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创星米磊:如何抓住中国科技腾飞的三次机遇?

2022-01-27
“硬科技的繁荣,才能让中国在世界上更有竞争力。我们投资硬科技,就是相信中国一定赢。”米磊。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科创星(ID:casstars),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背景之下,国内的监管大动作频出。而另一头,在中美科技博弈和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硬科技的黄金时代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半导体国产替代”“新能源革命”“智能制造”......

究其本质,是中国经济正在换“锚”——通过引导并完善资本市场,让资本流向实体经济与制造业,为硬科技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资本支持,中国经济才会愈发坚韧。

而对于这一切,作为“硬科技”理念的提出者,米磊早已有所“体感”,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通过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让资本与科技结合,才能助力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如今,每每提到“硬科技”的蓬勃发展,他都格外激动,因为成立以来,他和中科创星无时不刻地在等着硬科技的“觉醒年代的到来”,中科创星成立8年以来,至今共计投资了350家硬科技企业。


01. 30岁的“孤勇者”:“发现”使命,投身硬科技

2010年,米磊提出“硬科技”这一概念,但当时几乎无人问津,因为彼时市场都在追逐“独角兽”。

“当时社会资本看不懂硬科技,而且觉得回报周期太长,几乎没人愿意投我们,西光所很多优秀的项目最后都‘搁浅’了。”米磊。

但米磊则笃定地相信“硬科技改变世界”是一个“真理”,在市场没有预料到硬科技的潜力与战略重要性的时候,他执意选择创业。后来,在中科院西光所的支持下,2013年“专注于投资硬科技”的中科创星成立了。

对于为什么投身于硬科技,米磊本人有着自己的理解——对科学的“第一性原理”的实践,同时也是因为在中科院的“科技报国”的熏陶之下,他意识到能将自己的特长、兴趣与社会需求结合,是一件极其富有意义的事情。

“刚进入中科院西光所的时候,我就发现比起做科研,我对科研成果转化兴趣更大。在30岁时,在参加“中科院第一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训班”之后,我确信自己可以做一个‘看得懂前沿技术的投资人和企业家’,便立志成为中科院做科研成果产业化做得最好的人。而且,我相信只有硬科技才能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实现大国的转型与超越,就必须往硬科技树的顶端去攀爬。这也不光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使命,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过得更好,我们这一代人不能跪,更不能怂!”米磊。

此外,更重要的,是米磊对历史的把握,以及对趋势的洞察——三浪叠加,硬科技必然会成为历史性的决定力量。

第一波浪潮是以60年为周期的科技革命:即第四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从200年的机械革命、100年前是电气革命、过去60年的集成电路为代表信息化革命,以及未来一定是光+AI推动的智能化革命。

第二波浪潮是中国每30-40年经济发展周期的转变: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持续“双降”,“人口红利消失”,“工程师红利、科学家红利”将助推中国继续升级。

第三波浪潮是全球大国100年崛起的周期:创新除了技术、资金、人才和激励制度外,还有就是社会共识。中国不仅有“一带一路”倡议等带动的创新协同网络,还有无数硬科技冠军企业(家)在不断尝试、不断创新。

而三波浪潮必然会带来三个转折点:科技的转折点、中国经济的转折点、世界领导地位的转折点,而这三个转折点最终指向了一个关键词——硬科技。

于是2021年,硬科技终于“火了”。而每当米磊被问到:“硬科技‘火’了,竞争越来越多,你们(中科创星)要怎么办?”

米磊则说:“好不容易把一条赛道做火了,是好事,总比无人问津强。但我们也有我们优势,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因为我们挣的是长钱。”

据此,也塑造了米磊和中科创星“三不变”投资原则和“不挣快钱”的投资理念——投最前沿、最硬核的,投别人看不到、看不懂的,投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因此,对于米磊和中科创星来说,8年来坚定不移在做的事情就是将“资本的水”引入到最需要且最有价值的“洼地”——硬科技。


02.“硬价值”投资:不要盯着六便士,而要抬头看月亮

对于投资机构(人)来说,“投资”到底意味着什么,答案可能有很多:一门艺术、智商、见识、策略......而对米磊来说,投资更像是“永远不要盯着地上的六便士,而是要经常仰望头顶的月亮”。

在中科创星,米磊说的最多的话之一就是:“大家要学会用指数思维思考,不要高估一年内的成就,也不要低估未来十年的成就。”因此,在米磊身上,“慢”似乎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耐心资本”“长期主义”“社会价值”“知识价值”已经成了他的“工作原则”。

