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变了,对所有企业家都是一场倒逼

2021-08-14
革命者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ID:zhenghedao),作者:晋良,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图虫。

1924年,为培养军事干部,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军校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

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下联: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

之后在1926年5月,以黄埔毕业生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用10万兵力,一举战胜了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在内的70万军阀。

1934年10月,中国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在长征途中,红军克服了艰难险阻,战胜了国民党无数次围追堵截。

历时两年,纵横十余省,行程二万五千里,最终胜利到达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

为什么国民革命军可以以少胜多,打赢北伐的胜仗?

为什么红军能用万里长征,粉碎国民党的阴谋,打赢长征的胜仗?

对于这种打胜仗的理念,企业家在进行商业活动时,是否也能借鉴?

我们为何要打仗?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军事中,打仗是个残酷词汇,一旦开始,必然会有流血与伤亡。而在商业中,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是一种“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样来看,将军与企业家所面对的打仗,本质是一样的。

西方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曾说:

“所谓打仗,就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

就像在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军阀们格局很小,只顾眼前利益,拉英美日做靠山,只为了能多抢一块地盘。

随后就爆发了长达数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这期间的战争,就是一种暴力行为。有一点矛盾就开打,今天我打你,明天你打他,军阀的首领们就像是玩过家家。

而下面的士兵,却要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决策,付出鲜血与生命。

况且常年的战乱,也导致百姓不得安宁。炮火所到之处,粮食颗粒无收。军阀们的野蛮举动,让很多无辜人都失去家园,被迫流离失所。

对于这种现象,克劳塞维茨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若想避免无谓的暴力,就要将打仗与政治目标相结合,打仗只是手段,政治目标才是最终目的。”

就像国民革命军之所以要打仗,不是看那些军阀不顺眼,也不是单纯为了抢地盘,而是想终结这种混乱局面。

为了百姓不再流离失所,为了避免无辜的人受到伤害,这场仗,国民革命军必须要打。

基于这种政治目标,就让北伐被赋予了意义,师出有名,行正义之事,也就不再属于暴力。

还有红军当年,之所以在条件不利于己方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长征,这不是莽撞,而是因为国民党背叛了革命。

为了伸张正义,为了维护人民的革命成果,红军必须要坚持长期斗争,誓与敌人对抗到底。

基于这种政治目标,才让红军在长征战役的过程中,穿着草鞋,克服了忍饥挨饿、缺粮少弹的窘迫情况,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国民党。

红军的成功,就是将政治目标与打仗相结合的典范。

因此,对于企业家来讲,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打仗和竞争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想清楚企业愿景是啥?

也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公司的运营,帮助社会解决什么问题?

就像腾讯的“用户为本,科技向善”;华为的“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一样,我们也需要想清楚,自己公司的愿景。

找到明确的目标,打仗才会有意义。

我们为何要打胜仗?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打仗这件事,也是有输有赢。对于普通人来讲,就算是失败了也不算啥事,至少能积累经验。成功了,也能有个激励。

但对于企业家来讲,打胜仗就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我们真的输不起。

例如,在二战初期的欧洲战场,德军以装甲集群进行快速的纵深突破,天上还有飞机进行空地协同支援,后面跟着步兵一路收拾残局。

利用这种“闪电战”,德军先后击溃了波兰与英法联军,之后又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吞并了苏联的半壁江山。

虽然德军在当时显得很猛,但在二战开始前,法国陆军就号称世界最强。他们在军队素质,装甲坦克的规模上,不输于甚至某些方面强于德军。

可就是法军将领,在指挥理念上产生了误判。他们还以为即将开始的二战,就是一战“静态消耗战”的翻版。

当德军集中装甲兵力,进行突破作战时,法军还在坚持以步兵为主,装甲坦克分散使用,辅助步兵的策略。

就因为这种决策失误,导致法军在和德军的战争中,一败涂地,最终失去了国家主权。

反观苏联,其实早在1929年希特勒上台之前,苏军指挥官乌博列维奇就已经提出了集中坦克作战的新概念:

“现代坦克的作战半径,移动速度和储油量,使它们能连续进行8小时战斗,因此能与骑兵与步兵,甚至是炮兵与航空兵协同。”

这就是“闪电战”理论的雏形。

在1937年德军发动战争前,苏军统帅图哈切夫斯基就已经提出:

“突然性能产生威慑效果,所以我们需要以闪电般的突击,回应敌人的进攻,航空兵、机械化兵团和摩托化步兵能保障这种突然性和快速性。”

这就是德军在后来,所采用的闪电战策略。

可由于当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所开展的“内部清洗”,导致许多优秀的将领(包括上述两位)都被处决了。

