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孤勇者”——走过漫长依旧灿烂

2022-09-13

有人说,半导体行业的竞争有很多方面,制程、设备、资金……但是半导体拼到最后拼的是人才。近年来,半导体行业迅猛发展,人才需求高涨,清华大学魏少军教授说道“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新生代的力量固然重要,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的半导体“老人”坚守在岗位,他们的半导体职业生涯漫长却步履维艰,风雨兼程但是每一步都给半导体事业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张汝京:冰雪交加,依旧热血沸腾

自中美贸易战开始,从中兴到华为,我们始终有一个疑问 :我们自己的芯片,到底行不行?我们都在提问,但是张汝京的一生都在试图给我们答案。74岁的高龄,如今依然在一线战斗……

2000年中芯国际

2000年4月,张汝京来到上海创办中芯国际,目标是成为一流水平的晶圆代工厂,张汝京已经带领中芯国际在上海盖了3座8英寸晶圆厂,又买下摩托罗拉在天津的一座8英寸厂,另外,在北京的一座12英寸晶圆厂也已经投产。

2003年,中芯国际的营收为3.65亿美元,虽然与行业龙头的差距甚远,但高达6.3倍的年营收成长率,使其成为全球成长力道最惊人的晶圆制造公司。2004年上半年,中芯国际的营收已达4亿美元,超越其2003年全年的业绩。

2004年3月在香港和美国两地挂牌上市时,根据研究机构IDC的研究报告,在2004年第三季度,中芯国际产值已经超越新加坡特许半导体,晋身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但是在和台积电的官司中,中芯国际败诉,并且要求张汝京3年内不得再从事芯片相关工作。于是2009年张汝京在说完一句“我对事情负责”,叮嘱了同事“不要被打趴下”之后,这位 61 岁的老人,离开了为之奋斗了 9 年的中芯国际。

2014年新昇半导体

2009年离开中芯国际后,正式进入LED研发制造及LED相关应用产品领域,短短3年不到的时间内,已经在国内投资了4家LED企业,涵盖LED上游衬底材料、芯片和下游照明应用领域,投资金额超过35亿元,致力于环保与健康领域 。

2014年,张汝京创办了新昇半导体。这是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同样工艺条件下,300mm硅片可使用面积是200mm硅片可使用面积两倍以上,成本也就随之降低。应用在智能手机、云计算等高端领域的芯片主要都是来自300mm的硅片。2017-2018年,新昇顺利通过客户40nm-28nm大硅片的认证。

此后,张汝京又将新昇公司交给了硅产业集团继续经营管理,自己则投入下一段创业。

2018年芯恩半导体

2018年5月18日,张汝京再次创办了芯恩。

2018年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张汝京作为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董事长宣布开工。

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性芯片短缺,主要缺的是8英寸和12英寸成熟制程的产品,特别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需求主要集中在8英寸(200mm,0.11微米及以上)和40nm/28nm及以上的12英寸(300mm)上。

芯恩在2021年开年后有新进展,8英寸芯片厂的动力厂房、研发、设计、办公楼六栋单体完成主体施工,于二季度投产,12英寸成熟工艺也于第三季度时生产。

2022年不只积塔半导体

今年5月,张汝京在芯恩半导体的使命已经告一段落。

2017年积塔半导体在上海正式成立,是中国前十大IC设计公司华大半导体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其专注于特色工艺的芯片制造,是国内最早从事汽车电子芯片、IGBT芯片制造企业,在模拟电路、功率器件芯片代工领域具有领先地位。伴随着张汝京的到来,这对于积塔半导体的下一步发展无疑将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8月19日,张汝京主导的光罩材料产业链项目签约仪式在浙江嘉兴科技城(南湖高新区)智立方举行。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首期投资11亿元,将落户于南湖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园,主要从事光罩材料产业链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产品包括高平整度石英基板、镀膜基板(含二元及相位移的)、保护膜等原材料。项目计划于今年9月启动,2023年4月第一条生产线试生产,2024年1月正式投产,2026年1月达产,嘉兴立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将是张汝京离开青岛芯恩之后的又一个创业项目。

英雄不落幕,张汝京依旧热血沸腾:“大家一定要有耐心、信心、决心,用更有毅力和坚韧不拔的心态把项目做成功,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做出贡献!”

