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说“眼下最适合创业”,但年轻人不再做梦

2020-09-29
年轻人不再做梦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琦观(ID:cjqiguan),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年轻人不再做梦了。

为梦想鼓吹,连带着变成讨厌的事。

近日,马云一句“眼下是最适合创业的时机”,又一次被媒体断章取义,在各大社交媒体起热议。

有人分析业务,“创业者越多,阿里巴巴将越有利。”

有人讲老段子,“狐狸骗小鸡是老鹰,在山脚下捡肉吃。”

总之是资本家骗韭菜去死,而大众以看穿马云的意图来衬托自己的睿智。

不过,这次讲话的背景是在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上。

按其语境来说,这件事是资本家头子给资本家萌新的内部开会,不针对外界韭菜。

人们总想搞清楚马云说某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能是什么?人家请他去开会,他总得说点自己觉得有用的,就跟你在公司月度总结会上的状态是一样的。

但人们不信,总觉得他肯定有目的。

揣测动机是过于聪明以至于耽误自己的选择。

高中时班里有个铁头娃,揣测到班主任逼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拿校方奖金,于是歪嘴一笑考他娘200来分。

攻防令人窒息,但完全没必要。

揣测动机,是回避交流的开始。这样的思考逻辑会让你时常活在想象里,进而浪费了交流本身。

在那句“当下最适合创业”背后,有许多观点内容是值得我们凑近了来看的。让交流回到交流,哪怕你不同意他的观点,起码这次交流开始变得有些意义。

以下是我的整理。

第一,马云说了一些屁话。

“把事做强,男人干。把事做好,女人干。把事做妙,男女一起干。”

这是马老师惯用热场的套路,听来有趣,笑笑也就罢了。

第二,三大机遇。

数字化,内需,全球化。

这就是干货了。讨论这个时代是不是“最适合创业”的时机,核心观念的交锋战场就在这里。

老实说,近年来疫情,逆全球化,国际局势,新一代年轻人新的思潮和市场需求,宏观调控政策,股市楼市走向,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让想要做点事的人内心感到惶惑迷茫。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一代最成功的企业家马云坚定地指出了三个方向,告诉你它们是确定的。这本身就值得认真思考。

先来看数字化。

“今天的数字化就像20年前企业是否加入互联网,100年前是否联上电。”

显然,马云所说的数字化不是加入互联网那样简单。作为企业家,你必须思考的是你还有多少提升空间,而不是泛泛一想。

你不能低头一看,嚯,我这公司,我们用上钉钉了!平时都用微信联系,还会微信语音呢!另外,我这厂子还整了一套ERP系统。我这数字化简直太好了,我就是数字化本化。

你要这么想问题就瞎了。马云清晰指出:“数字化是远见的挑战,是一把手的责任。不是设一个电商部门就可以负责的。”

马云是很清楚的,现如今绝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就是这个样子 :有个电商部,在天猫,京东,微店雇几个人卖货,但生产端,销售端,线下渠道关系,还是二十年前父辈的那一套玩法。

所谓的数字化,对他们来说其实就是多了个网络销售路子。打开数字报表一看,网络端收入贡献了30%,那我在成本投入上就控制在30%。

但马云所说的数字化不是这样。数字化意味着全盘的数据驱动:研发过程、生产过程、管理过程、营销渠道。

老实说,你不能说自己佛系所以马云的话跟你没关系。

你可能是一个普通底层,但你也有自己的岗位。不是研发,就是生产、管理、销售等,第一步是老板们思考,他们想明白了接下来就轮到你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将往哪里去,提前做一些认知准备,终归是没有坏处。

宏观方面,马云还谈到:“未来数字化最大受益者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用互联网改造自己的企业。”

