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4日,“2018中国企业战略投资峰会”在北京诺金酒店举行,海尔资本董事总经理张淼与Recruit中国投资高级副总裁杜淳,58产业基金合伙人李纳,复星星未来资本联席总裁管涛等嘉宾针对“洗牌过后的下一个千亿市值投资方向”主题进行圆桌讨论。犀利观点如下:
1. 新服务领域会越来越朝几个方向发展:第一,数据化;第二,品牌化;第三,连锁化。
2. 有一部分东西可以通过互联网改变传统模式,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服务和消费的东西要下沉在当地,一定要本地化原则,虽然互联网很热,但最终不可能所有的环节都在网上完成。
3. 有些是生意,有些是创业,如果你想做成一个很大的公司,规模和路径不一定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得边跑边看。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它必须要有ABC这些,不一定能够做成。一定是规模慢慢大了,突破一个个瓶颈,最后变成一个大公司,最后这个事就成了。
以下为对话全文:
张淼:我是海尔资本的张淼,海尔资本海尔金融控股下的股权投资平台,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0亿,从早期的VC到PE到并购,都是我们覆盖的范围。在我们的投资领域里,生活服务和大的消费板块是重点关注的,因为海尔集团生活服务板块“日日顺”这个品牌是在香港独立上市的,所以我们一直希望能在生活服务领域,通过财务投资形成产业协同。一方面,我们以基金的形式追求财务的最大回报,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社会化基金运作的方式,为我们上市的生活服务板块储备更多并购标的。
杜淳:我是Recruit中国投资的杜淳,这是一家日本的上市公司,之前在国内没有太多宣传,大家对我们比较陌生。大家都知道日本比较活跃的基金软银,我们仅次于软银,在全球已经投了近200家公司,7个独角兽,其中3家已经上市,2家在国内,一个是前程无忧,一个是58。
我们在2017年的收入是1333亿人民币,阿里2017年的收入大概1580亿左右,所以我们与阿里应该是同样的体量。我们在国内有两支美元基金,还有一家合作的人民币基金,这三个基金都是为了投国内的项目成立的。我们过去确实比较低调,今后会加速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李纳:我是来自58产业基金的李纳,这个是今年刚刚成立的基金,主要投资三个方向,第一是生活服务相关的项目,第二是教育培训,主要看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第三是农村城镇经济下沉流量的机会,这三个是我们比较看重的赛道。基金从今年年初成立,陆续投了10个项目左右,主要聚焦在A轮阶段,也希望明年继续发现一些跟生活服务相关的好项目,需要用我们的资本去加速这个美好的生活。
管涛:我是来自于复星集团星未来的管涛,我们团队主要是在健康板块做大健康的投资。复星做了很多大的并购案子,在医疗健康领域与海外公司在中国做了一些大的业务,但是我们也希望从创新的源头开始做些中早期的尝试,所以我们团队目前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大健康领域+科技类,我们希望科技类在健康领域落地应用,投资方向是2000万人民币到1亿人民币的范围比较多,因为是自有资金,所以没有地域方面的问题。
我们投了很多医疗服务的案子,我个人以前投过儿童口腔诊所,后来投了麦淘亲子,后来发现医疗服务也变成了消费领域的热点,医疗消费在现有市场下是一个很好的动力点。另外,我们团队在集团健康板块下,健康板块还有一个投了宝宝树,前两天已经上市了,我们消费事业部投的三元牛奶在北京,这些都是健康消费的主题。
01. 城镇化是特殊商业模式存在的根本
张淼:在健康这个领域里,大集团都有这方面的产业布局思路和想法,健康、医疗或母婴,第一,是个大的消费主体,第二,应该与在座各位有更多可能合作的机会。我们的主题是“生活服务”,那我们就沿着“生活服务”延展开,生活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比较丰富。基于中国的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年龄、消费习惯等等,你们觉得还有哪些潜在的大赛道和投资机会?
