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之下扩增影院,万达电影发射了一颗悲壮的烟雾弹?

2020-07-28
长期来看,万达电影代表的影院方很难寄希望于上游复苏带来的票房收入增加,因为制片环节的恢复将会比影院更加复杂和耗时;短期来看,万达电影近几年的票房收入增量基本上来源于新增屏幕,而不是提升旧影院的经营效率。万达电影决策者是否因为短期的增长压力而选择继续新建影院,仍是个未知数。

编者按:本文来自新文化商业,作者吴小琼,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封面图来自图虫。

一周前,万达电影在影院正式复工前发出一份《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5亿-16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5.24亿元。但随着影院复工的消息不断袭来,万达电影股价曾惊人般回涨到《唐人街探案3》上映前夕。

今日,万达电影发布公告称,公司此前拟定增募资不超过43.5亿元,用于新建影院项目和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及偿还借款,该定增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该公告意味着,万达电影在股市之外获得了大笔资金注入,至于资金来源可能是万达母公司定向增援,也可能来自于外部大型投资入股。而定增金额的70%主要用途是在全国范围内新建162家电影院。此外,6月份,万达电影宣布万达院线开放特许经营加盟权,据了解,万达院线加盟已有项目实际落地。

简单来说,万达电影赶在全面复工前不仅将资金问题解决了,还释放了强烈的扩张信号。

万达电影此番资本动作,对于电影上游来说是一颗定心丸,因为影院第一龙头的稳定似乎意味着14亿人的院线电影市场正在快马加鞭地回归常态,而对于其他已经倒闭,或新资金引入无望的中小院线来说,只剩下“酸”的份了。

不过,对于万达电影来说,财务洗澡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了,在整个万达集团都不稳健的当下,重金流入亏损几年的万达院线,还是需要一分为二来看。比如:万达电影是想借这次疫情扩大院线份额激发头部优势,还是为了短期股价的权宜之计?


重新营业可解万达电影多少问题?

《公告》指出,万达电影2020年亏损主要为两个原因:

1、净利润出现较大亏损的主要原因,系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司下属600余家国内影城自2020年1月23日起全部停业,境外影城也自2020年3月底暂停营业,同时公司主投主控的《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未能如期上映,部分影视剧拍摄进度也有所延迟,公司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陈思诚辟谣《唐探3》将于8月中旬登录院线

2.此外,公司仍需要支付员工薪酬、影院租金、财务费用等较为刚性的成本费用,导致预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出现较大亏损。

这两个亏损原因确实是2020年全国电影院面临的真实情况。于万达而言,作为最大的院线,亏损自然最多。不过,疫情难掩经营困境。

如果将时间周期拉长,从今年1月份万达电影全年财报发布前夕发布的《2019年度业绩报告》中,指出过两个业绩低于预期的原因:

1、2019年5月,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万达影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预告期内,万达影视主投、主控的影片主要包括《过春天》、《绝杀慕尼黑》、《沉默的证人》、《小小的愿望》、《误杀》等,影片数量较少、体量较低且部分影片票房不及预期,而去年同期主投、主控影片较多且票房表现较好,因此万达影视电影制作发行及相关业务收入和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

2、受游戏行业政策调整影响,部分产品上线延迟,万达影视游戏发行及相关业务当期经营业绩不及预期。

针对2019年全年经营尴尬局面,万达计提了56亿商业减值,以应对影视寒冬可能出现的业绩下滑和股价跳水。事实上,去年到今年,除了万达,还有很多上下游大厂牌洗了差不多类型的财务澡,比如新丽传媒计提37 - 47 亿,北京文化13亿,长城影视9亿等,商誉减值在影视行业已经不算是什么稀奇事了。

但资金池充满和重新营业的利好,不应该盖住万达电影由来已久的经营问题。从近一年的两次业绩预告可以看出,不管有没有新冠疫情,万达电影在项目如期上映和回收情况上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不管是缺乏大体量商业片,还是《唐探3》这种大体量商业片因不可控因素不能如期上档等,都会成为一家龙头影院或影视巨头在经营初期就做好了风险评估内容,特别是单个项目回收的不确定性。

我们来看看万达电影近六年的经营状况。

事实上,早在2019年4月发布的2018年全年财报里,万达电影就已显示出非常乏力的迹象了,几乎是五年内最差。年报关键指标数据中,除营业收入140.88亿同比微涨6.49%外,其他关键指标均呈现负增长。营业收入增速大幅下滑,6.49%的增幅比去年同比减缓63.98%,净利润12.95亿,比去年的15.16亿同比减少14.58%。