而“闪电战”理论的发展,也因此被搁置。前任将领们所遗留的资料,斯大林也没当回事,这反倒“助攻”了德军入侵苏联的军事行动。

在双方开战的初期,苏军因为优秀将领被“清洗”从而士气低落,再加上德军“闪电战”策略的领先,让苏军毫无招架之力。

开战第一周,德军完成明斯克合围,苏军损失30万人。一个月后,在明斯克合围战中,苏军损失39万人。在随后的基辅合围战中,苏军再次损失30万人,被俘虏的人数,高达66.5万。

这两个案例所凸显的问题,就是在领导层面的所产生的误判。

法国赢得了一战的胜利,结果领导人变得骄傲自满。以为建立一座“马奇诺防线”就可以高枕无忧,进而失去了打胜仗的欲望。

结果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从阿登森林进攻,让法国的高枕无忧,瞬间梦碎。

苏联原本也有机会,建立与德军匹敌的装甲力量,新式“闪电战”理论的提出,甚至领先于德国。

结果因为“大清洗”的存在,导致军队士气低落。再加上领导人对德防御的准备不足,让一副好牌,被打得稀烂。

如果他们没有决策失误,而是坚持以“打胜仗”为目标,结果很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对于企业家来讲,我们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任何一次小的疏忽与错误,都会引发巨大的灾难,就如同军事上的溃败。

因此,凡事追求打胜仗的目标,这并不是一种执念,而是企业家的底线。

就像在《亮剑》中,李云龙所讲的那番话:

“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谁怕谁啊,狭路相逢勇者胜。”

所以,只要我们决定开公司做生意,就必须要以打胜仗为前提,抱着凡事必胜的决心,才能做好事情。

我们如何能打好胜仗?

俗话说:“凡事喊口号容易,要做到却很难。”

打胜仗这个词虽然听着漂亮,可若是做不到,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问题来了。

企业家应该如何做,才能打好胜仗?

我们提供了5点建议:

1. 做对事,以身作则立榜样

在分析了数千年的战争史后,北大管理学教授宫玉振发现,自古以来,那些能带领士兵打胜仗的将领,都具备与下属一起同甘共苦的品质。

也就是以身作则,言出必行,分担下属的压力,和下属一起战斗。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他们从不逼迫下属去做。

在《美国陆军领导力手册》中有一段话:

“好的陆军领导者,即便在最高战略领导层,也不会把士兵推出去战斗,而自己安坐在后方,他们会和战士一起深入实地,在第一线进行领导。”

对于企业家来讲,在复杂动荡的商业环境中,若想让下属跟着我们打胜仗,就需要用以身作则,赢得下属信任。

所谓领导力,就是企业家与下属之间,能否达成共识。只有获得对方的认可,他们才会全力支持我们。

2. 勤复盘,战略思考多动脑

在入侵苏联的初期,德军目标就是要攻占其首都莫斯科。可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由于苏军溃败得太快,德军逐渐转移了目标。

典型例子,就是基辅合围战。虽然德军消灭了苏军5个集团军,俘虏66.5万人。但这场会战,却使德军失去了攻占莫斯科的最好时机。

等到德军再次发动莫斯科战役时,已经到了10月份,秋雨导致的泥泞路段,让其寸步难行,接下来冬季的严寒,几乎让德军失去战斗力。

最终莫斯科战役,也由此失败。

这场战役,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过于陷入局部争夺,反而会失去对全局的把控能力。用对抗的思维处理事情,即便赢了,往往获得的也是残局。

企业家想打胜仗,就要勤复盘,从当前战术目标的得失中跳脱出来,从战略层面进行思考。

也就是想清楚自己做事情,最重要的目标是啥?当前所做的事,是否在重要目标的范畴中内,如果是,继续做。如果不是,赶紧止损。

只有遵循战略思考,立足于长远,才能让我们当下的行动具备意义。让自身努力具备一致性和连续性,最终达成既定目标。

3. 选对人,拒绝两面派

2001年,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在美国访问的过程中,与五角大楼一位处长打过交道。

