获得新的体验、产生新的行为?他拥有了一种能力,敏捷学习的能力,能够从实施新项目的行动中获得反馈,进而迅速调整灵活应对,解决前所未有的问题,获得新的经验和能力。

面对未知,几乎完全没有经验、没有体验,但学会了如何去解决新的问题,特别是超越自己原有的边界和舒适区,学到了新东西。这就是一种敏捷学习的表现

② 敏捷学习的行为

Warner Burke还专门讲了敏捷学习的九大行为:

大家可以据此对自己进行一个衡量,看看自己哪些比较强,哪些比较弱。我想简单地来讨论这几项行为。

第一,你会不会对新点子保持开放的态度?

对于你感觉与原来经验好像有冲突的东西,你愿不愿意去拥抱它?咋看起来不靠谱的点子,你是否愿意给自己和别人机会去尝试它?

可能你脑子里过去的经验告诉你这个东西不太靠谱,所以你认为这件事情不行。

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最近有没有因为过往经验干掉了一些新点子的情景。你有没有对现有的做法提出疑问,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Why);你有没有对反对某种新点子的人或意见,直接问出why not (为什么不能这样呢)?

第二,你能否迅速干掉行不通的点子,加速尝试新的可能性?

有时候,我们在用过往方法解决问题时,发现怎么都走不通,这时候,有些人会尝试寻找新的方法,有些人还是抓住过去的方法死磕。

死磕是因为执着,是一种不放弃的表现,有时我们需要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但是,如果你采用的方法多次无果后,是不是也有足够的灵活性,去听听不一样的声音?去找找可能的新路子、新方法、新路径?

拥有敏捷学习特点的人,总是能够在恰当的时机,放下老方法,尝试新方法,调整策略,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地破局。

第三,能否冒险、跨越舒适区,去承担新的使命、接受新的挑战、承担新的责任?

新使命、新挑战和新责任,能够把我们带向未知的领域和未知的经验,事实上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学习与成长。

为什么有些人愿意放下,冒险去追寻新的体验和责任,而有的人却相当谨慎,难以跨出关键一步?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好奇心、自信心和对机会成本及风险的选择偏好,造成了这种差别。

有的人就是对未来更好奇,他们对探索未来和未知更有兴趣;有的人对自己做成一件未知、不确定的事情的信心更大,他们感觉自己能够驾驭未来的未知环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中可以看到不同人对风险的选择偏好。

对沉默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判断以及比较偏好,也可能决定了个人是否能够果断放下现在、去追逐未来。

说到沉默成本,有的人会在内心夸大在现有事情上已经投入的成本,这使得他对手头上的事情弃之不舍,对投入到新的事情上犹豫不决;说到机会成本,有的人会高估持续现有事情所能带来的回报,并低估投入新事物所能带来的回报。

上述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很多人对接受新挑战、承担新使命的动力和取向。时间一长,每个人获得新体验的学习机会也会有天壤之别。

第四,你能否借助人际冲突来刺激学习?

有的人喜欢与人辩论,通过辩论看到了不同的观点和视角;有的人看到分歧和差异,会提出来公开讨论,这样就会刺激了双方甚至多方的思考,因而也刺激了学习。

第五,能否主动寻求与你不一样的人一起工作的机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不少人喜欢与跟自己类似的人一起工作。

你是否愿意跨越舒适区,跟与你不一样的人一起工作,特别是那些非常异类的、给你压迫感的高手一起工作?

第六,能否经常复盘和反思?

人最好的学习可能就是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但每天忙忙碌碌,事情接踵而来,很多好的经历还来不及被咀嚼被消化,就被后面到来的事情覆盖,大量复盘、反思学习的机会被浪费了。

因此,不妨运用《思考的快与慢》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系统2思考的方式,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复盘和深度思考。

丹尼尔·卡尼曼告诉我们,人在思考的时候,常常有系统1思考和系统2思考。

系统1思考是直觉思考,比如开车时你想都不用想什么时候要踩油门、踩刹车,凭的都是直觉。

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是直觉思维,它的好处是:快,消耗能量少;坏处是:直觉思维主要调动我们原来经验中的一部分,容易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很可能会把自己带到沟里去。

所以他说,我们时不时地要进行刻意思考和深度思考。

麦肯锡前主席曾说,他这一辈子几十年,每天至少见一个世界级的领袖,发现他们都有深度思考的习惯。具体来说,要做到2x2,每周有两次,每次有两个小时的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的时候,身边没有手机,没有书本,没有人。可能只有一支笔、几张纸,你要自己跟自己独处两个小时。

既可以用来畅想未来,也可以用来反思过去。有了专门的时间去畅想未来、反思过去,其他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活在当下了!

