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断裂,2021企业急需转型,怎么办?

2020-11-04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田轩的田字格(ID: tianxuanjiaoshou),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时间过得真快,从2019年11月15日算起,我在得到APP上的《公司金融》视频课程已经上线快一年了。

还记得,在课程上线当日,我在田字格的推送《我是田轩,邀请你一起相约“得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希望我的《公司金融》视频课程,能给你铸就一个观察世界的新支点……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形成自己的洞见、构建自己的远见,从而能够成为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那颗最顽强的火种。”

一语成谶。2020在多只黑天鹅的接连起飞中开局,一个不确定的世界,越来越确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于暴风雨中航行,需要更加具体、细致的航线图。于是,在今年的课程迭代升级中,我加入了更多结合中国实际、实践的案例分析与理论指导,希望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迷茫的个体点亮一盏明灯。

在前不久得到App举办的“冲向2021,带上团队去战斗”首届团队节上,我以企业风险投资为核心内容,以《产业链断裂,2021年企业急需转型,怎么办?》为题进行了一场知识分享。现在将这场演讲的文稿及视频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话不多说,上干货。

(以下为演讲视频及文稿)

大家好,我是田轩。

今天这个团队节的主题,是“带上你的团队去战斗”,听起来很燃。我想,对很多企业来说,今年最难打的仗之一,可能就是两个字,“转型”。

你可能会想,企业都有生命周期,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得谋求转型,这不是常态吗?何况,多少百年基业的大公司,就是通过转型,变得越来越好的。不过,在今年的特殊形势下谈转型,恐怕就不能用这么淡定和从容的口气了。

我听说过不少这样的故事:疫情平稳之后,一些企业虽然复产复工了,但环顾四周,过去的生意伙伴们,破产的破产、倒闭的倒闭,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断裂了,没人供货,也没有客户,光剩下自己单打独斗,撑不了多久。这个时候,转型,就成了火烧眉毛的事儿,不然,后果也许就是停产歇业。

那么,到底要怎么转型呢?变相裁员?收购其他公司?听过我在得到开设的《公司金融课》的学员,应该都知道,我更推荐的一种方案,是做企业风险投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又叫CVC,这是一种在中国被严重忽略、低估的投资业态。

在欧美国家,CVC已经非常普遍,像微软、英特尔、谷歌、甲骨文这些大公司,都做得风生水起。但在中国,我发现大量的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都不清楚或者没听说过CVC,甚至有的企业主、高管正在做类似的投资,却不知道自己做的事就是CVC——这很令人惋惜。

我从2010年开始研究CVC,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访谈过上百家企业,在我看来,通过CVC来实现转型是一种“治病固本”的好办法,在“后疫情时代”,尤其值得一试。

作为学者,我今天的任务不是手把手地教你怎么做CVC,而是给打算通过CVC来转型的企业敲黑板,划重点。具体地说,我认为以下三个策略,在未来的几年尤其值得关注。

1 抱团取暖,LP化生存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对CVC的了解程度有多少。简单来说,CVC就是企业拿自己的资金,在内部成立风险投资部门,对外做早期的风险投资。

打个直白的比方,CVC就相当于给母公司养了一个“童养媳”,它从一开始就明确地服务于母公司的战略布局,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基因。所以,比起常见的并购重组,CVC能更好帮助企业实现转型。

举个例子,多年来,华为一直强调自己不做投资,这个我们都知道。但是,2019年,华为成立了哈勃投资子公司,短短一年内就投资了15家高新技术公司,全部都与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相关,手笔相当大。

那么,华为成立哈勃,是为了投机、赚快钱吗?显然不是,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华为掌握新技术、获取人才、找到新的增长点,这就是典型的CVC操作。

与此同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些年,华为曾经投资过暴风影音,收益很不错,但这个项目,却并没有得到华为高层的认可,为什么?因为高层认为,暴风影音这笔投资,只是单纯的财务投资,短期内,从账面上赚了些钱,但没办法从长期来支持华为的战略布局,不值得做。

从华为的这两次投资对比,你就能看出来,CVC的目标,不是为了短期的、最大化的财务回报,而是为了补充、拓展母公司的业务,提前布局战略转型,所以它比传统的风险投资(VC)更有耐心,投资的弹性也更大。