在单独会见时,对方态度很不礼貌,无论金教授提各种要求,都会推诿拒绝。

然后,在金教授与美国国防部部长助理史密斯会见时,这位处长在旁边就换了一副嘴脸,显得非常客气,还特别热情。

这种见啥人说啥话的“两面派”,在后来并没有获得提拔。等到2003年金教授再次去到美国访问时,他已经退役了。

在商业领域,也会存在这种“两面派”,因为企业家位高权重,下面的人肯定会使劲巴结。

溜须拍马,吹捧跪舔,这些手段着实营造出了一种,下属很忠诚的假象。

可我们不能上这个当。

因为企业家用人打胜仗,看的是战斗力。能力不行,德不配位,就很容易像三国时期,诸葛亮交代马谡守街亭一样,在关键时刻,给你掉链子。

一位“两面派”搞砸事情的破坏力,不亚于一颗核弹。

正如北大管理学教授宫玉振所说:

“真正忠诚的下属,是能从组织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将自己的命运与组织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甚至把组织利益看得高于个人得失。”

所以,企业家若想打胜仗,必须要选对人,把责任交给那些真正靠谱的下属。

4. 要理性,紧急时刻不能慌

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曾在回忆录中,讲过这样一件事:

1994年10月,他受邀去到圣彼得堡一个度假村。大伙聚在一起,就开始在户外烤肉。这时,有位中年人姗姗来迟。

要知道,这种迟到的行为,在当时显得很不礼貌。幸亏中年人解释说,自己开的车,在半路抛锚了,这才搪塞过去。

最开始,叶利钦没把他当回事。

之后当一群人烤肉吃得正香时,突然在斜对面,有头身材硕大的棕熊窜了出来,直接奔人群冲来了。

叶利钦一紧张,眼镜就掉落在了地上,身边七位助手都钻到桌子底下找眼镜,只有那位迟到的中年人,立刻举枪射击。两声枪响过后,棕熊倒地,从而化险为夷。

因为这次意外,让叶利钦对这位中年人刮目相看,之后还带着他去到莫斯科任职。

这位中年人,后来成为了俄罗斯总统,也就是如今的普京。

对于企业家来讲,应对紧急情况,是常有的事。若想成大事,打胜仗,我们自己遇到事情就不能慌。

一方面,是企业家需要承担责任,通过及时行动才能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下属们也在旁边看着。自己若是遇到事情就慌张,他们就会对我们失去信任。所以企业家必须时刻保持理性,胆子都是练出来的。

对自己多一份信心,能扛得住事,自然有下属愿意追随。

5. 勤练兵,用蓝军思维找漏洞

在《罗马人的故事》书中,作者曾介绍了罗马军队之所以能征服欧洲的秘诀,总结有三点:

其一,熟练精湛的武器使用;

其二,严苛的体能和耐力训练;

其三,严明的纪律与对荣誉的渴求;

在统一欧洲后,随着对外扩张的停止,罗马军队也变得愈发懈怠。

大家平时有空就去泡客栈,懒得训练。战马由于无人照料,杂毛丛生。在发生了新的战争后,这些士兵上战场之前,甚至会觉得身披甲胄太重。

随着整体军力的下降,罗马帝国的陨落也成了必然。

这就像是我们曾经的清朝八旗军,讨伐明朝时,士兵能弯弓射大雕。和平之后,因为久疏战阵训练缺失,战斗力下滑到只能勉强举起英国人给的“烟枪”。

两次鸦片战争失利,被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北洋舰队对日作战全军覆没,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对于企业家来讲,能打一时的胜仗,并不能说明什么。随着时间推移,团队战斗力肯定会有所下滑。

应对办法,我们可以参照华为的“蓝军思维”。

2006年,华为成立了一个特殊部门,名叫“蓝军参谋部”。这个部门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模拟竞争对手,从逆向角度,分析寻找华为的业务漏洞。

就等于是在没有打仗的时候,通过批判性的思考与分析,磨炼团队的战斗力,在对手揪出我们的问题之前,咱自己就主动把问题找到,再立刻解决。

因为商业竞争,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环境。今天能让企业家打胜仗的经验,明天未必好使。今天那些输给我们的对手,下次再打,对方未必会再输。

所以居安思危,具备忧患意识,就成了企业家获取成功的重要特质。

可能有些公司比较小,企业家没法像华为这样,特意建立一个蓝军部门。

但最起码,我们可以倾听员工的建议,鼓励大家讲真话。哪怕有些建议会显得刺耳,会让人听着感觉没有面子,做出这样的牺牲,也完全值得。

毕竟,能化解企业危机的,从来都不是那些“甜言蜜语”,而是“忠言逆耳”的言辞。

参考资料:

[1]. 《打胜仗》作者:吴春波、宫玉振、田涛等著

[2]. 《善战者说》作者:宫玉振

[3]. 《大纵深战役理论》作者:图哈切夫斯基

[4]. 《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

[5]. 《论大战略》作者:约翰·刘易斯

[6]. 《中国军事战略思维论》作者:李际均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