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舰产品正在告别“旗舰体验”

2021-01-12

所谓“旗舰”,是指舰队之中指挥官所所乘坐的舰艇,所以又被成为“指挥舰”。既然如此,相对舰队中的其他舰艇,旗舰的各方面水准、性能都应该是较高甚至最高的。在消费市场中,“旗舰”又被引申为所有产品系列中定位最高、水准最强的产品,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一个印象:旗舰产品就是最好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智能手机、PC或者其他数码电子产品,在预算充足的情况下,我们理所当然地会选择购买“旗舰产品”。抛开价格不谈,旗舰手机相比次旗舰甚至中端手机有着诸多优点:更强的性能、更出色的设计甚至是独占的附加功能,除了体验感受更加出色,也有一些象征身份和地位的意义(尽管不是每一个品牌的旗舰产品都有)。

image.png

(售价5万5千元的索尼旗舰Hi-Fi播放器)

然而,从最近的这一批消费产品的表现来看,“旗舰产品体验不如人意”的情况却时有发生。举个例子,发布于12月初的旗舰手机芯片高通骁龙888就出现了“翻车”的传闻,有部分媒体经过测试表示,骁龙888虽然理论性能很强但性能持续释放的能力较差,对散热条件非常敏感,一般的智能手机可能无法让这枚旗舰芯片完美发挥全部实力,哪怕他们是“旗舰手机”。

image.png

除了骁龙888之外,部分旗舰产品的体验也出现了“不那么旗舰”的现象,例如英伟达RTX 3090显卡,性能提升幅度不大,但功耗需求夸张而且发热量巨大;AMD的R9 5950X芯片,由于核心积热和功耗需求巨大等原因,综合用下来体验不如低一档的R9 5900X。

不难看出,在消费电子领域“旗舰产品”的名号已经不再是“极佳体验”的保证,哪怕消费者的购买预算堆到顶,也有可能踩坑。

花钱越多体验越差?

在今天,我们或许要转变一下概念,首先“旗舰产品”依然是产品阵列中“最贵”的产品,但并不代表他们是“最好的产品”。今天的旗舰手机,比起综合体验更多地是为了展示品牌的一些属性,例如“奢华”、“高端”、“创新”等等,总之一定会有一个侧重点。在设计产品时,产品经理会围绕先前定下的、希望突出的品牌属性来打造产品,如果产品侧重点不是“性能”或者“体验”,那么这一部分就能牺牲掉。

还记得当年的OPPO Find X吗?这款手机是不折不扣的旗舰产品,但我们也可以明显地见到它的主打卖点和产品属性并非“综合体验”,而是展示OPPO的独特技术(如双轨升降机构和50W超级闪充),以此拔高OPPO品牌的“科技”属性。

如果真要说体验,它的综合体验甚至不如售价便宜一两千元的OPPO R系列手机,OPPO Find X耗电快、拍照水准相对差了一点,机身还比较笨重,总而言之在体验上绝对称不上“好”。

IMGP3342.jpg

又比如联想的顶级笔记本产品ThinkPad X1 Carbon,作为售价万元以上的顶级笔电,它的综合体验实际上不如数千元的小新、Yoga笔电。例如,ThinkPad X1 Carbon CPU规格不高而且性能释放较弱(一般在25W左右,小新和Yoga基本能做到35W),屏幕也是非常普通的1080P高色域,如果在2015年那么当时的X1 Carbon还是低色域屏。

image.png

毫无疑问,上面提到的两款产品都是“花更多的钱却获得更差的体验”的真实写照。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所说的,这些“旗舰产品”有着自己的独特定义,以至于不是把“体验”或者狭义的“使用体验”放在第一位,如果单纯地用“更好用”的标准去评价,自然出现类似结果。

中端产品才是体验主力?

话说回来,旗舰产品再也无法完美的体验,那么我们岂不是没有产品可买?其实并非如此,既然厂商敢削减旗舰产品的“完美性”,自然意味着有别的产品在某些程度上取代了旗舰产品的职能。而承担起“提供体验”职能的,是中端产品。

现在的中端产品甚至低端产品,已经不是“根本不能用”的时代,而他们的产品力得到快速提升,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半导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市场竞争让不同档次芯片、传感器和其他零部件之间的性能差距缩小,“低端机是渣只有高端机能用”的时代一去不回。

举个例子,当年高通6系中端芯片性能相当差劲,和8系芯片形成天壤之别,那时候想要获得及格线以上的体验,几乎只能掏钱买旗舰产品。但现在就不同了,哪怕是中端定位的高通骁龙765G就已经可以保证手机的流畅运行(当然绝对性能还是有差距),而且联发科的天玑1000+、三星的Exynos 1080等中端芯片也能提供不俗的性能,哪怕新产品不用旗舰芯片,也不用担心会出现严重的性能短板。

