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高管“内部创业”再带百亿药企上市,豪华基石投资者认购过半|医线

2020-11-20
既是医生,又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创业者,他将打造百亿美金“药王”和千亿美金市值跨国公司的经验,再次”内部创业”。

德琪医药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梅建明博士

文丨高嵩

编辑丨刘岩

题图来源丨德琪医药

中国有没有可能诞生超越恒瑞医药4600亿市值的制药公司?在医药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红利催生之下,这个答案是可能。这样的公司,就藏身在当下这一批迅速崛起具备国际视野的生物创新药企之中。

这一批创新药企中,有一家独角兽公司尤为低调,但伴随这家独角兽公司在港交所敲钟上市,这家公司及背后创始人的创业故事也将走入公众视野中。

德琪医药上市敲钟

11月20日,德琪医药正式登陆港交所上市,发行价18.08港元,今日开盘每股19.6港元,大涨8.41%,市值近130亿港元。

在上市前的发行阶段,德琪医药已经受到投资者的热捧,不仅集结了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贝莱德、博裕资本、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10家“明星”资本充当基石投资者,公开发售更获得264.76倍认购。

比发行市场的火爆更让人好奇的是,德琪医药背后的创始人梅建明博士,颇具几分传奇色彩,是参与缔造百亿美金“药王”和千亿美金市值跨国生物制药“新贵”的幕后关键推手

在进入产业界之前,梅建明曾经也是一名医生和科学专家。而在投身产业界之后,他仍然不改医者本色,在跨国药企工作的近二十年中,先后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启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以帮助全球的肿瘤患者参与临床研究,并用上最新的肿瘤药。因全球临床研究的迅速拓展,使用患者人数群大大扩增,这款药后来成为销售额超过百亿美元的“药王”。

据创业邦了解,在新基医药工作期间,梅建明帮助该公司在拓展全球临床研究上迅速打开局面,创新药临床及商业化由局限于北美、西欧市场拓展至亚太、中东欧及南美市场,而该公司也由当初不足千人的企业发展为市值突破千亿美金的跨国生物制药“新贵”

跨国医者,带出百亿“药王”

德琪医药创始人梅建明在创业之前,最引人瞩目的一段经历是,他曾带领传奇“药王”瑞复美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瑞复美主要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根据Evaluate Pharma最新的统计,瑞复美是2019年全球唯三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美元的“药王”之一,也是全球医药圈最为瞩目的“明星”药品。此前几年,瑞复美也多次登顶全球药品销售榜榜首

在外界看来,瑞复美最引人关注的是丰厚的全球销售额。但对梅建明而言,这段传奇经历更大的意义在于,践行了他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使命,而这也是德琪医药创立的基石。

创新药不只是科学,最终目的是治病救人。在实验室穿着白大褂、对着烧瓶、显微镜做研究,这是创新毫无疑问,但创新药最终不是给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治病,而是走入病房医治患者,因此无论是过去在新基还是现在创立德琪医药,我始终关注让患者真正受益的临床创新。”梅建明说到。

而百亿美金“药王”瑞复美的诞生,便有赖于医生在临床创新上持续的“打怪升级”。梅建明谈到,瑞复美不是一夜之间变成的“明星产品”,最初上市也仅用于无药可用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而依靠临床研发的心血耕耘,瑞复美的应用范围逐渐向疾病更早期拓展,并能和其他药品联合使用,百亿美金销售额是临床研发耕耘的结果

从救母到救人,做最创新中国药

瑞复美在中国上市的过程中,梅建明的一段亲身经历,更让他意识到走出实验室让创新药惠及中国患者的重要性,而这也为他后来回国创立德琪医药埋下了种子。

2009年底,梅建明的母亲在湘雅医院确诊为患有晚期多发性骨髓瘤,此时距离梅建明加入新基不过1年多时间,新基旗下的瑞复美虽然早于2005年在美国已经获批上市,但当时尚未在中国获批上市。对于梅建明而言,将瑞复美带回中国上市的目标也由救助抽象的中国患者,具体为救助身边最重要的亲人。

