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点亮回家路,AI寻人如何拯救上万个家庭?

2021-11-26

2015年上映的电影《失孤》中,刘德华扮演了一位儿子被拐、从此走上十五年漫漫寻子路的父亲。而在经历二十四年踏遍全国的寻子历程后,这位主角的故事原型郭刚堂终于和亲骨肉团聚,导演彭三源得知消息后激动地表示,这部电影终于迎来了圆满的大结局。

郭刚堂一家是幸运的,然而令人感动的电影和重逢喜讯背后,仍有千千万万的失散家庭在等待亲人回家,帮助寻回走失人口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政府部门和公益机构之外,那些有着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科技公司,同样也能为公益事业贡献他们的力量。人们熟悉的百度,就在近期参与了《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信息发布规范》制定,助力民政部不断完善救助标准和信息管理规范。

帮助走失人口寻亲归家这件事平凡又伟大,也牵动着无数颗热切期待的心,在更加规范透明的AI技术支持下,这项工作或将迈出坚实而重要的一步。

一纸规范,缩短走失人口回家之路

正在制定的《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信息发布规范》,拟将对照片、视频、文本等救助信息的发布进行统一规范,可保障受助人员的基本肖像权、隐私权、信息安全权等,这使得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能更顺利地助力救助管理工作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发挥好“托底线”作用。

这一规范的出台,将让受助者信息可以更加安全高效地在全社会范围内传播,最终帮助城市生活无着人员重回正常的生活,重归温暖家庭。

就如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院长、全国社会救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赵海然所言,网络上自发兴起的信息发布渠道仍是混乱的,不同信息平台之间缺乏统一标准,同时也存在个人隐私等安全问题。基于规范数据,可直接通过二维码与信息发布者进行对接,同时可以提高对受助人员人权和隐私权的尊重。

可以想见,规范正式发布后将在寻亲过程中提高社会协同能力:互联网平台搭建公益寻人平台,信息上传、展示能力的成本将会降低,信息跨平台流转将变得更高效。在媒体传播中,热心人士和机构参与的门槛更宽松,救助全过程也将更加透明公开,公众监督则将更有力。

这一规范也将释放“科技+寻人”应用的潜力,光是统一信息格式这一点就足够重要,来自热心人士、技术采集和相关机构的数据,可以直接导入系统中进行比对查验,不再需要人工对规格不一的信息进行二次处理。

AI人脸识别技术从规范中得到的增益同样不可小觑:在保障信息安全前提下,机器可以基于更多真实资料进行深度学习、构建数据模型,有了这些优质数据,基于人脸识别的AI寻人技术将进一步提升运行效率与准确性,进而促进更多中国失散家庭破镜重圆。

帮助12399个家庭重圆,百度让AI寻人更有效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百度是参与《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信息发布规范》制定的唯一企业合作方,这和百度运行多年的“百度寻人”公益互动开放寻人平台有不小关系,这一平台成立五年以来已累积帮助12399个家庭团聚,同时让百度对寻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百度寻人”早在2016年就已上线,用户只需要上传一张照片,即可在全国数万名登记的走失人员中进行精准比对,发现走失人员,这一过程百度长期投入的人工智能技术起到关键作用,百度在中国AI领域与视觉相关的专利有3000件,其中有48项运用于AI寻人的专利技术。

在实际的寻亲工作中,常常出现因走失人口离家太久、因为成长环境等原因导致实际样貌与亲属提供影像资料存在较大出入,这要求工作人员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辨认比对,匹配率始终不够高,针对这一困难,百度在AI技术层面给出了解决方案。

百度在跨年龄比对、图像质量增强、戴口罩人脸识别、低质量人脸识别、人脸数据生成等AI技术上均有投入与积累,最重要的成果是可以做到基于某年龄段的人脸图像,生成预测年龄段可能的模样,也就是跨年龄AI人脸识别技术,这消除了寻亲之路上的时间障碍,有了不少失散超过20年甚至30年以上也能成功比对的案例。

北京市朝阳救助管理站的付红波站长分享了一起令其难忘的寻亲案例:一位流浪老人走失将近十年,多次信息采集、DNA比对均无果,最终却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下快速完成了寻人信息比对。短短三天后,她的三位女儿就一齐来到北京,与失散多年的母亲久别重逢。

在此之前,这位在2020年4月24日被救助站巡视小组发现的老人,已在站内生活了一年多。因其长期拒绝交流,工作人员无法得知其身份等关键信息,只能通过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平台录入资料、周期性人工对比等方式,来为老人寻找归家机会。

百度AI寻人技术创造的成功案例不是一组冰冷的数据,而是一个个感动人心的归家故事。在AI技术支持下,走失人口信息与失散家庭发布的寻人信息之间有了传统途径之外的高效比对方式,同时也优化了相关机构工作流程,寻亲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深耕AI寻人技术多年,百度既有核心技术也理解AI寻人场景的需求,基于此参与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信息发布规范》的制定,将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现代化、科技化,让AI技术造福更多人。

推动社会救助,需要更多互联网科技企业参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于今年发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2个五年。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完善救助标准和救助对象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临时救助政策措施,强化急难社会救助功能;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

这必然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长期奋斗的目标,如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相关机构的努力:我国现有救助站约1555个,早期存在着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资料规格等方面的差异,而近期推行的标准化工作流程改造,将促使救助工作能更多、更好、更高效地调动全社会资源。

高新科技已成为社会基础设施,人们已经充分感受到科技进步的价值,我们也可以预见,科技+社会救助必将让社会救助实现跨越式发展:相关人员工作开展将更有效率、救助手段将更加多元、救助方法将更加科学、救助能力将更加专业,更多人将会因此而受益。

一线救助工作还有许多可改进之处,如网络上公开的寻人信息遍布各地,对应人员被找回后,也没有对应的信息下架机制,给对应人员造成困扰,同时对其他寻人救助信息也形成干扰,相信随着《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信息发布规范》的出台,百度和更多拥有寻人技术与场景的角色参与进来后,越来越多的问题将有望得到解决。

AI寻人,只是百度履行“科技为更好”企业社会责任的动作之一。此外百度还有AI助老、AI助盲等公益项目落地,近日其联合央视新闻,推出了首个AI手语主播。如今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像百度一样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技术的初心应该是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社会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