这本身是从当下的发展潜力来看的,正如同前三年下沉市场的突然火爆,谁的成绩低,谁的进步空间就大。

对企业家来说,企业体量大小的绝对值不是你吃到的。持续三年把公司稳定在1000万营收不是本事,三年时间把公司营收从50万做到500万才是本事。

变化增量,才是企业家发挥价值和吃到红利的地方。遵循这一逻辑,马云认为“农业”中的发展机会是巨大的。

对此我个人持有保留意见,国内的农业不仅仅是经济产业这么简单。空间巨大是真,但阻力和变数也同样巨大。各位也可以自行思考。

再来看内需。

今年5月份,中央领导提出了“内循环”为主的战略,被各界视为重大信号。但内循环到底是什么,具体怎么个玩法,许多人暂且摸不着头脑。

Tik Tok是不是就死在这上面了?国产制造是不是又有机会走一波了?内循环是不是弱化版的闭关锁国呢?

许多人对该方向的思考差不多也就停留在这一层次。而马云则进一步剖析了这一方向的机会。

对大厂的机会:靠内需,撬世界。

马云谈到:“过去美国人靠3亿内需撬动世界经济,未来中国14亿人口内需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这句话其实已经将方向说得非常明白。在创造上,在品牌上,要以内部需求为主。但你的目标,你的眼睛,要瞄着整个世界。

“撬动”一词用得非常传神:力气,使在国内,而力量的传导,则在整个世界。

此前我在『《花木兰》没有中国心』一文中最后得出结论:要想走出去,先要取悦自己。其本质也是在说同一件事。

在具体举措上,马云也给出了深入细节的考量:体重秤,多少年来的标准设计,最高是在300斤。但最近有商家发现,体重秤消费群体,很大一部分都是女性。根据这个现象,有些商家就搞出了上限在150斤的体重秤,成本迅速降下去,卖得非常好。

这是对“需求挖掘”举的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例子。挖掘内需,就是真正扎进自己的行业里,针对性的推出相应的小策略。

什么是C2B?其实没那么高深,这就是C2B。

最后再聊聊全球化。

许多人看来,全球化和内需这两点是自相矛盾的。但上一条我们用“撬动”这个词,从内需的角度理解了全球化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在这一部分,马云更多的是在坚定人们的信心。在他看来,“今天的问题不是全球化导致的,而是全球化不够完善导致的。”

在这一模块,马云核心论证的东西是,所谓全球化,到底输出的是什么?

鸦片?奴隶?商品?广告?回顾全球化的历程,其本质就是掠夺。掠夺环境,劳动力,生产资料,消费市场。

这样的全球化之路注定是无法长久的。在马云看来,“真正提高供应链效率,为当地国家创造就业,在当地纳税,创造独特价值,这样的企业才是具备全球化的能力。”

结合近些年我国在非洲地区进行的大基建工作,我们可以意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它确实在价值观等层面具备一定的优越性。

第三,马云其实还讲了一些务虚的内容。比如青年企业家要具备三观,未来观、全球观、全局观,这个我选择不讨论。

其实马云不被人喜欢的原因就在这里:他老想教育你。

他是青年梦想导师,但这届青年不做梦了。

关于不肯做梦,日本有好几本书。《低欲望社会》、《下流社会》、《无缘社会》,书中描述的“跑不动,不想跑,不跑也行”的平成之豚让国人惊呼:这正是国内90后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具生机的阶段,随着阶级的逐渐固化,他们得以突破自己的机会窗口也在迅速坍缩。

面对这一现实,有人选择绝望(丧),有人选择逃避(佛),也有人选择抗争(奋斗逼)。

尽管选择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这一纷繁的时代,这届年轻人几乎都经历过厚重的自我对话和方向思考。

他们是自我坚硬的人。面对“过来人”的谆谆教导,他们会眯起忧郁的眼睛,摸摸唏嘘的胡茬子,抬起头反问你一句:“你在教我做事?”

教不了,教就是“辩经”。

因此,我不干涉你的选择,我只是把信息整合给你。

你可以不同意马云所说的“当下最适合创业”,也可以从三大机遇中反省出跟自己有关的决策方向。

决策权在你。但不要只看标题就傲慢地忽视信息。

信息即权力。信息即力量。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