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拼房……“分享经济”站上风口了吗

  

一年前采访大洋彼岸的投资人,“分享经济”被他们视为当红炸子鸡;一年后的今天,越来越能感觉到“分享经济”已经脱离了概念层面,慢慢融入了生活。

  上周在杭州出差,聚餐完毕朋友开车载笔者回酒店。送到酒店后她“变身”司机,拿出Uber,开始顺路接单。在她看来,赚钱是小事,可以消遣回程的寂寞,顺便扩展人脉。

  这不是个案。身边愿意参与分享经济的人越来越多。原因之一,分享经济的门槛不高,拥有者可以将闲置的物品,包括汽车、房屋等分享给使用者,从而实现物品利用和收益的最大化。原因之二,其获得的回报倒不小,可以降低生活成本,让生活更便捷,甚至可以营造更强大的社区,在社区中扩展人脉等等。

  基于这两个原因达成的“高性价比”,分享经济的市场也被视为一片蓝海。上周普华永道最新出炉了一组调查显示,“分享经济”应用,例如U ber、Airbnb和Lyft的用户将快速增长。报告还显示,全球分享经济公司的营收目前约为150亿美元,而到2025年将增长至3350亿美元。

  分享经济何以打造一片蓝海?不妨借用《蓝海战略》中金(Kim)和莫博涅(Mauborgne)提出的“四项行动架构”这一分析工具来看“分享经济”:

  首先,哪些被行业认为是理所当然存在的因素应该被去除?

  对于分享经济,毫无疑问“中介化”可以去除。我们过于习惯有“中介化”的生活,但分享经济的出现,则是对原有工业化标准的重新解构,而在重构的过程中,去掉中介化,便有可能迎来更长尾的供给。

  去中介化最直接的好处便是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行业成本。当下国内大量空余车辆或闲置房间被束之高阁时,分享经济或可有效带动社会闲置资本的流通。

  其次,哪种因素应该被降低到行业标准之下,或提升到行业标准之上?

  分享经济重新定义了“定价方式”。雕爷上周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营销文”,盛赞U ber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最大的理由便是U ber解决了定价问题。定价问题着实是商业最难改变的问题之一。

  笔者与一位业界朋友聊天时,其表示滴滴专车本质更偏向于计划经济的产物,因为定价是自上而下的“设置”,从商业本质上讲与出租车公司其实完全一样。但U ber是由市场供需来定的,根据闲时忙时来计费,后台依靠系统算法计费。分享经济这套“弹性定价”逻辑,一切为了效率服务。

  计划经济下的玩法就慢慢藏起来吧,只有懂市场供需的玩法才是大势所趋,而那些政策门槛和条条框框的限制终究会被改变。

  第三,哪种行业中没有的因素应该被创造出来?

  无疑是“社区价值”。目前,分享经济最大的障碍仍然是缺乏一套陌生人之间沟通的机制,只有以社会上的诚信体系和氛围做保障,才能确保陌生人之间的交易是安全的、闭环的,身份是锁扣的。不过随着政策的出台和诚信体系的完善,这也是大势所趋。一旦这种机制形成,陌生人之间不再是盲选,确实可以形成一个闭环。预计两到三年后,基于诚信体系创造的社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笔者借用罗杰斯创新理论———“创新扩散传播的S形曲线”,指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开头人数少,扩散过程很慢,当人数增加到居民的10%-25%时会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分享经济已然慢慢站到了这个位置。

来源:南都经济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