而2019年三季度财报显示,营业总收入115.94亿,同比下降7.45%,净利润8.29亿,同比下降57.25%,陡崖式下跌。与此相对于的是负债高居不下,达到122.63亿,同比增长26.06%。值得关注的是,在三季度营收下滑的情况下,整体商誉却出现明显上调,同比218年三季度增长接近40%达到134.5亿元,高于总营收115.94亿元。

商业模式不稳健还是资本市场最大的阻碍。此前,延续万达集团“买买买”策略,万达电影选择大量收购强化资本市场信心的举动就受到很多质疑,因影院收益本身具有天花板,新影院扩张需要大量费用,进军上游内容制作也极大增加了不确定性,这所有的问题都将万达电影送到今天的局面。


万达电影只能向前了吗?

不可否认,目前电影院遇到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可以参考。摆在影院经营者面前的无非为两条路,一是勒紧裤腰带,小米稀饭慢慢熬;二是用尽所有换一张能中六合彩的彩票,赢了就从此走上巅峰,输了就走向灭亡。从万达电影高调宣布继续新建影院可以看出,它似乎选择了后者。


院线看似强势,但实际上承担着非常大的风险。上游内容参与度低,整体商业模式仍属“看天吃饭”。虽然我国电影产量已具有较大规模,但是具备较高商业价值的影片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进口商业大片数量有进口限制,而能满足国内观众需求的高质量国产商业片仍显不足。

即使在电影院业务上,2018、2019年万达依然属于领跑席位。

纵观2018年全国院线成绩,实现总票房609.8亿元,同比增长9.1%(剔除服务费为565.4亿元),同比增长7.9%,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7.2亿人次,同比增长5.9%,银幕总数60079块,全年新增银幕9303块,同比增长18.3%。优质内容、观影人次与银幕数量的增长推动,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向上发展,院线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2018年万达国内新增影城79家,而早在去年此时,万达曾公开表示2018年规划新增影院不少于100家,未实现预期,兴许是业务调整需要。

新建影院有速成药效,但旧影院的经营效率早是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了。2017-2018年,全国院线扩张荧幕数量确实超出了实际市场需求。截至2018年底,全国可统计影城数量11145家,同比增长12.0%;银幕数量60079块,同比增长18.3%,全国银幕增速仍快于整体票房增速,影院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的扩张,拉动了票房增长微涨,但没有实现同速度增长,影院空置率处在较高水平。此外,影院数量和银幕快速增长的背后,2018年个别经营效率较低的影城关停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市场进入调整期。

在整体市场低迷情况下,万达电影的营业收入增加主要来自于新增荧幕数,而不是票价和单人消费率上升。

但电影院本身的天花板和掣肘非常明显,广告和“爆米花”等比观影更赚钱。

从收入结构上,占据80%以上营业成本的观影业务,却只贡献了20%的毛利润。广告在电影院的收入中占据主要位置,以40.47%的毛利率占比位居利润贡献第一,其次是周边、爆米花饮品等的售卖,毛利润贡献率为26.10%。

同时上文提到的大额收购也是万达电影挖坑的重要原因。2019年5月,万达电影完成对万达影视的重组,将美国第二大影院公司AMC、澳大利亚第二大院线Hoyts、时光网、Propaganda GEM Ltd (好莱坞知名娱乐营销公司)等公司收入麾下。目前,投资并购不仅严重影响了利润水平,还不能让万达在短期内营收转正,分析师纷纷不看好。

而被万达买下的AMC,作为全球第一大院线,头部优势并没有覆盖其经营上的天花板,疫情期间屡屡传出破产清算的消息,详情可穿越《头顶45亿美金债务的AMC,亚马逊会轻易接盘?

疫情前,影视寒冬冻了两年多了,院线电影市场已经开始回复到理性消费的状态。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增长逐渐从银幕拉动向口碑、质量驱动过渡,虽然重要档期仍是票房产出的高峰期,观众观影需求旺盛,但趋于理性,优质影片缺口越来越大。

长期来看,万达电影代表的影院方很难寄希望于上游复苏带来的票房收入增加,因为制片环节的恢复将会比影院更加复杂和耗时;短期来看,万达电影近几年的票房收入增量基本上来源于新增屏幕,而不是提升旧影院的经营效率。万达电影决策者是否因为短期的增长压力而选择继续新建影院,仍是个未知数。

总之,2020年肯定将会是对电影院经营者江湖地位的洗牌,但是经营方式是否会洗牌,目前未曾看到信号。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