比如,米磊就认为长期主义不是持有一家公司足够长的时间,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而是将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福祉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投资的终极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实现上层系统的价值的最大化,这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

事实上,这多少有一些与潮流“背道而驰”(反垄断之前)。毕竟红红火火了20年的互联网传递的“主流思想”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MVP”“复制+杠杆”“快速增长”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带动财富的增长。

但是,对于米磊和中科创星来说,专注于做“正确的事”,就是米磊和中科创星的投资态度。

在过去的2021年,中科创星始终围绕硬科技八大领域深耕,投资了58个项目,再融资项目达96个。

▲中科创星2021年度新投资项目领域分布

从投资领域上看,中科创星2021全年投资的58个项目中,光电芯片领域项目16个,占比27%;智能制造领域项目12个,占比21%;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项目均为3个,占比均为12%;生物技术领域项目8个,占比14%;航空航天领域项目5个,占比9%;人工智能领域项目1个,占比2%;信息技术领域项目2个,占比3%。

▲中科创星2021年度获得后续融资项目领域分布

从融资领域来看,中科创星2021全年再融资的96个项目中,光电芯片领域项目47个,占比49%;智能制造领域和生物技术领域项目均为10个,各自占比均为10.4%;新能源领域项目5个,占比5.2%;新材料领域项目均为4个,占比均为4.2%;航空航天领域项目6个,占比6.3%;人工智能领域项目9个,占比9.3%;信息技术领域项目5个,占比5.2%。

总之,不管是投资,还是融资,米磊和中科创星都保持着“战略定力”,也就是前文所说到的“三不变”的投资原则——投最前沿、最核心的、投别人看不到、看不懂的、投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

“无论是一家公司,还是一家投资机构,专注是最重要的。因为专注,才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打乱投资节奏,不是说“芯片”热门,我们就投资,而是凭借自己的“know-how”去行动,去创造价值,越专注,越专业。在长期中不断迭代,放大能力,才有可能做得更好,更值得信赖。”米磊。


03. 以“爱”之名:同频共振,让科学家成为yyds

而随着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隐身于”它们背后的科学家们,也迎来了技术造富的红利时代。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出了学术的象牙塔,“撸起袖子”来到了创业园区。

当然,除了时代和环境的原因,科学家创业之所以能够备受追捧,也是因为他们本身具有的优秀的特质——硬科技都是以自主研发为主,需要长期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创技术,前5-10年,可能就是一个“坐冷板凳”的过程。这就需要创业者既能够在智识上更加优秀,不断突破认知极限,也要有更强的使命感和坚韧性去扎扎实实地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落地。

因此,“如何与科学家交朋友”也成为市场最“热衷”的话题之一。

对此,米磊曾说:“站在投资机构的角度,要跟科学家做朋友,首先要学会用科学家的语言体系与科学家交流,不能简单套用传统商业逻辑与他们交流。投资之前,我就和创业者聊技术,聊我对技术的判断和理解。聊清楚之后,我才会投资他,这时,他会觉得我们是懂他的,这点很重要,因为创业是很孤独的。上来就问技术怎么挣钱,对方可能会不开心,因为搞科学的创业者,都有家国情怀和改变世界的抱负。”

比如,中科创星的被投企业、本源量子创始人郭国平先生就曾说过:“当代中国科学家的重要使命,在于让国家更加强大。当前国家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应该要担当的。从创立本源量子开始,我们就坚持自主研发,秉承着为中国造出自主可用的量子计算机这一目标。可量子计算绝不是本源一家一姓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当然我们也已经做好做先烈的准备了,哪怕本源有一天不存在,但是本源为国家申请的专利还在,我们培养的知识队伍散落在各地,也是对国家的贡献,他们仍可以继续往前走,去传承,去创新!”

因此,投资人在认知上就要与科学家同频共振,去理解他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也是投资的艺术。因为在中国转型的关键时间点,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大批优秀的科学家被发现、被看见。

比如,单从2021年中科院系企业获投情况来看(不完全统计),大部分的被投项目之中,依然都有中科创星的身影。

▲图片数据来源:投中网

此外,除了理解科学家,投资人还要在行动上为科学家进行赋能。比如,米磊出自中科院体系,中科创星“源自”中科院,因此,中科创星深谙科研工作者创业所需,并据此在硬科技领域扶持了大量科技工作者创业,做了大量投后管理工作。

