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软硬结合”,究竟如何去结合?伴随着整个生态圈的成熟,还有哪一些环节需要去突破,而瓶颈在哪里?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姜皓天与高通公司副总裁沈劲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姜皓天(中)与高通公司副总裁沈劲(左一)在2014DemoChina春季总决赛上
Q:软硬结合,应该怎么做?
姜皓天:我觉得软硬结合领域的主体力量实际上是分两条线在走。第一条线是创客。但遗憾的是,他们大多是出于兴趣做软硬结合产品,甚至有时候有一些玩票的性质。
第二条线是公司,国外的以Google为代表,国内的包括360、小米等,也有一些创意公司,做一些智能家居等方面的产品。
第二条线的一大特点是,它们不会使用很多的开源的软件,为了产品优化甚至会做自己的芯片。和第一条链不一样的是,它面向市场,产品是要商品化的。
我认为,软硬件结合整个行业要真的发展,主要靠第二条线推动,关键是怎么在一些关键应用领域的关键应用场景里,把消费者推动起来。第一条线看起来很热闹,但是离最终用户还是有距离,圈内人玩得很开心,但是老百姓不知道。我认为针对第一条产业链,要为创客提供一些帮助,在软件方面、机器和云之间、机器和机器之间、机器和手机之间,帮助创客推进产品开发或原型制作的进程,让消费者发现、交流,最终让消费者得到真正的产品。
沈劲:我觉得软硬件结合的关键词还是“智能”两个字。其中关键问题是智能的来源是什么?主要是连接功能。有两种方式来实现连接,一个是智能手机,第二个是连接。
第一波软硬件结合的创新基本上可以看成是智能手机的延伸或者是拓展。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多创新的空间,因为智能手机,我觉得已经成为了人类最大的信息平台,而且增长的势头丝毫没有减弱。
现在,随着4G、5G的发展,将会使连接速度和连接功能有几倍的提升。中国更换的手机量每年有四千多亿,围绕手机的智能软硬件,将会有非常大的创新空间。
第二个就是本身带有的连接功能。我基本上不太看好和人没有关系的物联网。但是如果标准能统一,传感器的硬件成本降低到几毛钱到一两块钱的时候,可能会遍地开花,但这个还要时间来证明。
Q:小米的成功,大家都在效仿,但是很少有能成功的,问题在哪里?
沈劲:创业公司,有些想成为小米第二,但更多的是由传统手机厂商分化出来的创新品牌。实际上这一波非常的凶猛,应该说小米受到了很多这方面的围剿。他们大多为了应对互联网化的手机制造商而诞生出来的新品牌,都是走电商这条路,最后逐渐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团队。
看小米目前的产品线,我觉得它的理念还是贯穿一致的。但是从产品种类来讲,它确实还是要更专注,因为和其他公司相比,它的销售额要小得多。所以它专注在小米上。但是我们对小米稍微有一点了解,它的成功也不是经过精心策划出来的,也有一些非常随机的因素促成。
Q:对于没有很强大互联网资源、也不像华为等传统手机厂商在硬件领域有很多积累的创业项目,有哪些建议?
姜皓天:做软硬件结合这样的项目比较难,因为软硬都得有。这个对于新的创业者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我有几个建议:第一,找准客户的需求点,不能人云亦云;第二,要加强整个链条上的资源和合作的利用。
沈劲:我觉得具体的问题还是要看创业者。其实在全球范围当中,中国的生态系统是最发达的,现在中国硬件的产业链相当成熟。创新点还是自己。
(此文摘自姜皓天、沈劲于2014创新中国春季总决赛的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