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所有危机都是危险与机遇并存丨Demo 会客室

2020-10-19
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所有危机都是危险与机遇并存。

10月17日~18日,由创业邦主办,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博览局、成都市投资促进局、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指导,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理委员会支持的2020 DEMO CHINA创新中国总决赛暨秋季峰会在成都举行,峰会聚焦“大健康、大消费、金融科技、企业服务、5G”五大赛道,分别设立专场DEMO SHOW和专业领域探讨,希望通过聚集创新力量,开启智慧经济新时代的内在逻辑。


在“Demo Show 重燃消费内增长活力专场”上,在同创伟业合伙人段瑶女士的主持下,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先生、君联资本合伙人邵振兴先生、盛景嘉成管理合伙人王晓辉女士、祥峰投资执行合伙人徐颖女士在DEMO会客室环节进行了圆桌论坛,犀利观点如下:

1.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所有危机都是危险与机遇并存。

2. 我们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去跨越至少1-2个周期,才能真正意义上叫品牌。

3.代际的切换带来整个结构性的机会,还会有更多好公司崛起。

以下为演讲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四位嘉宾,是行业资深的风险投资人。请每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或者对项目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

李丰:我们是做早期投资为主,大概三分之一在科技,三分之一在生物医疗,三分之一在消费。

刚才的项目我看了后面7个,大家挑的赛道都是今年比较热的赛道。我喜欢项目里不是只有一个行业的能力、技术或经验构成一个方向,而是这个方向在原有解决方案上出现了升级。7个项目里,有几个是这种类型。方向跨界,就是两个行业或多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交叉在一个点上解决新问题,这是好的趋势,也是好的创业方向。

邵振兴:过去5年主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在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具有社交属性的内容,应该说是具有流量转化能力的内容。

第二,和内容及变现相关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基于数据的服务,甚至一些偏硬的技术。

第三,近两三年关注比较多的是和变现相关的。例如2017年、2018年的新型电商,近一两年更多关注面向新人群和新渠道的新品牌。总结一下,过去5年的核心投资逻辑是:内容+科技+变现。

王晓辉:我们投资有母基金,也有直投基金。母基金的业绩不说了,母基金覆盖的上市项目超过120个。直投基金关注三个方向,前沿科技、文娱、产业互联网。那便有了前沿科技和文娱升级的工具可以赋能传统的行业,就是产业互联网。

直投去年上市了6个,今年会顶了5个,在交易所和证监会大概有5个项目。创业邦大赛我们参加过好几年,每年都非常精彩,我们会通过创业邦看一些早期项目,跟创业邦生态内的投资人做更多深入交流。今天的几个项目都蛮有意思,有国货崛起的方向,有文化+科技赋能的方向,比方说我们投的抖音上2600万粉丝的“我不是白痴”,他其实是虚拟偶像,他直播的时候可以直播带货,成绩也是不俗的。

总之这是非常好的活动,也希望有更多机会跟在场创业者和投资人深度交流。谢谢。

徐颖:大家好,我们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美元基金,今年完成了人民币30亿基金募集,投资阶段从早期到晚期,全阶段覆盖。从行业上讲,我们是科技消费与医疗为主。今天的项目百花齐放,发现比较多的项目是迎合母婴或女性,这个方向是没错的。

主持人:今年新冠疫情是全世界面临最大的敌人,对各行各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请教几位嘉宾,从你们的角度,疫情对消费、投资、创业造成哪些影响?你们觉得这样的影响是暂时的,还是像非典是中长期的影响?对创业和投资而言,未来给我们的逻辑思路造成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

邵振兴:就像我们很难去归因电商和SARS的关系,新冠疫情对全行业的影响也很难估量,但我个人认为更多是加速了结构性的变化。如果疫情持续,国门仍旧暂缓开放,国内将持续成为消费品牌的主战场。

一方面,我们观察到在疫情期间部分行业是受益的,例如:在线教育、近期巨头纷纷进场的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恰好这几个方向也是我们过去也花了很多时间关注并进行了投资。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行业受到较大负面影响,以线下为主要渠道,或以线下为主要基础商业模式的行业,例如:出境游等。在北京,据我观察,至少有25%的餐厅关闭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行业头部企业如海底捞的股价居高不下,近期又屡创新高,行业集中度提高了。有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是由报复性消费推动的,或者被疫情抑制的消费力突然爆发,但实际上是供给减少了集中度被动提高。

整个过程对创业者和投资人提出了新挑战,假如疫情成为常态,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这个应对涉及到很多方面,不仅是渠道的变化,用户习惯的变迁,甚至会影响到很多在线服务行业的人力供给。因此,疫情是一个加速器,可能还不是导致结构性变化的重要因素。