联发科找了个靠谱伙伴,天玑1000+的销量不用愁了

第二,市场销量导向。根据IDC数据,2020年Q2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中售价在400美元(约合人民币2600元)以下的智能手机占到了整体市场的62%,而智能手机作为当下最具代表性的消费电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个消费电子市场的价位段取向。

image.png

换言之,在消费电子领域大多数的消费者还是更偏好中低价格段的产品,无论是哪个领域里,他们都是出货的大头。为了吸引他们的主流,将部分“卖点”下放也是理所当然。

我们也可以见到,在中低端产品中下放部分“旗舰性能”也成为了一个趋势,例如我们可以在千元价位的Redmi Note9 Pro上见到原属于旗舰手机的“一亿像素传感器”,在5000价位的轻薄本联想Yoga 14s 2021上见到了万元笔记本都没有的2.8K/90Hz屏幕。

image.png

简单总结,受种种原因影响旗舰手机已经不再是“综合体验标杆”的代名词,至少并不全是。我们在选购产品的时候也会发现,有一些产品仅以旗舰产品一半甚至不到的价格,却提供80%以上的体验,旗舰产品在更多的时候就只剩品牌溢价和自我精神满足层面的价值了。

“体验分拆”将会成为业界主流

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原本属于旗舰产品的一些特性正在拆分给不同档次的产品,换一个说法,那就是面向细分市场的产品们正在瓜分高端特性卖点,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这对一般消费者来说自然是个好事,以往想体验一些独特的功能只能买旗舰产品,但现在只要买对产品,体验独特功能的成本直线降低。好消息是,我们认为这会是未来消费电子产品的大趋势,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也有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旗舰产品成为品牌的精神象征,中端产品将会承担更多的实用价值职能”。

说到原因的话其实也不难理解,说到底还是因为当前大多数的消费电子市场竞争已经转入存量阶段。

因为存量竞争,细分市场出现。

知乎上有一句很形象的描述,“存量市场就是大家捞一个固定池塘里的鱼”,既然市场总量难以提升,那么挖掘潜在用户、吸引消费者更换产品,就成了大多数厂商的主要任务。

无论是手机市场还是PC市场,又或是相机市场,转入存量状态的一大特征就是出现“细分市场”,不同功能、不同设计的产品被仔细区分,这也意味着消费者的消费口味变得多样化,传统的“平衡产品”变得不那么受欢迎。

将“大而全”的旗舰产品上的一些特色功能拆分,然后分布在不同定位、不同价位的产品上是一个应对存量市场的好办法,例如给那些喜欢拍照的人搞一个“拍照手机”,给那些不注重性能但注重设计的人搞一个“轻薄手机”,这些产品的售价相对旗舰会低很多,大多数消费者只需要为自己的喜好花钱,皆大欢喜。

手机中的“电竞主机”,ROG游戏手机3玩游戏到底有多爽?

因为存量竞争,厂商需要更多试错空间。

在增量市场中引领成功往往会比较容易,例如小米做“性价比”成功了,其他厂商只要一拥而上都做性价比,那么表现都不会太差(例如当年的乐视超级手机和360手机)。但在存量市场中,对大多数厂商来说过去的经验都不一定适用,他们只能摸索新的增长可能性。

而通过把原本属于旗舰产品上的性能拆分下放,厂商可以用尽可能多的卖点去试探市场的喜好,均摊了试错成本。通过中端产品的销量厂商可以更容易摸清消费者的喜好,最终将经验应用到旗舰产品的打造上。

因为存量竞争,营销/噱头变得更加重要。

不可否认的是,“营销”在任何时代都十分重要,但在存量市场中其重要性变得更高。试想一下,如果在中端产品上加入“旗舰功能”,那么便能制造非常抢眼的营销噱头,让消费者产生“用便宜价格买到高端功能”的感觉,从而拉动消费需求。

总而言之,在目前主流的消费电子市场中,“体验拆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是主流的做法,旗舰产品再想要获得最全面、最好的体验,看来是很难了。当然,只要预算足够高那么还是可以体验到接近完美的产品,但这笔钱真的花得值吗?

何时能再见“顶级旗舰”?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屹立于行业顶端、代表着最高产品水平的旗舰产品?如果你指定的领域是智能手机、PC、相机、音频这些“夕阳产业”,那么我们只能给出一个悲观的答案。

除非上面提到的这些行业出现了新的增长趋势,从存量市场变成增量市场,那么“完美旗舰”还是可以期待一下。在小雷看来,如今这个情况其实也并非不好,追求“完美旗舰”的人始终是少数,但对更多的消费者来说,现在他们可以花相对少的钱就能买到搭载自己心仪功能的产品,这个时代未尝不是“最好的时代”。

归根到底,对“完美旗舰”的渴望其实只存在于少数人心里,绝大多数的人都不需要“完美的产品”,而是需要“合适的产品”。在摩尔定律几乎失效的现在,数码产品的性能提升一代不如一代,哪怕是苹果的A系列芯片,也早已没有了“代代都有惊喜”的参数震撼。电子产品上各方面的体验可能已经非常接近顶峰,数码新品光是要保持一定的体验提升就已经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