杜淳:说到城镇化这个大问题,城镇化、人口密集集中,才有了消费、交通、升学、住宅等社会问题。北京和上海这种城市直接带动了共享经济或者消费大数据,或者To C的快速发展的服务。
城镇化是特殊商业模式存在的一个根本,比如共享单车,只有在大城市才有机会,比如新零售的问题,回顾一下过去,电商拉动了中国整体的物流,很早时候我们只有EMS。新零售这个东西涉及到很多供应链的改善。所以从投资角度来讲,我们要看一下社会趋势和整体经济大局,看看哪些问题是国家能解决的,国家解决不了的话民间能不能解决,民间能够解决的话就是回报的很大一个潜力。
02. 服务新趋势:数据化,品牌化,连锁化
张淼:从Recruit在中国的布局来看,哪些是比较关注的大赛道和投资领域?因为你们深耕日本,日本很多生活服务或者零售业态可以直接借鉴到中国来,所以您觉得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机会在哪?有没有具体的例子可以给我们分享?
杜淳:创投这个行业,中国远远突出于日本,从融资额来讲,2017年日本整体融资额加起来还不到滴滴的一半。国内有很多非常牛的项目,所以这一块反而要学习国内的内容。接下来更加细分或者个性化的需求会有更多机会,未来既要满足品质,又要满足服务,不像现在满足某一方就是个卖点。所以未来不管是年龄还是其他维度,要看的更细分,比如电商有些垂直领域还有机会。
李纳:在新服务领域会越来越朝几个方向发展:第一,数据化;第二,品牌化;第三,连锁化。
我们在这里面不仅关注新服务,也关注新零售,我们更看重的是与场景相关。比如我们看的一些项目是跟社区场景相关的,与社区场景相关延伸出来的生活服务项目是我们比较关注的。
举一个今年听得比较多的社区团购的例子,它有各种各样的玩法,有提供极致性价比的,卖得很便宜,线下拼团、线下提货;也有以性价比为主,但提供更优质的产品,这是因为物流改变了,以前物流比较改变,现在通过社区自提,所以环节成本降低了,相当于给社区里的人提供了更便民的服务。
小程序工具的流行使得线上拼团更方便了,企业开发线上服务的成本更低。所以圈住社区用户,用小程序做拼团,对于小区居民来讲,一是更便捷,二是更便宜,这种服务业态是我们比较看重的。
之前我们认为上门服务是无法想象的,但现在上门的几个场景,比如大家请的保姆、月嫂,数据化使得服务更标准化、更便捷。比如上门修手机就非常便捷,而且服务模块化,把服务标准化之后,他到你家去服务的成果是可以被标准化和被评价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大家更便捷的用到我们生活服务。
这是我们关注的方向,关注社区生活服务和用什么手段提升效率。
03. 供应链能力是基础化的能力
张淼:现在社区拼团有点”百团大战“的趋势,在这个前提下,你觉得这类项目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这样的平台未来想做大的话,它最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李纳:现在各家打法不一样,进入门槛不是那么高,但要有供应链的能力。有一种方法是迅速扑进小区,找到一群宝妈,用规模化来降低壁垒。还有一种方法是线下做重点,比如有一个无人自提货柜的方式,线下直接拼团。还有一种方式是把小区或者外面的超市变成我的自提点,但是我在线下是有点的。
这个方式有两种打法,一个打法是迅速占领各种小区,但不追求单个社区的GMV,每个小区的渗透率不是特别高,但是因为我速度快,所以有足够规模化的壁垒。还有一种打法是深耕在某个区域,比如我是在西南片区做社区团购、我是在广东做社区团购,但要求每个小区做到一定规模,这跟供应链有关,如果小区渗透率越高,对于供应链会比较容易。
所以有几个点,第一是供应链的能力,第二是单个小区的能力,第三是选品,第四个是管理。比如管理无数宝妈或是其他,人员架构、培训、与客户的接触点很多,公司管理人员的架构能力比其他行业更多。所以这四方面都挺重要的,这个赛道是巨头正在看的赛道。现在很多巨头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切入这个赛道。所以速度是一方面,怎样快速地形成规模化也挺重要的。
张淼:总结一下您刚才提到的,第一,供应链能力,第二,速度为快不破。这两点都非常重要,无论是传统零售也好,新零售也罢,供应链的能力都是基础化的能力,缺乏供应链,规模是很难做大的,没有办法走得非常远。无论是收益也好,规模也罢,都是从供应链的服务能力来的。现在新零售提供线上的工具,让数据在线化程度越来越高,用户交互的感受越来越好,这可能是新旧零售的差异吧。
