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箱共用:做物流包装领域的“特斯拉”

2021-10-27
努力推进全社会物流包装的循环与共用。

图片

“在物流包装领域,中国企业完全有机会创造新能源领域的‘特斯拉’。”

10月2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的“聚力零碳——零碳循环产业创新论坛暨箱箱共用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上,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表达了对中国物流包装行业的美好展望。

在中国“3060”双碳目标催生各行各业的零碳变革之际,廖清新认为,这是物流包装行业的创新机遇。不同于传统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再数字化,最后进行低碳化的发展步骤,这一代创业者必须同时面临“三化”融合的挑战,用综合的思维与能力解决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目前,中国物流市场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包装产业也已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据中国包装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包装行业营业收入额高达10064.58亿元。

正是基于这样庞大的市场体量,循环包装产业现已成为国家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领域里的重要分支。

廖清新表示,“包装行业属于典型的长坡厚雪、水大鱼多的大市场。我们确信,零碳是趋势也是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新落脚点。”

然而,对于包装业乃至整个物流行业来说,低碳化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物流行业2018年能源消费量约4.36亿吨标准煤,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为9.24%,是我国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面对这样的难题,箱箱共用是如何做到让包装行业“零碳”化的呢?

图片

图片

用制造和数字化能力

将运输成本降下来

以一束鲜花的运输为例。

想把一箱鲜花从产地云南,运到北京,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仅仅在登上开往北京的飞机之前,这箱鲜花就要经历不低于7个步骤:花农进行鲜花采摘-初步装箱-运往鲜花品牌自有冷库-拆箱抽检-验收合格后装入大箱-进入冷库储存-当晚通过航空货运发往全国各地大仓。

这样繁复的操作步骤意味着极大的损耗。为此,包装方案解决商箱箱共用开发出了一种有200余个透气孔、可实现单人捆扎操作的鲜花专用运输箱。这款名为“花仙子”的包装运输箱,可以让鲜花的热量和冷气充分流动,降低鲜花的“失水度”,并通过了厂家的冷链测试、陆运测试、压力测试、震动测试等综合测试。

目前,仅鲜花运输这一项,箱箱共用每年就可提供上百万次的标准箱租赁、回收、清洗服务。每个“花仙子”的标准箱在不同区域网点循环周期为14-15天,每月可实现2-3次流转,使用寿命平均为3-5年,每个箱体共可实现近200次的循环使用。

同时,由于“花仙子”标准箱的引入,大幅降低了鲜花运输过程中的反复拆箱-装箱问题。据估算,仅这一步骤就可实现35%左右的成本降低。并且,通过各个操作环节的简化,以及包装箱的循环利用,使得总成本降低了15~25%。

图片

如果说,生鲜零售领域的包装解决方案,体现出了箱箱共用的实体箱制造能力。那么,在解决对包装运输要求更为精细苛刻的供应链侧需求上,则体现了箱箱共用的运营和服务能力以及构建数字化能力。

以欧莱雅面膜生产车间为例,为了降低传统面膜液的仓储运输存在高成本、高浪费等诸多问题,箱箱共用液体事业部为其提供了一种名为“箱中袋”的包装解决方案——一方面,让塑料IBC(中型散装容器的英文名称为Inermediate Bulk Container,简称IBC)在满足抗压能力的同时,还具备可折叠性,便于回收、储藏以及重复利用;另一方面,通过配置低残留排放液袋,以及电动版“零残留挤推器”,将粘稠液平均5%的排放残留水平,降到了0.1%以内。

除了装卸问题,实时了解面膜液在运输过程中的数据情况也十分必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箱箱共用开发了“空满箱识别”、“自组网发射”、“智能云交割”等多种数据识别功能,让操作者可以实时了解智能物流箱的空满状况,位置信息以及箱子的归属,让整个仓储过程实现了全数字化,让整个操作步骤都清晰透明,解决了供应链包装存在数据不透明、成本高、管理维系难等深层痛点。

图片

让循环包装运输

像打车一样简单

从生鲜到化工,从硬件定制到全数字化软件服务,箱箱共用将这一整套的体系化服务集合到了一起,将其命名为在线循环服务客户端。

箱箱共用认为,当互联网从以数据和应用为中心的阶段,逐步走向以服务为中心的阶段,企业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将推动实现智能控制、运营效率提升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因此箱箱共用也必须将面向用户的服务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图片