梅建明博士的母亲

“似乎是冥冥之中有天意,在我母亲确诊患上多发性骨髓瘤之前,我幸运地加入新基,并领导当时最好的多发性骨髓瘤药瑞复美在全球的临床研发。我母亲应该是全中国第一个使用有瑞复美的联合用药方案RVd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10年时间里,我母亲一直服用这个药的维特治疗实现了带癌生存延长寿命。虽然老人在今年二月不幸离世,过去的十年仍然留了温馨的记忆。” 梅建明说到。

在当年带领瑞复美回国上市过程中,梅建明深刻体会到全球创新惠及中国患者的时间差,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对于全球医药创新没有主动权,这也成为德琪医药创立的来由

“多年来对于许多大型跨国药企来说,他们首要考虑的是欧美等主流市场,其次才考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我回国创立德琪医药,就是希望以中国为决策主导,以更快速度将更多更创新的药物带给中国患者。”梅建明说到。

事实上,从研发管线安排上,德琪医药践行了First-in-class(同类第一)及Best-in-class(同类最优)的药物临床创新高标准

上市文件显示,德琪医药已经战略性地设计并组建了包含12种治疗肿瘤药物的创新型管线,聚焦于血液瘤及实体瘤方面的疾病,强调临床定位上的差异化,核心产品ATG-010(selinexor)为同类首款及同类唯一的一种抑制核输出蛋白XPO01的SINE化合物,核心产品ATG-008(onatasertib)为一款有潜力成为同类首款的第二代mTORC1/2抑制剂。

“我们的研发定位非常清晰,只做市场上没有但患者急需的创新药。同质化严重的药品我们不做,因为对于患者来说,他可以用任何一个厂家的产品,其实没有真正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梅建明说到。

二度创业,中国领导全球市场

德琪医药虽然是梅建明创立的第一家公司,但并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创业。

创立德琪医药之前,梅建明在新基耕耘8年半时间,参与了新基由“7国市场公司”成长为真正意义上跨国药企的全过程,尤其是新基中国团队还不存在时,以临床研发作为切入点,领导新基在中国完成了从”0到1”,其间的未知和挑战,不亚于初创一家新公司。

“我当年加入新基时,新基还名不见经传,公司规模不到千人,整个公司的运营和市场集中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7个国家。作为全球临床研发的负责人,我当时的核心工作,就是让新基旗下的瑞复美等创新药能够走向全球,服务到中东欧、亚太及南美洲地区尤其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患者。”梅建明说到。

梅建明回忆,在加入新基的早年,当时去到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及俄罗斯等中东欧国家以及中国时,新基在本地既无办公室也无团队,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而新药事关生命,在各个国家地区的监管都十分严格,这在当时带来了相当的挑战。

“药不同于汽车、电视这样的消费品,是产成品销售到海外市场,新药从研发阶段就要和当地的监管部门沟通,获准在当地病人身上进行临床试验产生数据,药才能获批上市。”梅建明说到。

而在梅建明耕耘下,新基在全球医药市场中迅速成长,到他2017年4月离开新基,并在新基的支持下创立德琪医药时,新基在全球的员工数量由不到千人增长至8800人,产品市场迅速拓展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市值也突破1000亿美元,而新基自2013年在中国上市产品,销售额一直都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

2019年11月,老牌跨国药企百时美施贵宝更以740亿美元(加上公司百亿债券)完成了对新基的并购,这桩并购案也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医药史中金额第三大的并购案。

而在新基独特的全球创业经历,也使得梅建明在2017年创业之初,便将布局全球市场作为德琪医药的核心目标和实践。

创业三年多时间,德琪医药成功吸引了前新基中国总经理John Chin、前新基澳大利亚&新西兰总经理Thomas Karalis、前新基澳大利亚&新西兰医学负责人Dirk Hoenemann等多名海外高管加入,而在这些海外人才的推动下,德琪医药临床试验及商业化的脚步迅速由大中华区拓展至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一直都在把德琪医药打造成一个国际化的本土团队。团队中既有海外高管人才,也有来自于本土企业的本地化高管人才。我们视野一定面向全球布局,但我们本质一定是一家中国企业,由中国主导国际化,因为我们的核心决策一定出自中国而非海外。“梅建明说到。