04. 服务和消费一定要坚持本地化原则
管涛:我的角度是从医疗健康。城镇化对医疗健康非常有帮助,二三线城市服务本身没有被满足,医生自己得到培训的机会也很少。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大趋势是好的,国家整体政策在支持,医疗行业要求未来几年把中国大量县级医院的层级往上拉,要求大病不出县,不要再跑到北京、上海看病了,能够在当地解决。
过去移动医疗这一波很火,大家都在讨论新科技、新技术方案是不是能改变行业,确实在改变。我们也投了一家药师帮公司,全国有40万家零散的药店,它已经连接了20万家,通过这种方式作为医疗行业药品分销的方式,尤其链接到底下很分散的零售模式。
我们现在很多医疗连锁药店已经上市了,像老百姓等等。但中国零售行业的业态90%是分散的,集中度非常低的,医疗行业消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只要你在这个领域的集中度达到5%和10%,就能够成为一个很牛的公司了。如果往上继续拉,带来的空间龙头效应非常明显。
有一部分东西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改变传统方式,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服务和消费的东西要下沉在当地,这是医疗服务非常特别的一点,一定要本地化原则。虽然互联网医院很热,但最终不可能所有的环节都在网上完成。
我们布局的时候发现,一部分是能改变的科技型公司,我们能布局、能投资,但另外一方面一定要向二三线城市下沉。还有一个观察特别有意思,就是二三线城市的玩家与一线城市完全不同,你以为在一线城市的品牌好,但下面肯可能根本不知道。
我十年第一次去新疆阿克苏,发现我对这里的品牌没有一个认识。如果你想往下沉,面临的市场、玩家完全不同,一定要做好准备,不要想当然觉得自己的打法到哪里都可以。
05. 不是没有消费力,而是产品有没那么好
张淼:医疗服务是有比较强的非标化特色,它的本地化属性越来越强,人们的依赖可能就越来越大。这样的服务业态会出现行业龙头把它们都整合掉吗?如果可以整合,除了资本外,靠什么整合呢?
管涛:永远是越轻的东西越容易整合。比如我们是大健康的投资人,中国没有体检中心这个品类的牌照,所有的体检中心都是医疗服务机构,是可以开展综合医疗服务的。但是体检业态更容易标准化,更容易机器导向,所以第一波起来的应该是这种业态,像美年、爱康就上市了。实际上它还有个弯,就是入门级、中端、高端有不同的玩法,再往后,比如眼科、口腔科的利润高一些,这些不受医保约束的科室,它的消费人群习惯相对比较好。我想说的是它是一个过程,如果未来的产业完全是分散的,资本其实没有什么机会。但是有时确实需要耐心和积累。
除了标准化产品、服务业态外,医疗行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才,这个行业里的人才是非常难找的,都说医生非常难招,我很负责地告诉大家,医生不难招,最难招的是管理人员,因为很少有人懂供应链经验。为什么?中国是一个强公利体系的生态,院长不用担心“地”,因为地是免费拿的,不用担心招聘,因为是有职称的。
医疗行业的估值为什么贵?因为稀缺性挺大的。长期而言不一定对,但短期而言,大家本质上是在赌谁能够跑出来、谁集中力更高、谁能够整合。如果不能整合、不能把集中度变高、不能合并,那这个事情不是好市场,赚不了什么钱。
张淼:医疗和其他行业会有差异性的特点,比如它供给端稀缺,医生稀缺,医院管理人员稀缺,以及牌照制造成供给端本身就是稀缺的。从市场范围来看,和食品、零售等其它行业有些区别。
管涛:这点说的是有道理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大家都说消费升级,我们去海外购物等等,本质不是没有消费力,本质是产品有没有那么好。比如我们第一个合作的诊所是一个日本的高端体检中心。大家都觉得是医疗牌照的制约,但我认为更多是环境、人才的制约,而不是牌照的问题。如果有好的投资人董事在里面,能够避免很多坑。
06. 通过数据化手段提升供给端效率
张淼:互联网下半场流量收割的机遇越来越少,供给端供给侧的在线化、数据化,会不会有更好的投资机会和机遇?
