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中国投资,A轮融资近1亿,主打桌面型的Hi电计划5月底铺完6万台

2017-05-23
供应链、执行力……充电宝生意比看起来复杂得多

▲Hi电创始人刘文源是一位连续创业者

一个月来,创业邦以「共享新经济」为主题,走访了 10+ 家初创公司,以及 IDG资本、光速中国、元璟资本等相关投资机构,带来一手好料和最新的思维方式。

这是我们的第 08 篇报道。

自从5月8日宣布获得光速中国近亿元 A 轮融资后,Hi 电创始人刘文源变得更忙了。

随着巨额资本接二连三地入局,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已经逐渐从一个个概念,走向线下铺量的当面厮杀。

Hi 电和小电作为桌面型充电的代表,是这场战争中冲在最前面的公司。截止5 月底,Hi 电已经向线下铺设了 6 万台以上设备。

刘文源对邦哥表示,充电宝这一仗不会像大家想象中那样简单,尤其是当战火烧到线下之后,创业团队更是会面临诸多问题:

比如,拥有一条合格的供应链,当然以不爆炸为前提;

又比如,超强执行力的团队,因为商户的桌面容不下第二家;

再比如,强大的融资能力,硬件设备上亿元也不够烧。

Hi电在这一轮充电宝热潮中的表现,与刘文源的创业经历和他身上的特质分不开。

铺货速度是现阶段最重要的硬指标

因为白天不是开会就是要出差,刘文源只得挑晚上空闲的时候接受采访。邦哥在上海同济大学——刘文源的母校见到了他。

对于刘文源来说,母校不单单代表着四年学生生涯的回忆,这里还是他上一次创业的战场。那次他做的是校园打印机项目,拿到了五轮融资。

据他透露,当时他在每个宿舍楼安放一台打印机,相当于开了一家线上打印店。每当学生们想要打印材料,就不用跑去校园里的打印店了。

一个月内,刘文源的项目覆盖了 1800 个学校,213 个省市,建立起 300 人的团队。这次风风火火的创业经历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超高的执行力,这是光速资本创始合伙人韩彦对他最大的肯定。

韩彦说,他和刘文源2016年就认识了,这是一个敢打敢拼的年轻人,带兵打过仗。在这个拼铺量速度的当口,刘文源在打印项目时期积累的扩张经验,完全可以复用在充电宝上。

关于这点,刘文源对自己的评价更加「接地气」,他形容自己是熟悉屌丝创业的创始人。充电宝就是这么一件很苦的事情。

共享单车没有独占性的,道路属于国家,后继者的门槛在于 App。支付宝甚至消灭了这个最后的门槛,现在无非谁的钱多,谁就可以保持投放。但共享充电宝不一样,商家的桌面位置是有限的,通常摆不下两个品牌。

至于什么时候可以结束这场仗,刘文源心里还没谱,但他认为新玩家已经没有机会了。

这就涉及到他背后的商业思路。

充电宝生意比看起来复杂得多

刘文源对邦哥说,充电宝并不像外界看起来那么容易,背后涉及到复杂的供应链管理技巧。

刘文源在大二第一次创业时做的项目是智能家居。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可积累下来的供应链资源刚好在充电宝上发挥了作用。

虽然充电宝的制造商很多,但是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内置 wifi 的断流问题等核心的 Know-How 却没有多少人明白。这也导致目前市场上大量项目都是融资速度超过产品研发。

“这个事情很多人都觉得门槛低,结果把个人名声还有人脉都搭进去了,拿个几百万,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刘文源说。

Hi 电团队在2016年底开始研究充电宝,最初的原因就在于需求端和数学模型都是成立的。

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水电网是真正的刚需,而现在的手机续航基本都到不了一天,这时候大部分人其实每天都会遇到需要在户外充电的情况。

为什么共享充电宝最终可以打败充电宝?

刘文源假设了一个场景:当今后到处都有充电宝的时候,如果用户再掏出自己的充电宝是不是有点傻,这其实是一种慢慢被培养而成的习惯。

韩彦则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对充电这件事非常随意,很少会出门随身带充电宝,这和严谨的商务人群有天壤之别。正因此频次够高,所以这个线下场景是成立的。

在这基础上建立起了相当透明的数学模型:目前单个桌面型充电宝的成本价是 100 元多,Hi 电的充电宝每小时收费 1 元,无需押金。目前,每个充电宝日均可达到 3-5 次的使用频率。

也就是说,理想情况下, 60 天左右就能回本。

目前,Hi电在市面上应用的大量机器已经开始验证刘文源所设想的数学模型,对韩彦而言,这恰恰是他最看重的。

「其实我们不在乎什么共享的概念,投资Hi电就是因为看好它背后的场景、数学模型以及延展性。」韩彦对邦哥说。

随着线上流量已经被瓜分殆尽,未来这些零散却高频的线下流量都会产生价值。充电宝正属于这种定义的氛围内。

不管是不是火热、或者风口,这个领域都会出现优秀的大公司。

来源:创业邦|http://www.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