也因为这样,不少人把CVC和VC这两种投资业态摆在针锋相对的位置上,似乎捧一个打一个,彻底划清界限才好。

我的看法有些不一样——从我的调研来看,术业有专攻,在投资这件事上,多数企业还是先天不足的“门外汉”,缺乏专业的投资能力。

前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兼阿里资本董事总经理张鸿平,就曾经透露过阿里最初做CVC时的迷茫,比如说,如果想投一些自己主营业务领域之外的好公司,人家不要你的钱,根本就投不进去;还有,从本公司出走的创业者?投不投?如果投,应该给内部的员工什么样的信号和示范,才不会影响团队的稳定?

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多CVC“早期投不准、后期投不动”。在往年,企业还有一定的空间来调整方向,但是今年的形势太严峻,很可能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怎么办呢?我认为,在“后疫情时代”,企业应该换个思路,更积极地跟VC来抱团取暖,也就是说,企业可以用“有限合伙人”,也就是LP的形式,来参与投资,或者专门设立外部基金,你负责出钱,具体的战略投资业务,交给有经验的VC来管理和操盘。总之,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转向“LP化生存”的模式。

比如说,蚂蚁金服几年来陆续孵化了凡创资本、浅石创投等六、七家不同特色的早期投资基金,它们就像蚂蚁金服伸出的“触角”,从不同的侧面去发现市面上优质的创业公司,捕捉前沿技术动态,到目前为止,这些基金投资了数十家创业公司,有力地支持了蚂蚁金服的战略布局。

“58同城”也成立了一支58产业基金,跟湖南湘江新区的产业发展母基金合作,专门瞄准教育培训、新服务方向的公司做投资,来跟整个58集团的业务进行协同,产生1+1大于2的效应。

不过,我还有两点提醒:一是,你选的VC、基金合伙人,要跟你转型的方向相吻合,比如有的VC和基金经理,重点看的是消费类的企业,但是你打算转型的方向是信息技术行业,那么你就得赶紧换个VC;二是,你和你找的VC、基金合伙人,最好也能够产生协同,比如你对他投资的其他项目,能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支持,而他也能够帮助你发现更好的投资项目。

2轻装上阵,谨慎控股

好了,假设你的企业已经成立了CVC基金,也对一些有潜力的公司进行了战略投资,那么,之后你跟被投资的企业,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帮忙不添乱”,也就是说,尽量不要控股。我甚至认为,更精确地来说,持股比例最好不超过20%。海尔、小米,诺基亚成长基金等都是这样的策略。

就拿小米科技来说吧,我们都知道,这10年来,小米深深地打入创投圈,以手机为核心,布局了手机周边、智能硬件和生活用品三大圈层,被称为“小米生态链”,其中的小米充电宝、小米手环、小米电视、小米空气净化器,在座的不少朋友可能都用过,它们都是小米通过CVC来产出的成果。

小米做CVC的方式,一直都是以直接或间接参投为主,占股比例通常只有20%-25%,这个纪录一直到今年5月,才被小米收购紫米的case所打破。通过这种轻量级的投资战略,小米减轻了投资压力,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励被投企业进行创新,由此,小米构筑了一个涵盖290家企业的庞大生态圈,为小米的3700亿市值筑就了一条稳固的“护城河”。

你可能会问我,小米、蚂蚁金服,都是“财大气粗”的大公司,可是,那些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布局未来的中小型企业,又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用参股的方式来布局CVC,不一定要花很多钱,也能办大事。

我调研过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叫找钢网,它是一个做钢铁生意的电商公司。早年,在它还没有盈利的时候,它就拿着投资人给它的钱,去投资了一堆“找”字辈的网站,每一家都只投小几百万,占股10%-20%。比如它当年投资过“找油网”,只出了520万元,占不到20%的股份,这笔钱对很多中型企业来说,相信都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这种投资方式,在当时也有争议,但是我站在CVC的角度来看,觉得它的战略很值得参考。通过这种方式,找钢网布局了27个相关行业的公司,把钢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全产业链的大型平台。

现在,“找油网”已经拿到了B+轮融资,估值过亿美金了。最有趣的是,“找油网”也效仿它的母公司,开始布局CVC,投资了一家找油罐车的公司,你看,“找钢网”连孙子辈都有了。

