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底色

2020-10-01

如今的京东,已然不仅仅是一个能用零售、数字科技、物流等单纯标签定义的企业,在它身上能看到的是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由表及里,从业务到技术的新基建浪潮。

撰文|丕一多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300亿港元,这是京东对于技术投入的再一次发声。这是今年6月18日,京东赴港上市的募资金额。

这种公开的表述,你很难不想起在2017年刘强东宣布京东要向技术转型时,发出的“技术,技术,技术”宣言,在零售业务蒸蒸日上的彼时,刘强东的定位是把过去京东所建立的所有商业模式全部用技术来进行改造重组,使京东成为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如果现在来回看当时的情景,不难感叹这个选择的正确性。即尽管2017年处于消费市场的“牛市”,但彼时企业品质服务的差异化模式已经凸显,技术只能是唯一答案。

京东想的也很明白。

“自2017年1月,京东开始将技术作为两个方向来看。”京东集团首席战略官廖建文解读京东内部的技术再造,“第一,技术本身作为一个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来推动整个行业的改变,同时,我们希望基于核心板块沉淀下来的技术能力,逐渐走向组件化、产品化、平台化、生态化的过程。”

技术的进击路径对应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一组来自财报的数据是,2019年京东体系所属上市及非上市企业合计研发投入179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同比增长高达47.8%,是当下对技术投入最多的中国企业之一。

同样亮眼的财报技术表征来自京东数科。9月11日,上交所科创板披露了京东数科招股说明书,根据招股书显示,京东数科作为国内“数字科技第一股”,其打造了产业数字化联结(TIE)模式,即为客户提供“科技(Technology)+产业(Industry)+生态(Ecosystem)”的全方位服务,利用自身数字科技和生态建立数字化平台赋能实体企业。

技术已成为真正的主线。互联网新时代下,京东正在重构底色。

疫情下的“逆行”底色

如果说疫情期间人们最放心的零售平台,京东必然是第一个选择。

把视线拉回至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刚刚爆发之时,彼时,口罩等医疗物资奇货可居、价格飞涨,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也呈吃紧态势,各种传言不绝于耳。

但就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下,1月22日,京东宣布对口罩等防护品保障供应不涨价,并协同核心品牌企业加速生产、保障供应。同样是在1月22日,京东物流宣布优先配送医疗机构指定订单,25日正式开通全国各地驰援武汉救援物资特别通道。

据统计,疫情期间,京东累计投入了15亿元用于抗疫情、保民生、撑经济、稳就业,向全国消费者供应了2.2亿件、超过29万吨的米面粮油、肉蛋菜奶等生活用品,累计承运医疗应急物资约6000万件、约3万吨。同时,京东在全国实施“移动菜篮子”工程,每周仅在湖北省即帮助10多万家庭解决买菜难问题。

发光发热的不仅零售业务,更在智慧城市侧。如在疫情期间,尚亦城、智研院、京东城市(京东数科旗下)等几方携手共建的亦庄新城疫情防控可视化平台——战疫金盾,就充分发挥着战疫一线的“守护”作用。

疫情爆发后,京东第一时间利用自身的智能供应链、智能物流能力,快速发布了应急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在很短的时间内服务全国15000家客户,平台累计提供物资总量超过6.6亿件。

一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是,支撑京东逆行的到底是什么?

早在2007年,刘强东拿到第一笔融资后就力排众议自建物流与供应链,当时人们都纷纷表示“看不懂”。

但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京东已建成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在全国运营超过730座大型仓库,智能仓库物流中心“亚洲一号”达28座,仓储总面积达1700万平方米。京东自营供应链运营数百万个SKU,规模是传统零售卖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库存周转天数能够做到35天左右。

可以说,也恰是由于京东过去十几年对物流、供应链等技术侧的重投资,才使京东建成了能保障“逆行”的新一代零售基础设施,成为在非常时期打不断的供应保障生命线。

如果要给京东的逆行底色一个答案,恰是其基于技术侧物流、供应链的长期打磨和投入。

这种投入同样利好在疫情之外。根据京东大数据显示,618期间京东平台上187个品牌实现下单金额破亿,成为国内外品牌最大增量场。老百姓生活所需的米面粮油等品类,在京东平台上均呈爆发式的增长,京东大商超米面粮油累计成交额同比增长高达400%。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大家电销售正在逐步回温,618期间京东平台空调累计成交额同比去年翻倍。