“在实践中,我们的投后团队会帮助科学家团队进行招聘、法务、财务、品牌、融资、产业资源对接等工作,包括专门设立硬科技创业营,培养科学家转型为创业公司的CEO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协助更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去做科技成果转化,陪伴着100多个科学家创业团队成长。”米磊。

而这批走出来的科学家们,当他们帮助中国企业完成技术上的积累,走向全球之后,中国企业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04. 打造硬科技热带雨林,孵化产业新物种

当然,资本市场风向的转变,靠的不仅是某些人或市场的“自由选择”,还有“有为政府”的精准调控。

2012年7月初,中央指出要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1年9月2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作为“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的主阵地,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产业闭环如果无法靠国内企业解决,就会一直受制于人,只要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久而久之,我们便会丧失产业生态位。由于技术落后带来的产业短板一多,产业链上就没有定价权,自然也无法获得高额利润,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卡脖子”。

因此,唯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打破锁链。而米磊和中科创星也一直在寻找并投资具有“硬科技冠军”潜力的企业。

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女士回国之时,米磊就对此事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孟晚舟回国”不仅说明了华为扛住了美国“疾风骤雨”般的打压,更代表了中国科技强势崛起。更重要的是,这也暗示了中美科技博弈悄然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阶段——相持期。我们在部分领域开始渐渐地与美国并跑了。

为什么米磊有这样的底气?

除了他个人对于硬科技的能量的无限坚定,更重要的,是在米磊的投资实践和中科创星的被投企业之中看到了“中国一定赢”的趋势,这些优秀的被投企业加强了米磊的信心。

比如,在光电芯片赛道,上海橙科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出了具有领先国际水平的国产芯片——全球首款集成了PAM4 DSP和高摆幅线性激光驱动的全集成单芯片产品。它既是第三家拥有此项技术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中国公司。

陕西源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12波25GMWDM激光器芯片量产,标志着MWDM产业链打通最后一环,进入规模部署时代。其联合多家国产电芯片厂商发布针对于5G前传,200GFR及400G硅光引擎等多种光电组合芯片解决方案,更进一步展现出国产化光电芯片的实力。


比如,在新能源赛道,中科海钠拥有20余项钠离子电池核心发明专利(其中包括多项PCT国际专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产品路线覆盖了从关键核心材料到电芯制造,以及系统应用先试先行的完整布局,是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全球领军企业。


再比如,在信息技术领域,曦智科技是全球首家光子AI芯片企业,其光子芯片处理的准确率已经接近可商用化,光子芯片完成大规模矩阵乘法所用的时间是最先进的电子芯片的 1/100 以内。

还有,本源量子是我国第一家从事量子计算机研发的企业,从量子芯片、量子测控、量子软件、量子云、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量子计算软件系统均为自主研发,目前已成为独角兽。

▲中科创星半导体领域投资孵化企业

以上,只是中科创星的投资“一角”。如今在中科创星的被投企业名单中,不少业已入围“专精特新”名单,其中航天民芯、驭势科技、中科闻歌、天科合达、长光卫星、立德红外获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05. 投后赋能:软硬兼施,横纵融合

当前,资本市场越来越重视投后业务,“与企业共同创造价值”正前所未有地被投资人们搬到台前。不少投资人都意识到:资本或者钱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对创业者来说,大机构的钱,拿谁的差异并不大。因此,不同投资机构的“投后赋能”的差异化价值就逐渐凸显出来了。对此,市场涌现出了各种投后赋能范式。

据36氪创投研究院在2021年10月发布的“针对中国基金投后赋能力”的调研结果显示:近70家头部与中腰部机构(雇员人数超过100人的机构共有11家),仅有23.81%的机构投后赋能仍由投资团队整体负责;超70%的机构已经成立专职的投后团队,其中包括60.67%的投资投后联动赋能模式与10%的投后独立运营模式。

▲数据来源:36氪创投研究院

而在硬科技领域,自成立第二年(2014年)始,中科创星就启动了投后服务,秉承着“以成就硬科技冠军企业为目标,投资+服务要实现1+1>2的协同作战,共同赋能企业成长”为目标进行投后赋能。8年以来,在不断建设和投入的同时,中科创星也进行了三次“变革”:

※第一阶段,2014年。从创业培训服务开始,从科技成果转化角度为技术创业者提供培训服务,助力创业者从“科学家”转型为“企业家”,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如何从技术到运营、从科研到商业进行转化,提升创业认知;

