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是后现代消费主义割韭菜的新姿势吗?

2020-12-18
没有意义的意义,才是消解和抵抗日常的庸碌的最大的意义。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深潜atom,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盲盒是一道无形的墙,它隔开了入坑者和未入坑者,也隔开了代际、价值观,甚至世界观。所有对它敬而远之的人,对入坑者表现出来的各种狂热都表示不可思议。而所有愿意解释的入坑者的说辞,也都显得那么多余和矫情。

01

盲盒指向了前现代意义的终结

自亚里士多德已降,人类就被“人是意义的动物”所统治和笼罩。但这个意义的范式,在盲盒这里得到了终结。它用软萌的形象,现代化的消费方式,让赌博、“买彩票”这件事,焕发出了后现代的生机

有人把盲盒当做弥合与孩子代沟的工具,通过共同的盲盒消费的经验,来弥补父母与成年孩子之间巨大的话题真空,藉此来修复日常都市中的代际创伤。这简直是一种新时代的隐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通过分数、充满父权意味的说教等一系列的操作,让原生家庭的环境充满压抑和无趣。又在子女进入社会后,通过他们曾经最忌讳的乱花钱来实现一种刻意的甚至过分的宽容,在双方的低幼化中达成一种和解。

盲盒

也有人将这当做一条独特的赛道,既然这么多人对盲盒和玩偶如此狂热,在这个链条上,就总是会有生存、成长的缝隙和机会。于是,有人把改玩偶、订制玩偶,做成了自己的手艺和事业。

但这些,都是极少数。更多的时候,盲盒是一种识别系统,当你刚要开口追问,为什么要买盲盒,你其实就已经坠入了老年人或者对立面的行列。上了年纪的人,似乎非常热衷于追问Z时代,为什么要买,这玩意值得吗?殊不知,这种发问的方式本身,就已经是冒犯和无趣的极限。Z时代们笃定的认为,消费就是消费,开心就是开心,任何质疑和追问,都是傻子才会有的行为。在年轻人的提醒下,我突然发现,我们的文化语境,确实充斥着无处不在的“爹味”,而盲盒能给Z时代不需要要说教和意义的“意义空间”。

02

盲盒折射出的代际矛盾是无解的

这种被萌宠包浆的消费行为,需要的是对低幼化的认同。在这种认同中,人们会觉得彼此是安全的同类。而习惯于追寻意义和建构意义的一代,往往会被时代嗤之以鼻,因为这其实是拒绝沟通的两种极端,一个是自说自话,一个是拒绝深刻。比Z时代更早点一点的90后,对80后及80前的攻击和揶揄,往往集中在没有同理心。而80后及80前又常常觉得被要求的这种同理心其实毫无实质性的价值和意义,它更多的指向对奸懒馋滑的包容。

老一代所迷恋的文学化的叙事和抒情,毋宁都将日常的一切行为和努力,指向了付出自有回报的老调。而新生代面对现实,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无所适从,成长中一直被单向度的要求分数等可量化的东西,甫一进入社会,各种父权体系下的命题,扑面而来,压根就没有见习的机会和缓冲地带。巨大的惊恐之后,就是无所谓的应激反应。

而且,Z时代的处理代际矛盾的方式,也不再像之前的人们——在和父辈们激烈的冲突中,用以卵击石的方式,打磨出自己的棱角和边界——他们直接选择不沟通。如果你能进入我的世界,那么我就是好朋友,就可以分享,反之,则没有其他的必要。在我们跟行业观察者对话的过程里,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把问题指向了用“没有意义的意义”对“意义”进行消解

盲盒是潮玩的一种

03

文化意义之下,盲盒是后现代消费主义的日常

资深互联网产品经理小一,直接了当的告诉我们,盲盒的本质就是赌博,甚至它获得的快感体验,也和赌博并无二致

她给我们举例,盲盒和珍珠开蚌,是很接近的概念。虽然你不知道里面最终是哪个角(成)色,但你知道里面一定有一个物件存在。开盒的一瞬间,无数的不确定性就变成了唯一的确定性,这种行为本身会带来一定的情绪上的收益。

我们几乎都听过小时候身边有小伙伴,偷偷拿了家里的钱,去小卖店一次买N多小浣熊干脆面,喊上小伙伴一起拆袋集卡的故事。促使一个人想集齐卡片的动力,最底层的是“想集齐”的执念,然后才是附加在这之上的各种社会意义,比如圈层内的羡慕和认同,以及能兑换更加有诱惑力的回报。

