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医疗健康迎来新变革

2020-10-21
创投主要的作用就是做社会资本有效的配给,在最适合的行业促进行业发展。


10月17日~18日,由创业邦主办,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博览局、成都市投资促进局、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指导,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理委员会支持的2020 DEMO CHINA创新中国总决赛暨秋季峰会在成都举行,峰会聚焦“大健康、大消费、金融科技、企业服务、5G”五大赛道,分别设立专场DEMO SHOW和专业领域探讨,希望通过聚集创新力量,开启智慧经济新时代的内在逻辑。

在“新生巢描绘未来的生命色彩专场”上,磐霖资本合伙人唐爱民、沃生基金管理合伙人曹征、元生创投管理合伙人林艺、软银中国合伙人刘缨、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盈创资本创始合伙人易宇、深创投健康产业基金合伙人周伊分享了他们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思考,犀利观点如下:

1、创投主要的作用就是做社会资本有效的配给,在最适合的行业促进行业发展。换句话说,一定是要让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价值、创造价值的人挣到钱,他才会把更多的钱放到产业值得发展的领域中。

2、我自己从业十年,经历过比较完整的周期,我觉得周期会有起起落落,但是如果我们拉长周期去看,这个市场一定是真正满足临床需求的产品及其企业能赚钱的市场。

3、科创板的一些公司,一定是两极分化,好的公司受追捧,差的公司估值往下掉。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公司能上市,但是发行不成功。第二种情况,公司能上市,发行成功了,没有多久跌破发行价。第三种情况,公司上市了,但是半年到一年没有交易。这些情况以后都会出现,那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没有别的,就是提高投资能力。

以下为演讲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唐爱民: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对比10年前,中国医药行业的整个投资逻辑,核心要素大家认为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5—10年,大家认为生物医药或者医药健康投资哪个细分赛道是最有发展前景的

周伊:在座的都能感觉到这十年最大的变化是医保没钱了。我们十年前,根本想不到今天仿制药会降到一盒药还没有一瓶矿泉水贵。对我们来说就是有一种焦虑,高门槛类的创新药会不会也会受到这种“待遇”呢?如果也是这种待遇,咱们花这么高估值去投,投出来,最后现金流怎么办呢?我觉得这个可能是这十年来最大的区别。

未来看什么?我最近在看两块吧,第一个是合成生物学,这在我们国家刚刚起步,可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前景。第二个是手术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有一些曝光率挺高的标的,但是离国外差距还蛮远,我们国家的终端价格也挺高,我觉得这个看能不能走出一个进口替代的路。

易宇:和十年前相比,中国医疗行业的投资逻辑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不会有人看创新药,也不会有人看创新器械,因为大家关注的都是市场和商业模式。我记得我们在成都也有很多的医药公司,基本全部都是做仿制药的,有一定规模的可能投资人会关注,但创新药可能就没有人关注。

2014年、2015年以后,我觉得有一点变化了,大家预判到中国的医疗市场不会再像以前还是以跟踪和仿制为主,政策开始向创新药和创新器械倾斜,所以那时候资本就已经开始进入创新药。我们也是第一批,我们在2014年开始在创新药领域做布局。现在大家已经可以理直气壮的讲我是做创新药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医疗器械领域未来在中国也会有很好的机会,因为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医疗器械的差距非常大,我们国家药更高,器械更少,而且医疗器械其实比药还难,为什么?因为它跨学科的。所以你要懂电,懂材料,还要懂医疗,组织一个团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如果真正要做一个有创新性的医疗器械就不如小投入。

还有一个变化,医疗领域要发展,其实还是伴随整个产业链,所以我们看到CRO,CMO这些专业化的公司填补了很多做研发或者做销售的公司的空白,商业模式不需要一个企业从头做到尾,可以做一些专业化的外包,从而加速产业化的发展。这些都是推动中国医疗产业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

熊伟铭:我看到的第一个变化是监管的巨大变化,第二个是市场的巨大变化,一一后推动我们这个行业变得特别热闹。十年前这个是没有的,外部压力越大,内部各种各样的创新可能性就更多。我们感觉如果没有2015年整个监管的变化,今天也不会看到这么多创新药。