※第二阶段,2015年。体系化发展投后服务能力,在创业培训之外,陆续设立了投行、人力资源、政策咨询、品牌宣传、管理咨询等多项增值服务,由不同的服务团队分别支撑,给企业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第三阶段,2020年。设立科服板块,强调系统化、产品化、专业化路线,整建制60人的全职投后团队,投资/投后比1:2以上,将被投企业视为客户,转型To B服务的全面升级。从帮忙不添乱,升级为帮助科技创业者成功的服务定位。

对此,中科创星建立了五大板块:

●投行服务板块:主要为客户提供从IP到IPO的综合融资服务方案;

●品牌服务板块: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硬科技品牌建设方法论和近百家科技企业品牌建设经验,为硬科技企业提供品牌建设系统化服务;

●政策服务板块:为企业提供科技政策服务、政府落地服务;

●培训服务板块:为科技企业提供全周期培训服务,以“成长+链接”赋能硬科技冠军企业;

●赋能板块:包含产业资源部,协助企业链接产业资源,提升市场能力,咨询服务板块,依托创新设计思维与硬科技企业创业方法论,以商业化成功路径为主脉络的企业全生命周期微咨询服务。

除了“软”的,还有“硬”的。中科创星还为硬科技创业项目在设备、基础服务等各方面给予支持。

比如,中科创星与体系各业务板块共建光子产业发展集群,打造5000平方米洁净厂房,采购2800余台仪器设备,同时配套10亿元光电集成芯片基金,为创业团队提供平台和资金,有效缓解项目轻重资产分离的问题,让企业前期可以把自己拿到的少量资金投入到人才引进、流线费用上。

通过平台的筑巢引凤和基金的固巢留凤,孵化了几十家光电芯片企业。

“中科创星致力于能够孵化出近千家的硬科技企业,能够形成聚集效应,形成硬科技创新雨林生态圈,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聚集在一起。”米磊。

此外,为提升投后的专业能力,中科创星还做了“一横一纵的融合”:

●横向:面对科技创业者群体,基于服务几百家科技创业者的实操经验,逐步形成了“硬科技创业方法论”,通过对创业公司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痛点Know-how,能够提前指导科学家在经营发展上预防避坑,给予针对性支的持;

●纵向:深扎硬科技的垂直行业,以产业发展视角,在创业者遇到找人、找钱、找客户三项关键挑战时,具备行业方向上的专业能力和产业链资源,去帮助企业解决瓶颈和突破问题,让硬科技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成长为产业链上的玩家;同时为产业界领先的龙头公司,提供技术寻源、供应链升级、产品创新等技术侧供给,为技术和产业融合创造真正的价值服务。

而完整来看,中科创星致力于打造以“研究机构+天使投资+孵化服务+创业培训”为一体的硬科技创业生态,为科技创业者提供专业、深度、全面的投资、孵化及融资解决方案。随着精细化、专业化的发展,投后赋能将会越来越与投前靠近,毕竟生态网络是需要是一环扣一环的,缺一不可。

06. 上一层系统思考:创新、发展与全局利益

杰夫·贝佐斯(Jeff·Bezos)曾说:总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很少有人问我,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你要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事实上,中美贸易战对美国的影响本身不是重点,中国科技的崛起带来的制造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对于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来说,才是实实在在的挑战。

过去40年,中国就像一个少年人,既在“模仿高手”,也在“苦练心法”。而中国的科技水平越是发展,也就意味着这个少年人底子越来越好,跑得也越来越快,而且势头更猛、后劲更足(人才储备、市场容量)。

而对于长大以后的中国来说,就是要努力一把追上前人——到2035年建成创新型国家,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型强国。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动用了诸多措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因此,在“换锚”、“升级”等背景之下,上至“国家队”,下到VC/PE都向硬科技蜂拥而来,硬科技的“热闹”对国家、产业、乃至投资人和从业者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大道不孤。

自古华山一条道,而站在2021年这个关键的转折节点,我们要明白时代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应有的使命。今天乃至未来的企业,唯有将自身的“创新与发展”纳入社会的“全局利益”去考量,才会让自己和国家变得更好。

如果还有人在迷惘未来会怎样,那么米磊的判断也许是其中的答案之一:凡是有利于让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都是国家鼓励的。所有的资源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主要旋律和目标,想清楚这个逻辑,未来三十年就绝对不会再出现你正在做一件事情,突然一个政策文件出来以后,你所在行业没了,只要做的是利于这件事情的,所有的政策出台就会是对你有利的。

“硬科技的繁荣,才能让中国在世界上更有竞争力。我们投资硬科技,就是相信中国一定赢。”米磊。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