足够客观的一点是,京东稳居国内最大零售平台的位置,而在疫情之中这个角色更是被无限夯实和放大。

技术已然成为支撑京东延展的最强支撑。

“技术,技术,技术”

为什么是技术?京东有必行不可的理由。

最新的数据是,京东如今每年要支持2万多亿的交易额,服务超4亿消费者,在全国运营730多个仓库,管理数百万的海量SKU,拥有业界价值链最长、最优质的大数据,在618、11.11这样的大促高峰期仍能保持高效、流畅的购物体验,这些背后都必须凭借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持。

“京东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个零售企业,在过去十年内,我们在零售行业做了产业互联网的事。”廖建文认为,今天依靠互联网新兴技术重构产业时,不仅在于前端,还在于整个产业供应链的重构。“京东的逻辑很简单,就是基于零售板块产业能力的沉淀,用这些沉淀下的能力去重构其他产业的价值链。”

就当下来看,在产业互联网所需的智能供应链、智能物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领域,京东均已建立起足够雄厚的技术模型。

几个缩影是,2019年8月,京东智能供应链入选人工智能“国家队”,京东AI研究院在众多国际性赛事中共获得8项世界排名第一;云计算领域京东订单已100%上云,京东智联云跻身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前十,同比增长512%;物联网领域,基于家电3C的产业资源,京东从2014年就开始布局智能家居,目前已搭建形成国内最大的智能家居平台。

再如,在京东数科的智慧城市侧,在去年11月科技部公示的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名单中,京东城市就以“智能城市操作系统”为核心,提出“国家中心城市数据管控与知识萃取技术和应用系统”项目的研发方案,获得了高度认可。

同时,在京东618期间,京东联合格力还推出的第一款人工智能C2M反向定制冰箱,首批上线即被秒光。其本质原理是,京东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大数据挖掘,专门设计了这款全AI驱动的智能冰箱,通过智能C2M反向定制系统把冰箱新品上市的周期缩短80%以上,极大节约了各项成本,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价格,让消费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可以看作,为了驱动零售、物流、数科等众多业务的成长,京东多年来已然打造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技术体系,成为一家以技术驱动的公司。

这是京东必须要走的路,也更是业务模式对未来的新要求。

京东的下一程

京东的下一程在哪?数据是最好的答案。

据了解,京东集团研发体系的员工数突破1.8万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引入占比超80%,专利申请量超过3651件。可以说,无论从技术投入,还是从技术实力上看,京东都已然安稳走在三年前刘强东既定的技术路线之上。

与此同时,近日,“2020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公布。其中,华为、京东等企业占据2020中国TMT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前列,而作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京东近年来在技术领域的表现更是尤其亮眼。

投入的细颗粒度表现在架构。从京东自2017年以来的种种变化,不难看出技术京东影子。

◆2017年4月,京东物流集团成立,致力将过去十余年积累的基础设施、管理经验、专业技术向全社会开放,与合作伙伴一起搭建智能供应链价值网络。2018年京东物流携手社会各界共建全球智能供应链基础网络(GSSC),2019年京东物流发布“供应链产业平台”。

◆2018年11月,京东金融品牌升级为京东数字科技,在智能城市、数字农牧、金融科技、资管科技、数字营销、数字乡村、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进行布局,通过数字科技来服务金融与实体产业。

◆2019年12月,京东云与AI事业部成立,整合原京东云、人工智能、IoT三大事业部的架构与职责。2020年3月,京东云与AI事业部推出全新的“京东智联云”品牌,致力于融合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等多种前沿技术与能力。

不难看出,从2017到2020年的时间里,京东已然用技术搭建起了一个覆盖零售、数字科技、物流等全面的模型体系,而同时也正是技术侧的加持,才使得如今的京东呈现出愈发年轻、愈发有调性的姿态。

甚至更清晰的现象是,如今的京东正在由“技术一体化”向“一体化开放”,转变,即首将过去高度一体化的技术体系进行解耦,形成组件化、积木化的开发模式,以向外界赋能。

可以说,这也恰是如京东这种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即在技术的主基线下,互联网巨头们展现出的不仅是自身可持续增长的动能,,更会锚定助力产业、社会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的角色,承担起社会转型的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成立,这也意味着京东正在技术串联起全部业务模型,高举高打,在同一个技术底层下,各项业务更具整体性和协同性。

如今的京东,已然不仅仅是一个能用零售、数字科技、物流等单纯标签定义的企业,在它身上能看到的是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由表及里,从业务到技术的新基建浪潮。

技术京东,品牌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