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赶特斯拉的道路上,蔚来、理想、小鹏把钱都花在了哪?

2020-12-12
无人驾驶,正在成为新的信仰。

编者按:本文为专栏作者深潜atom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无人驾驶,正在成为新的信仰。这个信仰延展开,一面是财富的笃定,一面是对于未来科技的笃定。在不确定性越多的环境里,科技能带来的确定性正在被重估。而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车企的股票的走势,就在反映这种新的脉搏

在蔚来、理想、小鹏的Q3财报中显示,在2020年第三季度中,理想汽车毛利率为19.8%,连续两个季度实现正毛利率;蔚来的毛利率提升至12.9%,而小鹏汽车首次实现毛利率转正。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毛利率转正意味着已经走出了“每卖一辆车都在亏钱”的艰难窘境。

在上周公布的2020年11月销量来看,蔚来、理想、小鹏分别共计交付新车5291辆、4646辆、4224辆,未来月销量整体步入5000辆大关看来问题不是很大。

如今,“智能科技定义汽车”已经逐渐变成业界共识,汽车智能化研发正在重塑汽车的价值链。随着汽车硬件毛利率未来被进一步压缩,未来智能科技密度比拼将成为造车玩家们之间的主要战场。

在“2020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发展创新大奖”的演讲环节,平安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德安分析了蔚来、小鹏、理想的资金支出方向,为我们判断造车新势力的未来发展态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01

蔚来:营销策略最像特斯拉

蔚来以“用户企业”的定位闯入市场,早期以烧钱姿态行走于一次次发布会之间,同时把资源集中投入在研发与营销层面,完善一系列售后服务,希望打造蔚来品牌的最高溢价。

销售行政支出:2018年、2019年蔚来销售行政费用分别为53亿、55亿元,同比增长127%、2%。经历了2018年的大幅扩张后,公司在2019年极力精简销售人员和缩减营销支出规模,使得销售行政费用得到有效控制;而体验店的扩张带来的租金和折旧费用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研发支出:2018年、2019年蔚来研发费用分别为40亿、44亿元,同比增长54%、11%,研发费用的增长主要由于新车型陆续推出带来的设计开发费用的稳定增长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的逐年攀升;2019年研发人员数量增加有所放缓,使得员工薪酬得到一定控制。公司在2020年中期会议中表示未来每年的研发投入大约在30亿元左右。

02

理想:运营效率最靠拢特斯拉

理想从成立之初就有拥有极强的成本费用管控能力。运营效率方面,理想汽车在单店效率表现最为接近特斯拉。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显示,今年9月,理想汽车单店销量为100台/店,特斯拉、蔚来、小鹏汽车同期分别为131台/月、29台/月和19台/月。

销售行政支出:2019年、2020一季度理想销售行政费用分别为6.9亿、1.1亿元。2019年零售店的增加使得相关测试和展示车辆以及销售人员数量大幅增加,租金增长也较快,导致销售行政费用增长明显。

研发支出:2019年、2020一季度理想研发费用分别为11.7亿、1.9亿元。2019年理想ONE上市和量产前的验证测试费用以及研发人员的扩张带来研发费用的上涨;2020年一季度设计开发费用同比下滑,但研发人员支出依然维持正增长,研发费用整体小幅下滑

资本开支:2019年、2020一季度理想资本开支分别为9.5亿、1.2亿元,主要用于购置厂房、设备、工具和租赁改良,以及零售店、配送和服务中心、实验室。公司预计未来三年资本开支104亿元人民币,用于未来车型制造设施的开发、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销售和服务网络的扩张。

03

小鹏:自动驾驶最接近特斯拉

小鹏汽车是与特斯拉自动驾驶水平最接近的造车新势力。最新的小鹏P7搭载31个传感器,强化安全驾驶感知,未来将搭载激光雷达配套使用,希望建立超越特斯拉的视觉系统。针对中国特色驾驶场景和用户习惯的软件算法研发上,小鹏实现了不少的突破。

销售行政支出:2019、2020上半年小鹏销售行政费用分别为12亿、8亿元。2019年营销管理人员的扩充以及销售和宣传活动开支增加带来销售行政费用上升;2020年上半年相关费用继续高增主要由于P7的营销和广告费用以及销售网点的继续扩张带来的销售人员和直营店租金的增长。

研发支出:2018年研发费用和资本开支占投资的比例较大。2019年、2020上半年小鹏研发费用分别为21亿、6.3亿元。2019年研发人员的大量扩充以及全新车型和平台的研发推广带来研发费用的大幅上升。2020年上半年,销售行政费用大幅上升成为最大的投入项,同时研发费用和资本开支呈现阶段性下滑。截至2020上半年,公司员工达3676名,其中43%为研发人员,车型设计和工程、自动驾驶和智能操作系统领域的研发人员各占66%、17%、17%。

资本支出:2019年、2020上半年小鹏资本开支分别为19亿、5亿元。主要用于肇庆整车制造工厂的建设。

今年,美股三兄弟集体上演了“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剧本。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短期市值变动、业绩情况不代表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全部实力”。追赶特斯拉的道路还很漫长,而在中国上市的比亚迪也已经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而威马汽车也即将登陆科创板。上汽,广汽等国内传统汽车巨头,也都公布了颇具野心的电动车新品牌计划。

未来,谁能真正成为抗衡特斯拉的中国车企,还是一个未知数。但他们在资本支出上的大手笔,不言而喻,是信心和雄心的体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