王东升:传奇液晶之路

1992年,北京电子管厂已经连续亏损7年,濒临破产。同年9月,时年35岁的王东升推却了其他公司给予的高薪厚职,临危受命,毅然接下了年亏损数千万元、频临倒闭的北京电子管厂,担任该厂厂长。1993年4月,王东升带领员工自筹650万元种子基金进行股份制改造,创办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之后的5年里,京东方从濒临倒闭到涅槃重生。2008年3月,总投资34亿的成都4.5代线正式开工。2009年4月,京东方合肥6世代线开建,总投资175亿。这条线意义重大,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彩电第一次可以用上中国的面板。

在王东升的带领下,京东方成为中国唯一能够自主研发、生产和制造全系列半导体显示产品的企业,在新一代显示技术领域已与国际产业巨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的面板,让中国的电视价格降下来。

王东升的产品报国梦终于实现了一小部分。

2019年6月,王东升卸任京东方董事长一职。但是卸任后的王东升没有颐享天年,花甲之年的王东升进入奕斯伟投身芯片领域。王东升说:“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界的老兵,我一直梦想能为解决中国大陆‘缺芯少屏’做点事,加上朋友说你已经把屏的问题解决了,应该在芯的方面做点贡献,2019年7月,我将京东方交给年轻一代后,开始了芯的事业。”

2020年6月8日,奕斯伟宣布完成B轮融资,总金额超过20亿元。成立十个月后能获得B轮融资的企业并不多。王东升带领的奕斯伟,在半导体行业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半年后,奕斯伟又完成25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

这家承载着王东升青云之志的面板上游零组件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京东方芯片的主要供应商。

今年6月14日,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扩产项目于西安市高新区开工,奕斯伟硅产业基地目前拥有一座50万片/月产能的12英寸硅片工厂,已于2020年7月投产,为多家海内外晶圆厂提供抛光片和外延片。据了解,此次扩产项目投资金额超过110亿,扩产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半导体硅产业技术实力,强化集成电路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吉姆·凯勒:半导体游侠

芯片设计领域的传奇大神,被称为“半导体游侠”的JimKeller(吉姆·凯勒),凭借着过人的技术在众多高学历人才的半导体行业来去如风。

吉姆·凯勒1958年出生于美国,1980年凯勒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工程学士学位,之后他开启了作为芯片设计工程师的职业人生。在近40年的半导体职业生涯中,吉姆·凯勒曾任职于DEC、AMD、Sibyte、博通、PA-Semi、苹果、特斯拉、英特尔等公司。对于大众来说,他就像一个传奇,以电气工程学士学位的身份在遍地博士的半导体行业走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位置,而且所到之处几乎都会掀起一场变革。

以下是他的职位调动。

吉姆·凯勒曾在AMD担任处理器K8的架构师,K8架构第一次让AMD具备了可以和英特尔掰掰手腕的能力,同时还参与设计了X86-64的架构设计,X86-64架构使AMD第一次在技术路线上领先了英特尔。这两项成就都让吉姆·凯勒名声大振。之后更是一路开挂。

吉姆·凯勒在中文网站上有一个昵称,“硅仙人”。“硅”就是芯片,这个显然是对Jim Keller一生化腐朽为神奇,点硅成金之术的肯定。吉姆·凯勒在接受HPCwire采访时被称作“值得关注的人”,他也描述了他有趣的职业生涯:“第一,我一直致力于解决有趣的问题。第二点是我真正地了解了我正在做的事情,以及设计结果的好坏(无论好坏)。细节和问题启发了我,我们从错误中学到的,往往比成功要多。”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好像总结了如此非凡的人生。

发展半导体的路并不平坦,但是前辈为后人努力照亮的样子也足以让人为之动容。希望这些人才们,可以走的很久,拼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