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现在脑子里的东西太多,不一定真的能够安静下来。但深度思考确实也是敏捷学习的好方法。

敏捷学习,还需要我们突破自己在学习中的惯性,用自己不太喜欢、不太习惯的学习风格来吸纳信息、开展学习。

心理学家David Kolb(大卫·库伯)提出了有关学习风格的理论:每个人学习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和偏好都不一样,分别有四大风格:行动型、思考型、发散型、聚焦型。

第一种风格叫行动型,简单来说就是凭直觉做事。

比如今天学到一点东西后,行动型的人会马上想到去运用、去尝试。行动果断、说干就干,喜欢依靠直觉、摸着石头过河。

第二种风格是思考型,习惯于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

刚才讲过,行动型的人在学到今天的概念和方法之后,马上想着如何运用和尝试;而思考型的人会想,陈老师讲的这些概念和方法靠不靠谱?有没有科学依据?原理是什么?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和理论?

思考型风格的学习者一定会去琢磨、去研究,会去收集证据,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第三种风格叫发散型,也是靠直觉,但偏好探索各种多样的可能性。

发散型的人会思考:这个东西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有没有其他东西可以让我们有不一样的活法、做法、想法?

这种学习风格的特点是富有创意、灵动、思维发散。

第四种学习风格叫聚焦型,偏好解决问题,聚焦一切为了解决问题。

拥有这种学习风格的人,目标明确、导向清晰,带着解决问题的想法去收集信息和学习,因此非常聚焦。

上述四种学习风格,各有特色,各有用处。但人常常偏好某种风格,长板同时也是自己的短板。太快的人想得不深;想得太多的人行动太慢;太过聚焦的人忽略了多种可能性;太发散的人常常办不成事。

因此,敏捷学习就是要跨越自己的偏好和舒适区,时不时跟自己拧巴一下,跳出常规的、习惯的学习方式,练习用新的方式来学习和思考

2.同情同理

未来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我们都身处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因此,未来杰出人才,一定要有悲天悯人的特质。对一般的人可能很难这样要求,但作为优秀人才,我们需要对他人的困境和苦难抱有同情心和慈悲心,要尽可能伸出援手。

同时我们还要持续提升我们的同理心,这几乎是人这种社会动物的元素质,也就是最核心的几个素质之一。

在未来我们如果想赢,就一定要学会跟人合作。很多人能力很强,但是就是无法跟人合作。无法跟人合作,自身的价值就会打折。很多很聪明能干的人,本来可以做更大的事业,但就是因为缺乏同理心,无法使他们的才华充分绽放。

在组织层面,几乎每家组织都抱怨团队合作不好,还真没看到有什么组织站出来说,我们的优势就是团队合作。

可以想象,糟糕的团队协作、协调和协同,耽误了我们多少伟大的使命和愿景,拖累了我们多少创新和增长!这一切,都跟同理心有关。

同理心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能够猜到人家内心的想法或者感受到人家内心的感受的能力。

同理心高的人,好像能够钻入别人的内心,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知道别人内心的感受如何。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非常自我中心的人同理心一定不会太高的。

同理心首先关注的不是说,而是听和看。这个听还不是一般的听,而是真正的倾听。真正的倾听能够帮助我们“听话听音”,并捕捉到别人的“难言之隐”。

每个人讲任何一句话,背后都可能有很多背景、故事、想法和情绪。能否不只是听到表面的词汇和用语,而是真正听出那个“话里有的话”,以及别人的心情,非常重要。

除了倾听,还要观察。人有很多小动作、微表情,其实都是心灵的写照。小说里常常描写的那种“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鄙夷……”诸如此类的文字,其实就是对人的微表情的描述。

语言可以骗人,身体语言很难骗人:“满意、开心、坚决同意”等等用词可能只是表象和假象,心口不一,有难言之隐也是司空见惯的。

中国人很早就指出一种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似在认真听,也盯着对方看,但我们其实没有真正听进去,更不用说听出人家的弦外之音、观察到别人的微表情了。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内心太满,装了太多东西;我们想得太多,但想的都是自己的烦心事。事实上,我们可以分分钟心猿意马,难以活在当下。

顺着这个我给大家讲个真实故事。

在英国有一个芭蕾舞童星埃利,只有十二岁,不幸得了骨癌截肢了。她的亲朋好友、观众赶来,跟她说:“别难过了,会出现奇迹的,还有机会站起来;”“你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一定要挺住啊,我们为你祈祷。”

埃利一言不发,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她很想见戴安娜王妃,王妃终于赶来了,把埃利搂在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很委屈,痛痛快快地,你就哭吧,哭够了再说。”