泡泡玛特

另一位受访者郭郭对我们的话题表现出了极大地诧异。作为一个资深的“娃娃”收集者,盲盒款和确认款,郭郭都有涉猎。她告诉我们,在热度最高的时候,每个月的开销差不多达到2000元,现在已经属于“半退坑”状态,如果本月有限量款或者特别喜欢的新出的,会去排队整盒买。但她强调,“千万别较真,要不然较真(花)的全是白花花的银子,心态好,平常心,就行。”在采访中,不少八零后的玩家都有类似的表达,“我”不抽烟不喝酒,就买个盲盒,摆在那,看着局气,有什么问题吗?甚至有受访者表示,这个就跟七零后每天买几张彩票的平常心,并无二致。

郭郭说,她原来一个月会花几百块,散抽盲盒,平均下来大概300左右。但如果遇到当月有限量款或者特别喜欢的新出的,会去排队整盒买,这种的一盒就要600-700左右。她亲眼见过整箱买的大神,直接买走一个整箱,里面肯定有一个隐藏款,一箱12盒,1盒12个,1个单价59元,算下来就要8496元。但这种的她说,不建议一般的玩家去尝试。

公仔收集

和所有的消费品一样,只要着了限量款和升值的道,就会催生出黄牛的队伍。在盲盒的江湖,有二道贩子,也有黄牛,都排队买限量款,然后加价出掉。在我们采访的玩家里,有人就告诉我们自己排队整宿买限量款,也见过有的老头老太太被黄牛雇来排队。我们追问整晚排队的动力时,玩家锅巴说,就是为了收藏限量款的娃娃。这种东西买到了有一种奇妙的心理体验,即便不升值也好看,但这一类的肯定会有升值的空间。那种一开始花钱买个乐呵,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升值几十倍的感受,会让自己很有成就感。

锅巴以她收藏的其中两个限量版的娃娃举例,她当时有事情没去线下店排队买,后来在咸鱼收了两个,原价一个800多,她加价到1000多收来,给个人家个辛苦费。她也没想到现在这两个娃娃现在成绝版,两个一对儿之前闲鱼有标价小10000的,到现在已经有人出到18000了。她也表示,自己肯定不会把自己的藏品卖掉,但这种拥有的感觉,会让她觉得很值。

限量版公仔

泡泡玛特十周年也出了很多经典款,引起了玩家的追捧和疯抢。在我们接触到的受访者里,不同段位的玩家对盲盒的定义是有清晰的分野的。老人带孩子去商场,是把盲盒当玩具购买;像我们再上文讲到的郭郭、锅巴这样的玩家,她们更多的把这当成逛商场的标配,当成一个细水长流的收藏爱好。她们都经历了一个相对狂热,但保持消费理性的张力状态,尔后回归平常心的过程。

只有当它变成一定要“集齐”的执念,才是一个“大坑”。这一点,和陷入博彩的人们,有很多共通之处。但在合理的消费水平内,它所具有的观赏、收藏的实物价值,远比那些一掷千金的豪赌务实和美好。消遣玩乐解压,这是这个时代普遍的消费的日常。但那些因为买盲盒,透支信用卡和花呗的,则毫无必要。盲盒有赌博的成分,但直接说盲盒是赌博似乎又有言重了的嫌疑。

年轻人,尤其Z时代,日常生活的无聊和压抑,并不会像之前的年轻人一样,诉诸于文学化的表达,他们会选择更加物化和直接的方式宣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消费能力更强,其次是他们认为抒情化的表达是一种硬伤。

盲盒构筑的安全空间,在内卷化的时代,让大家有一个躲避的空间,但之后呢?——或许在真正的盲盒玩家那里,这个追问毫无意义。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说的,没有意义的意义,才是消解和抵抗日常的庸碌的最大的意义。

参考资料:

凤凰网文创·“盒子”背后的故事:中年父亲、情侣与创业者们

https://mp.weixin.qq.com/s/dB1HtnHQusYrcvHoE1WhOw

凤凰网文创·美妆、电子产品、服饰……今年双十一,它才是隐藏的“网红”新宠

https://mp.weixin.qq.com/s/rifMS91fKDsE9jxeY4p0hw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被采访者均为化名。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