从医疗投资的趋势上来看,过去夹缝中求生存现在变成是技术驱动。未来十年,我们觉得这个趋势可能会加速。有点类似于日本九十年代初整个新药发展的感觉,大家也都在追那个时候的进步,所以我个人认为未来十年还会是科技驱动的好时机。

刘缨:我们软银中国资本从2006年进入到医疗健康行业。一路投下来,我们发现投出成功的项目大多都是技术驱动的,相对不那么成功的项目可能多是模式项目。这二十年下来我们投资逻辑没有变化,我们一直坚持的就是技术驱动,围绕科技创新来投。

时至今日,我们团队看项目依然首先是由技术驱动,我个人近期有偏向于单细胞测序类的,或者创新型耗材技术类的项目。

林艺:我也回顾了一下我们以前的投资和现在的差别,之前我们投的就是一枝独秀,以药为主,零零散散也投一些器械。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投资是百花齐放,在创新药领域,器械领域,诊断领域等等都有投资,以前可能80%、90%投了医药,现在可能30%、40%投到医药,25%投到器械和诊断,25%投到服务,这是我们的投资赛道和领域分布。

曹征:过去这十年的感受就是在我刚刚从业的时候更多机会是从美国复制,我们认为美国有一家公司,中国也应该有这样的一家公司。今天我们看到可能需要新投资人和新创业者关注更高的科技含量的项目或者说能够填补到临床空白的项目。

另外一个变化,我们也看到现在红利给得也很多,这个红利指的是通过过去十年的发展,我们有了更多CRO的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就是国家的基础制造业,比如机械、通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整个医疗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基础。

如果说新机会的话,像手术机器人这样的一些项目我们是在关注的。另外我们也比较关注数据驱动的医药项目。

唐爱民:我总结一下,我看到的现象就是一开始一个药企说你只要拿到药证,能赚钱,我这边就很满意了,实际现在这个模式已经很难了,赚钱的效应已经很难显现了。那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东西呢?现在药企的行业状态是什么样子呢?我看到的是更快、更新。中国对新药引进速度越来越快了。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美国的一款功能药在美国上市之后转到中国就几个月时间。

我看到的这个现象反映到投资逻辑上也是,这种技术性比较强,而且抓住的是比较新的靶点,创新水平比较高的项目,肯定是投资机构比较青睐的。

说一些具体的例子,我们知道抗肿瘤药物PD-1的治疗效果非常好,但是临床响应率只有20%左右,我最近看到一家药企,它可以把PD-1的响应率在20%的基础上提升8%—10%。另外我们认为细胞疗法随着技术不断的提升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这是未来我们认为5—10年还有比较好的发展机会,这也需要国内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跟上来。

唐爱民:最近很多创新药企在香港生物板块和科创板纷纷上市,而且表现很不错。我想问大家,在这种现象下,您认为医疗的投资是过热还是不够热?

曹征:在医疗投资这块,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每年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说还是方兴未艾,或者说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开始,就是市场会越来越关注到大健康板块中来,我们今年确实看到比例在提升,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另外一个就是让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保持客观和理性。

我自己从业十年,经历过比较完整的周期,我觉得周期会有起起落落,不可否认基金和企业都可以在这个周期中找到一些节奏,让企业发展和节奏能够契合起来,但是如果我们拉长周期去看,这个市场一定是真正满足临床需求的产品及其企业能赚钱的市场。

前面唐总也提到一些资本市场退出方式的变化,当然这是一个很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早期的投资机构。我相信未来在投资机构的部分,可能会因为这样的变化让机构本身更加细分。对创业者来说,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除了面向我们这些一级市场机构,也有更多的机会面向更丰富的投资者,其实是融资渠道更丰富,但是门槛的降低也意味着未来大家真正进入到二级市场之后考验会更加的严苛,这不是终点,是起点。