埃利一下子嚎啕大哭,什么安慰的话,赞美的话都听过,就是没有人说出这样体贴她的话。这就是同理心。

王妃说“你就好好地哭一下,哭够再说”,准确地捕捉到她内心的真实情感。

能够同情同理的人,能够悲天悯人、对他人的想法和情绪拥有极高洞察力。他们对人关怀、理解他人处境,并将这些关怀和理解用于与他人构筑积极和建设性的关系。

这种对人的洞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影响他人、团结他人,以及推动人的变化和组织的变化。正因为具有这种同理心和慈悲心,不需要权力和权威,自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3.坚毅宁静

① 坚毅

讲坚毅宁静前,我想提一下安杰拉·达克沃思的《坚毅》这本书。她说,成功不是因为聪明,成功不是因为能干,事实上很多聪明能干的人都没有成功。成功因为坚毅,坚毅使人成功。坚毅是一种长期的激情,也是一种抗打击能力,是一种韧劲。

在《坚毅》 这本书里,达克沃思还提供了一个坚毅度的自我测量工具,它测量人是否很容易见异思迁、在挫折面前是否能够复原反弹、是否对正在努力的事情非常执着等等。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坚毅的人呢?达克沃思教授提出一下几点:

第一,你要对这个事情感兴趣、有热情。当然,你可能说我对这件事情就是没兴趣、没热情。那怎么办?

想办法感兴趣、培养自己的热情。先结婚,后恋爱,培养出对这件事的感情和热情,这种事情也是常有的。

第二,要不断练习,能不能够今天做得比昨天好,明天做得比今天好?持续精进非常重要。持续精进之后,内心的满足感和热情也会持续提升的。

第三,要有目的感,你要相信这件事情很重要、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意义感、使命感是人类独有的能量,巨大的能量!要充分借助这种能量!

第四,要屡败屡战、锲而不舍。过程中肯定会失败、肯定有难过、沮丧、苦逼的时候。当你觉得痛不欲生的时候,要有抗打击力、从挫折中复原的能力。

② 宁静

宁静其实是一种情绪的稳定性。

精神病学家DavidHawkins把人的情绪情感用量表呈现出来。比如人有欲望、恐惧、愤怒、傲慢、勇气、宽容等等。

世界变化太快,我们需要保持心理和情绪的稳定。但首先,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微情绪要时有觉察。

人对自己大起大落的情绪有觉察不难,这就好像7级以上的地震,每天不见得有一次。但3级的情绪地震,我们每天可能拥有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它们不易被我们觉察。

比如我们在跟老板汇报工作的时候,发现老板皱了一下眉头,我们内心咯噔了一下。这种微情绪可能不太容易被自己觉察,或者也很快过去。但它很可能反映了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温饱之后我们就需要安全,免于危险很重要。这种安全感可能涉及方方面面。老板是否会看穿我、同事是否会觉得我无能等等,这些都是安全感缺失或者恐惧的情感体验。

我们每天都有可能有几十种负面、消极的微情绪在折磨我们,这些微情绪很多是生存所需要的。但如此众多的负面情绪还是会损耗我们的能量,打击我们的精气神。这些能量本来可以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的。

又例如有一种微情绪是“骄傲“。当你的老板、同事甚至你老婆赞赏另一个人的时候,你可能故作矜持、微笑附和,但你心中其实产生了一种不服气的感觉。

这种微情绪信号强度可能很弱,但它确实存在。因为它,你可能丧失了一次见贤思齐、向人家学习的机会。

未来的世界跌宕起伏、波澜壮阔、难以预测。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动荡,将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有时甚至是重创。倒霉的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

生活当中有无数遇到巨大挑战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学习如何保持内心相对平静,以应对未来世界的跌宕起伏。

所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情绪的平衡和稳定,将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而锲而不舍、屡败屡战的意志力将变成未来人生赢家的标配

我在“深度领导力“一书中提到,希望自己成为个人与组织重塑的持续探索者。我的使命就是能够在自己的修炼、精进的同时,可以链接更多的同行者,去帮助更多的人、更多的组织进行这样的重塑。

最后做个小结,未来卓越的人才需要好的体能、敏捷学习的能力,愿意去冒险、去学习新东西、去探索新的领域、去尝试新的体验和新的挑战;需要同情同理,悲天悯人,将世界发生的事情跟自己的内心做连接。要善于倾听、理解他人;要提升自我觉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问答环节

问1:人生缺少目标感,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和激情,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动?