主持人:邵总也提到未来的疫情到底控制到什么样的程度,持续多久都有很大不确定性。创业者创业的时候,包括投资的时候,也要做好中长期打仗的准备,请王总。

王晓辉: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所有危机都是危险与机遇并存。举个例子,伊文一个传统的服装生产企业,因为它的模式和渠道特点,前三季度销售收入虽然下降了,但净利润上升了。疫情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一定会促进升级。有几个大的方向是值得我们去考虑的。

第一,国产替代消费。

第二,对国货品牌崛起是一个机会,我自己的孩子比较大了,2年前我突然意识到什么叫代际鄙视,我欣赏的东西推荐给他,他很抵触,他会追他们认可的品牌,他们认可的东西,认可的文化。坦白说,当他把一些产品推给我的时候,我觉得蛮好用的。

所以这其实是国货崛起的机会。

第三,新渠道崛起。从2014年淘宝做直播,今年上半年直播终于作为整个消费的新渠道登场了,直播未来会占到电商30%的天下。

这里面有大量新机会,目前看来这个危机延续的市场比较长,前段时间发现外贸订单流失。那我们发现这个月开始,尤其是昨天前天股市上有一波上涨,是纺织物的上涨,因为疫情原因。

所以不管是继续还是不继续,机会是永远存在的,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寻找。

主持人:非常鼓励创业者,徐总。

徐颖:先从微观来说,我们投非常多消费品牌的公司,像拉面说、内外、王饱饱。对拉面说来讲,是一个机遇。但是现在疫情的发生,大家不得不被迫尝试这个形式,对它来讲是一个机遇。那你能不能长期留住这些客户,让他们不断产生复购,不是一个短暂的机遇,成为长期的机会,那肯定看企业自身的能力。

我也投纯线下连锁,他们其实受到的冲击很大,疫情期间他们的销售额受到冲击。但要看他们是不是更加数据化的管理库存以及用户。这些企业把他们认为本来不着急的事情,进行一体化改革,提前完成了。

所以我现在投的这些企业,即使他们两三个月的销售额是耽误的,但是从半年的业绩来讲,远超过去年同期。对于好的企业来讲,这是一个机遇。

另一方面,从宏观角度,可以看到中国和其他国家比,是极大的领先。这种情况下,新一波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加强,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的管控力、制造力、品牌力都非常强,会加强他们的信心。

总体来讲,机遇大于挑战。而且从长期来看,对于消费品投资有更好的趋势。

主持人:下面问一下李总,您有没有考虑过新消费投资,新消费创业天花板在哪里?一旦面临天花板,你会建议创业者如何去突破?

李丰:回过头来看,大家的想法类似,最后最难的是人的问题。你回过头看自己投过的创业公司,十几年里,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公司在这个路上差一点死过,这是几乎没有的。

你所有投成的公司,你回过头去看,因为都是第一轮或早期的,没有任何一个公司跟他当年找你融资的时候一样。所以不用担心,还是人的问题。

就消费品创业,可以多说两句,坦率来讲这一轮非常热。大家认为成功的这些,包括元气森林,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没有投。再往前三只松鼠等,这些当时都完全没有任何热度。

拿江小白举例,2012年投完他的天使轮之后,一直到2016年这个公司都不太出名。我们讲它的跑道够长,确实有成长潜力,不管是因为品类、还是人,还是行业格局,反而更抗风险好一点。热的时候坏处是竞争和秩序的东西太多,通常都有一点坑,只是大家没有看出坑在哪儿。

消费品热有很多原因,包括直播流量、新品牌崛起等等,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影响天花板的。最大的好处是消费创业,最容易的事情是做越来越少的产品和越来越窄的定位,就是很窄,或者是做单品。这样的事为什么好呢?从卖东西的方式和找流量的方式,从平台这三件事来看,都是又小又窄。电商一次只卖一个品牌、一个东西,你在抖音、小红书、快手所有东西都打标签做精准推荐,你这个东西定的越窄,理论上把你人群描绘和对应做的越好。你想做宽了,就很难。

淘宝从上周调了首页,这是多么年来大改版,变成了猜你喜欢+推荐,都是产品和产品关系,不是品牌和品牌关系。一样的道理,我根据用户的标签来给你推荐不同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不同品牌之间的关系。电商平台是这么做的,流量是这么做的,你做的越窄越容易起来。但是问题来了,你做窄起来之后,你该干什么,你怎么才能变成一个品类品牌,你怎么才能破圈。

拿微信来讲,一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在朋友圈花一些时间,但是挑战的是朋友圈作为你的信息主渠道,你已经看不见跟你不相似的人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不像原来用论坛、垂直门户,我们用这些,至少知道全世界发生什么,跟你不相关的人正在关心什么。现在基本上各种流量结构上看不到了,所以导致的结构从0-1越来越容易,但是从1-10变得很困难。

主持人:有没有建议?