那么,为什么“谨慎控股”这个原则,对于“后疫情时代”的CVC格外重要呢?第一,控股比例低,意味着企业的资金压力小,第二,回到一开头我说的,转型是眼下的燃眉之急,对你来说,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力激发那些被投企业的活力。

而投资比例,跟管理协同是密切相关的。对于被投资的企业来说,如果核心创始团队丧失绝对控股权,那他们的拼搏意识,将会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反过来说;你作为投资人,不控股,就意味着你不能指手划脚,给创始团队留出充足的创新空间。

我就看到过一个反面案例:某能源行业的上市集团,投资了一家初创企业,占了很高的持股比例,这就导致这家上市公司既不能全管、也不能放手,在管理协同上出了很多问题,最后,让一个原本高瞻远瞩的战略投资目标,坍缩成了一项短期的财务投资,这就完全违背了CVC的初衷了。

说到这儿,我觉得小米在它的《生态链101条战地法则》中的一段宣言,特别值得分享给大家:“我们做生态链,建立的第一个机制,就是投资不控股,保证生态链创业团队持绝对的大股东,保障他们是为自己打天下,这样大伙才能步调一致,拼命往前冲。”

3“突破式CVC”,快速换赛道

好,我要说的第三个重点,是CVC的路径选择。目前大部分企业走的都是“渐进式”的路径,也就是以自己的主营业务为核心来布局投资。最早在中国做国际CVC的英特尔就是典型代表,它在29年的时间里,一共投资过1544家企业,其中多数是英特尔的主营业务高度相关的高科技企业,比如大数据、网络安全、机器人技术等。我们国内的腾讯,它的CVC主要投的是游戏产业和文化娱乐产业,同样跟它的主营业务高度相关。

其他的中国本土大企业,像复兴、新希望、好未来等,它们的CVC投资理念大都是“以专业的心态做熟悉的事情”,在垂直领域里做延伸。

但是,在今年的情形下,我认为,对很多企业来说,更适合的做法,可能是另一条路——突破式CVC,通过CVC,去进行战略上的根本性转型,换句话说,就是快速换一条赛道。

这种打法,过去是传统行业的最爱。比如恒大、万科这些老牌地产企业,近些年来通过旗下的CVC部门,在体育、金融、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投资布局。

这些地产企业,为什么要投资那些跟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领域呢?很简单,因为地产行业越来越饱和了,产业链上下游也很难找到新的增长点,再往下走,路只能越来越窄。

其实“后疫情时代”很多企业的处境,跟这些传统企业非常相似——原有的产业链已经断裂了,市场可能已经加速萎缩,甚至趋近于零。

特别是在疫情的冲击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从过去的小步快跑,被迫一下子变成了“急行军”,那么怎么能尽快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这些数字化的技术融合进来,推动你的行业进行数字化的革新呢?与其困在原地,不如跳出去,找一条新的赛道来试一试。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宝马的做法——2012年,宝马成立了一个CVC基金公司,叫BMW i Venture,陆续投资了十几家创业公司,通过投资这些公司,宝马提前8年就在自动驾驶、智能救援、半导体、雷达传感器这些最新、最火的领域里布局,到现在,这个布局已经初具规模,帮助宝马提前在未来的汽车生态系统中占领了一席之地。

对于中小企业,我还有一点建议:中小创新企业做CVC,不应该看成是单个企业的战略布局,而应该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整个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所以,真正优秀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真正在推动科技创新的企业,应该更多地引入“影响力投资者”的扶持,比如政府引导的基金,来布局CVC。

4 总结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在“后疫情时代”做企业风险投资(CVC)的三个建议:

第一,跟风险投资抱团取暖,“LP化生存”;

第二,轻装上阵,谨慎控股,参股比例最好不超过20%;

第三,布局“突破式CVC”,在你的主营业务之外,换一条新赛道。

17年前SARS危机,造就了阿里巴巴的神话,也许,这一次的疫情,也是迫使我们转换思路、催化新模式的关键时机。当然,机会只给有准备的公司,希望通过我今天的演讲,能够让更多的企业看懂CVC、用好CVC,抓住属于自己的新机遇,诞生出一批新的“未来领袖”。好的,谢谢大家。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 田轩的田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