陈玮:这是个非常好也非常普遍的问题。其实,很多人现在都没有找到所谓的人生目标、人生意义。事实上,真正找到人生意义和人生目标的人的比例是相当低的。

但我仍希望大家能够尽力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人生目标,这是一个上下求索的过程。乔布斯曾说,一定要找到你的激情所在,如果你没有找到,继续去找。

我去年碰到一个90后年轻人,他说他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还将其写下来——要帮助更多的人去发现美。

这个人生意义或使命对于这位年轻的朋友来说,将来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但这不重要,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他觉得这个东西就是他的指南针,他在这个阶段做的很多事情都会围绕着这个意义或使命去做的。

我们再讲一点现实问题,你现在找不到怎么办?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不断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什么呢?反思什么东西让你嗨,反思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觉得很快乐,为什么快乐?

这里面常常隐藏了一定的信号,也许这个信号还比较微弱。

前面提到的这位年轻人是如何找到他的人生使命和意义的呢?

他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回忆过去所有让他感觉开心的瞬间大概是什么样的,然后把自己喜欢做的所有事情全部写下来,再将其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

这是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大家也可以去尝试一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求索、自我探索的一个过程。

第二,尽量想办法去喜欢你现在做的事情。很多人说我不喜欢我现在做的事情,或者我只有等到我找到了我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我才提得起精神,这就有大的麻烦。

为什么呢?因为你有可能一直都找不到你喜欢的事情,或者花了五年十年才找到,那这五年十年都要浪费掉吗?

所以,你从现在开始就去努力发现你正在做的事情中有哪些会让你感觉到快乐、感兴趣,这个兴趣可能会慢慢扩张。渐渐地,你有可能找到你的激情所在。大家一定要尝试着迈出这一步。

问2:如何打造个人职场IP和职场影响力,成为一个符合未来人才画像的人?

陈玮:我觉得不需要太过关注你所谓的个人职场IP和职场影响力。你首先要做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一年或者两年,在某一个领域做到优秀,自己最好手里面有杀手鐧、金刚钻,否则,还谈什么IP和职场影响力呢?

我发现那些非常成功的人,都有一段相似的经历,他们经历过苦难,在一件事情上打得足够深、足够透,击穿阈值!所以,一定要找到这样一个领域去打穿打透,至于是什么领域,需要你自己去判断。

问3:我是刚毕业的学生,要踏入真正的职场上,该如何做?如果说是在职场当中,如何去面对新的挑战?

陈玮:很简单,马上找工作,找到工作,好好干。哪怕找到的工作不是最理想的,没关系,先获得人生经验、组织经验、社会经验,这是很重要的。好好对待工作,想办法喜欢上你的工作,喜欢上你的同事,喜欢上你的公司,喜欢上你的老板。

无论你在哪家公司,它对你的最简单的要求是把你该做的事做到极致。比如说你这个团队当中有十个人同样做一件事情,你要在这十个人中做到最好,做到之后再谈论别的东西。

问4:针对职场上患得患失的另一个极端,就是过度专注,导致健康堪忧,我想了解一下这种“精英心态”。

陈玮:对于这种以健康换取事业的做法,我是不建议的,无论做什么事,健康一定是第一重要因素。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一个人愿意用健康去换取的一定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作为人,追求还是要有的,我们每个人也都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追求,这是很美好的事情。但千万不要拿健康去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你自己要想清楚你的活法是什么。在我看来,一个人最好的活法,是能够持续成长、创造价值,同时又享受其中。

问5:在公益创业里,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领导力。那如何去塑造自己的领导力?

陈玮: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先不用去想如何去塑造领导力。既然你现在做了“公益创业”这件事,你也很喜欢做这个事,那你在做这个事情过程当中,就会学到东西、获得成长。

另外,你现在做的事情对很多青少年来说,都很有帮助,你在其中起到了良好的连接作用,这就是意义所在。

你每天认真地去做!很多时候,人家看到的都是你是如何做的,而不是听你如何说的。

你每天做的事情,能够鼓舞人、打动人,就说明你已经有领导力了。

现阶段,无需考虑“领导力”这个概念,就是专注去做这件事,将其做到极致。等你做到了,自然有更多的人愿意跟随你,你就自然有领导力了。

其实,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当你早上醒来的时候,你一想到今天要做的事情,就觉得满是憧憬与喜悦,你每天都很期待。

如果每天都是这样,你就成功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主办方简介——

华润前檐书店位于深圳湾万象城,作为华润置地2018年创立的自营品牌项目,从创新思维的分享到创新力的培育,致力于成为新知探寻,分享前沿创新力的知识社交体验地。

深动教育通过对内在世界的深入探究,用真实的所学与行动带出内心的领域,激发出生动的创新力,回到最深处的感知领域去寻找更大的动能”,从而实现从个人成长到组织成长的价值重塑!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笔记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