李丰:基本上没有。推荐逻辑、销售方法等都是窄的,叫精准是挺好,出圈变得非常多。你可能会面临到更难的事,当然回过头来,你要做更品牌的事才行。

主持人:其实是很考验团队。

李丰:这一波几乎是从0到1或者从1到3。

主持人:所以对创业者来说不能感觉良好,你能不能再往上做出品牌就很难说了。

邵振兴:现在回顾一下,已经有一定历史的品牌大部分还是面向60/70后的,当然当前这波更多面向90/95后,甚至是00后的品牌,中间其实有断层。我想提一个观点,品牌有自己的周期,这个周期不仅跟人群有关,每一个代际的出现都会带来需求层面的变化,但品牌的出现同样和供给层有关,为什么面向80/85后的品牌不多,主要原因是供给层面在那个阶段没有发生突破性的变化,所以我觉得天花板的第一个维度可能是时间。

我入行的时候看的美妆品牌,今天留下的并不多。我相信这波从品牌从数量上来说比之前更多,因为差异化、个性化给很多品牌提供了入场机会。但真正能跨越周期,最终达到一定规模,并真正建立用户心智形成品牌资产的还是少数,需要时间的验证。同时,其他的天花板维度还包括供应链能力、产品持续创新能力。供应链方面,这一批新品牌已经享受到了中国供应链过去20年的积累,尤其在生产和制造环节的优势加速新品牌的成长。产品方面,单一产品只能满足一个群体,如果要做大用户基础,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产品创新,同时关注产品的差异化。

天花板是多维度的,已经完成0-1阶段的产品,在以上方面可能有了一定的突破,但天花板其实跟新品牌的长板是相关的,如果其他维度没有补足,将会成为品牌的天花板。总而言之,现阶段市场机会很多,但竞争会更激烈。天花板从横轴角度讲是时间,纵轴就是跟自己相关的部分。

主持人:王总,近几年有很多崛起的新品牌,像完美日记、元气森林、王饱饱、喜茶等,能不能总结出背后有哪些共同的因素推动,总结出共同规律?

王晓辉:其实人类的刚需是不变的,衣食住行玩。只不过技术的进步,满足我们衣食住行玩的产品形态、销售形态、渠道形态发生了变化。

第一个因素就是背后科技力量的推动,导致我们现在的产品能够更新、更好、更快。

第二,GDP的发展,大家消费的能力出来了,消费升级必须得跟上。

第三,新一代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其实开始摒弃一些代际鄙视的东西。

第四,新渠道的出现。电商的出现,我们看到不断演变。阿里满足了多、省,京东满足了好和快。现在拼多多、云集又属于人以群分的形式。新渠道的出现也帮助新产品崛起。

第五,新的创业者,他们在整个社会圈层化越来越重。他们能定位更好的圈层,提供更好的产品。

最后一点,当年不太投消费有一个重要原因。比如饮食类餐饮企业,大家知道俏江南,北京的俏江南上市经历了很多。以前的财务系统对餐饮企业没有发票,卖出去也是个人现金,财务合规化很难做到,现在已经解决了,谢谢。

主持人:徐总有什么看法?

徐颖:消费本身没有绝对的门槛和创新,因为消费尤其像我们这样的消费大国,说白了各种形式,各种消费需求已然被满足了,只是在原有品类上微创新,或者说渠道、包装等等一些小创新,这是很正常的。

那给他们带来的机会,我觉得更多是这几年资本的加持,以及媒体的渲染,让大家觉得声音更多。究其根本,还是代际的切换给他们带来整个结构性的机会,还会有更多好公司崛起。

消费公司和以前的互联网创业有根本性不同,它类似于传统的创业形式。一个很长的长版不能保证它的成功,要补齐它的短板,要有全面的管理团队及组织架构,这是要具备的硬实力。

主持人:李总是一个投资人,请李总对创业者谈一谈经验分享。

李丰:举个例子,正好也恭喜一下创业邦,2014年还没有Demo之前,有一个项目是创业邦先投的,当场花了很短的时间就投了,那个公司叫360,那个小创业者是刘劲康。

讲一下他的故事,2014年做编解码,没起来;后来从视频问题回到用户需求,重新做软视频尝试直播,没起来;再后来解决用户基础上,在手机的基础上加一个外设,这是巨大的坑。

这个转型过程当中,丢了合伙人,丢了女朋友,去了深圳,从零开始。3年之后,2018年变成苹果在线下商店当中做摄像头的一家,现在有上亿利润。感谢创业邦在2014年之前带给我的投资机会,让我有机会认识这个年轻的创业者,他在30岁登上科创板。今天将这个作为结尾送给各位。

主持人:非常感谢,也感谢四位嘉宾给我们带来的精彩分享,谢谢各位。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