今年10月,德琪医药的临床前早期新药研发团队在经过近两年的辛勤耕耘后,也搬进了位于浦东张江”药谷”的全新实验室。6个临床前的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节奏中,逐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位于历史名城绍兴滨海新区的16000多平米的现代化制药工厂,也将在年底完成一期GMP的装修。

集结明星基石投资者、优质药企

值得注意的是,德琪医药一路发展并非“单打独斗”,一直集结了优质药企和资本的支持,尤其是这次港交所上市,更是吸引了10家“明星”投资机构充当基石投资者,为德琪医药的IPO保驾护航。

德琪医药虽然由梅建明辞任新基医药高管后创立,但新基医药从德琪医药创立一开始便十分支持。2017年,德琪医药成立后获得了新基医药入股,并就TORC1/2抑制剂CC-223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研发及商业化与新基医药达成了合作。2019年,新基医药再度跟投了德琪医药1.2亿美元的B轮融资,足见对德琪医药的重视和认可。

新基医药之外,阿斯利康、Karyopharm等优质药企也与德琪医药达成了各种合作。各类“明星”投资机构也是德琪医药的支持者,尤其是这次港股IPO,不少优质资本更是通过充当基石投资者认购股份的方式,表达对于德琪医药的认可和支持。

上市文件显示,德琪医药最终敲定了10名基石投资者,这10位基石投资者包括富达投资、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贝莱德、博裕资本、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明星”投资机构,合计认购德琪医药总值1.794亿美元(折合约13.9亿港元)的股份,占到此次上市总可供发售股份超过50%

其中,较少成为基石投资人的富达投资此次基石投资额为7000万美元。今年初,以富达投资为基石投资者的生物医药公司康方生物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涨幅达到50%。

此外,其他基石投资者还包括Cormorant、Octagon、Laurion等来自美国的生物科技专业投资机构。

募资超20亿港元,扩展临床开发

德琪医药已经于11月12日结束招股,并定价18.08港元/股,为招股区间15.8港元至18.08港元上限,此次上市拟发行1.54亿股,募资规模为27.8亿港元。

德琪医药此次赴港股上市募资,核心目的仍然是扩大在研创新药物的临床试验研究及筹备核心产品的商业化。

招股文件显示,此次募资41%将分配给核心产品,为ATG-010(selinexor)和ATG-008(onatasertib)的研发活动提供资金,推进正在进行及计划进行的临床试验。除此之外,25%募资将为另外4个临床阶段候选药物提供资金,9%募资将用于拓展其他临床前及临床阶段候选药物的研发工作,14%募资将用于扩大其研发管线,包括发现新的候选药物及业务开发活动,余下1%及10%分别用于资本开支及一般公司用途。

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德琪医药的收入分别为946.4万、5294.6万和1936.6万元;相应的净亏损分别为 1.46亿元、3.24亿元和5.38亿元。其中,研发开支分别为 1.16亿元、1.16亿元和1.70亿元。

招股书分析,德琪医药绝大部分亏损是研发开支、行政开支及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所致。基金在前期融资阶段入场,体现出公司潜在价值在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导致以其他开支入账的可换股债券的公允值大幅变动, 2020年首六个月计,相关的非现金公允值亏损接近3.2亿人民币。事实上,这只是国际会计上的一个计算形式,不影响公司的业务运营及现金流,反之因为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看好,故令投资价值上升,从而产生这种非运营性的收益变动。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所导致的大幅亏损,曾在美团、小米及美图的财务报表都曾出现过,这个亏损的数字越大,反而能够说明公司的价值越高。

德琪医药距离商业化及盈利并没有特别遥远,核心产品ATG-010(Selinexor)在德琪医药的合作和协助下,两项适应证已经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其在中国及亚太多个上市也进入最后冲刺。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