这也是流量时代褪去,工业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所必然要迎接的数字化改革。箱箱共用通过数字化平台将物流包装的循环服务以PaaS(Packaging as a Service包装即服务)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软件即服务)全新模式呈现,前者是用户通过在线平台PaaS获取场外包装循环的服务,后者是通过SaaS开展场内智能包装的循环管理。从PaaS场外包装循环到SaaS场内精细化管理,箱箱共用可以向用户提供全链路的包装循环服务,将服务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此外,在Pass与SaaS的功能结合,还具有众多优势:一方面,基于SaaS,用户通过软件管理提升了包装循环效率,从每年5次提升到8次,丢失率从传统的15%降低至2%以下;另一方面,将用户的包装使用全程都将实现数字化:客户在线下单获取服务,实现循环全程数字化,下单和结算标准化、包装形态和组合标准化、执行全国统一价。

正是基于在线循环服务客户端的强大服务能力,以“包装+数据+服务”思路出发,箱箱共用在此次发布会上宣布了“1+2+N”战略的正式启动。

图片

这其中,“1”是包装循环的全网运营能力,包括了覆盖全国的前、中、后台循环运营管理体系和能力:前端连接用户的能力,由线上交易系统和线下销售团队构成;中台连接资产和网点的能力,包括线上运营平台和线下的大仓、服务网点、物流仓储和运营团队构成;以及后台的包装设计、制造和供应体系与能力。

“2”是包装循环的在线数字化服务能力,具体包括,PaaS(PackagingasaService包装即服务)和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前者是用户通过在线平台获取包装循环的服务,后者是用户通过SaaS开展智能包装的循环管理。

“N”是面向各行各业的、无界的、循环包装的解决方案能力。箱箱共用已经向散装液体、生鲜冷链、化学品、新能源汽车、邮政快递等八大行业提供包装的循环与共用服务。未来,还会向烟草、服装、家电、摩配等近百个行业渗透,推动物流包装的循环与共用服务。

从物流箱阀门生产商,到循环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箱箱共用的成长之路一直在致力于“提供答案”。箱箱共用8年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可循环包装从概念走向实际操作的探索过程。

从1.0实体制造阶段,2.0打造运营和服务能力阶段,再到3.0构建数字化能力,箱箱共用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以自主知识产权和数字化为基础,构建了一套标准化、智能化、全球化、网格化的零碳循环解决方案。

同时,基于箱箱共用与用户所构建的持续循环服务关系网,不仅能够加快循环服务普及,还提升了交易效率和速度,箱箱共用也正式完成了从场内包装循环管理SaaS到场外循环服务PaaS(包装即服务)的生态闭环构建。

这样的数智化新模式,必将引领包装行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图片

做包装领域的“特斯拉”

把减碳能力货币化

完成了包装服务网络的基础构建后,箱箱共用下一步发展,则瞄准在了碳减排、碳交易的历史发展机遇上。

在零碳循环产业创新论坛暨箱箱共用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上,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对外宣布了该公司正式启动的三项成果。

图片

首先,是启动“在线循环服务”客户端。在价格方面,随着箱箱共用覆盖全国的运营网络逐渐完善,现已从不同线路不同价格,升级为全国统一价。在操作流程方面,用户通过在线下单获取服务,循环服务全程数字化,下单和结算标准化、包装形态标准化,这一切都将大大加快循环服务的普及和推广速度。

其次,箱箱共用现已与BSI(英国标准协会)签署了多项合作合同,双方在温室气体核查、产品碳足迹、碳中和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经过BSI对箱箱共用后台循环数据的审计,将正式开始向平台用户发布循环服务的减碳报告,首批经审计的用户分别来自于化工、汽配、食品三个行业。

经过审计,在2020年6月-2021年7月期间,包括万华化学、博世和保龄宝三家代表企业因为采用箱箱共用的包装循环服务,现已累计减排近7000吨,相当于2500辆1.6T燃油轿车的全年碳排放量。

此外,箱箱共用还将正式启动可循环包装物的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方法学的研究和开发。

廖清新表示,特斯拉2020年的碳排放收入额高达16亿美元,虽然他们卖的是车,但碳信用交易回报的收入也极为可观。中国很快也会走上这样的发展道路,未来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会成为热门的交易形态。只要坚持做技术投入、资金投入、人才投入,研究出本行业的CCER的计算方法,就能获得市场认可的额外减碳能力。这种能力一定可以货币化,并且为相关行业衍生出更丰富的盈利模式。

正如他在箱箱共用发展愿景中所写的那样:“我们正在努力推进全社会物流包装的循环与共用,数字化让包装的循环和使用像用水用电一样方便,工业文明也因此向前迈进一步。”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