林艺:总体来说对投资者肯定是好事情,有钱投总比没有钱投好,你投了以后还有退出渠道总比你等那么长时间都退不出来好,你退出还有那么好的回报总比没有回报好。2010年的时候美国互联网也是比较热的,人家说有一个泡沫,但是这个泡沫也催生了伟大的企业产生,医疗资本市场,也希望能够催生比较伟大的医疗企业。

刘缨:我觉得潮起潮落是很正常的,我们软银中国成立20年来,也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几轮周期。最近一两年伴随着科创板推出及推进试点注册制落地等大的政策,对退出都是利好消息。我们看到最近在香港上市的几家公司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市场决定了一切,供求关系决定了一切。

熊伟铭:我先说结论,我是觉得没有泡沫,或者说大家只是不习惯这个节奏而已。现在医疗行业经历的这些热闹,我们觉得不是过热,而是刚刚开始。

易宇:我的观点和大家是一样的。估值高主要是看什么标准,客观来说过去的标准就一定是准确的吗?实际上从这个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如果你真正要大力发展,在发展初期肯定是有一定的泡沫,因为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

因为创投主要的作用就是做社会资本有效的配给,把它配给到最适合的行业里面去促进行业的发展,换句话说一定是要让在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去发展价值、创造价值的人挣到钱,他才会把更多钱放到产业值得发展的领域去,这也是一个哲学方法论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刚刚好。

周伊:科创板的这一类公司有没有泡沫,这个见仁见智。我敢肯定的是,一定是两极分化,好的公司受追捧,差的公司估值往下掉,这是一定的。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公司能上市,但是发行不成功。第二种情况,公司能上市,发行成功了,没有多久跌破发行价。第三种情况,公司上市了,但是半年到一年没有交易。这些情况以后都会出现,那么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没有别的,就是提高投资能力。

唐爱民:我觉得周总确实说得对,我们投资中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发现成长性真正好,实力强的企业。

另外一点,现在一级市场整个医疗投资我认为是比较热,但是这确实就像刚才大家所说的是一个好现象,就像当时互联网兴起时,会有一个波浪的起伏,后面可能会有回落,但是这种起伏对于长期发展是有利的。我们看到即便互联网泡沫以后,互联网行业也是蓬勃发展的趋势。

唐爱民:希望大家给在座的创业者,投资人一些建议,包括创业方面的方向把握,路怎么走,因为大家都是投过很多企业,对企业也都是很有感受的。

曹征:第一个就是练内功,组建一个完整的团队,要理解临床需求。第二个就是希望大家能有更长期的思考,不单要有穿透周期,更长期的远光,也希望大家能有这样的能力,这个能力除了我们自己企业经营问题,也要更好和资本市场互动。

林艺:第一你的产品或者技术一定要解决临床痛点,一定要创造临床价值。第二团队一定要专注、聚焦。

刘缨:我也再次强调一下,无论再炫酷的技术驱动,都是要为消费者服务的,不解决问题什么都没有用。

熊伟铭:在技术创新前提下努力做到中国细分领域的第一或者头部,但也别太超前,因为太超前可能融资困难,因为大家会问有没有对标公司,FDA有没有批,所以要把握好这个度。

易宇:第一个创业是一个很苦逼的事情,尤其是在大健康领域,门槛又高,所以如果你要创业,首先你要想好,要足够热爱。第二个一旦选择,必须要坚持,再好的项目,如果不坚持,其实到最后也没有办法得到你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且创业的过程是很艰辛的,这一点和创业者共勉。

周伊:在座的都是医疗健康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我们每天都在为他人的健康操心,我给你们的建议是先注意自己的健康。

唐爱民:对,做医疗健康的确实先注意自己的身体。

我的看法,我们在创业初期要把定位做好,这个比较重要,你最好选择需求比较大,天花板比较高的这种市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一定要注意创新,创新的技术才能走到产品竞争的前面。就像刚才熊总说的,你可能不是选择一个红海,但是如果你在细分领域能做到龙头,那也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情,你也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谢谢大家!也谢谢各位创业者!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