杜淳:流量越来越贵,我们同行开玩笑说,现在流量跑哪去了,是不是全跑到微信和小程序去了。小程序不应该是一个主流,应该算是PC端或者APP延长的变形。它有它的好处,能够降低成本获客并直接触达用户端,这只是一个加速的形式。
刚才说到供给,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在日本做的一个业务,我们自己也是做业务的。我们在日本是做一个撮合平台,有C端,有B端,B端各种消费相关的频道都是供给自己的产品。
我们现在做了一个事情,做了一个信息的库存,因为信息不贡献就是没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给商户提供了SaaS服务,让他们的信息共享出来。比如美容、在线美发师预约平台,每个美发师空闲时间,还有餐馆座位有多少是空的、上座率是多少,它的信息共享出来给我们平台看到,就可以减少撮合的机会损失,对B端也是一个收入最大化。
李纳:说到供给侧和数据化能改变哪些东西,我拿一个案例来讲,我们投了一个项目,它其中一个场景是在校园里做共享洗衣房,但它的设备跟以前的设备不一样,以前投个硬币就开洗了,它是通过物联网的方式把数据传上云端,我们可以实时看到洗衣房每个机器目前的状况、清洗程度、需要时间,所以它是非常智能的。
首先,从用户端来看,会更方便地知道哪个时间是空闲的,线上直接下单,然后直接去,提升了洗衣房的效率。其次,从管理端来看,因为有了这数据,可以看到全国哪些机器有损耗、需要修理,可以调配人员,为企业节省了维修管理人员的成本,根本改变了供给端的效率。所以不管是给企业还是给用户,双方的效率都提升了。
张淼:这个项目是我们与58产业基金一起参与的,也深有感触。因为C端流量的成本陡增,通过在线化方式和数据化手段,能够极大地提升供给端的效率,这是我们看到一个比较好的场景里面的机遇。
07. 传统行业需要整合,新行业可能跑出平台
管涛:我们创业一定是找一个亮点和优势,能够改进的地方,但是从医疗目前的结果来看不太乐观,这与行业的特点非常相关。在消费或者互联网里面,有流量的导入,转化消费和购买行为,相对比较容易下决定,买个便当或者洗衣,成功就成功了,不成功下次不洗就好了。
但医疗是一个决策,看到这些是没错,但还是会问其他人,或者做其它的调研,最后做决策。最后做成的一定是有这个过程的,但如果仅有这个能不能跑出来?我对此是比较悲观的,有一些与线上线下结合,科技与传统的结合,有一些是换其它的模式。
张淼:分级诊疗是不是很好的例子?
管涛:两三年前有一波公司是做IT化系统的,连接很多医联体,但这种公司做到一定体量后被上市公司、IT公司收购了,因为它发现没法变现,它对决策影响没那么大,工具变现和平台变现不是一个逻辑。所以这也是我去复星星未来的一个原因,很多东西要靠整合,越传统的行业越需要整合,越新的行业越可能跑出平台,比如互联网。
张淼:生活服务的核心在“服务”两个字上,互联网把不标准化的产品服务都标准化了,很快实现线上化了。比如最典型的是打车,成长速度非常快。但生活服务领域还有诸多非标的、不好标准化的服务,单靠平台化的运作方式是比较难的。你们觉得什么模式类型是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
杜淳:互联网的好处是快,很快能够做出一个东西,迅速的去铺垫。但它也有弊端,落地比较难,尤其共享经济,人的培训和怎样标准化比较难。
有一点能够颠覆这个,就是平台足够大、有足够的影响力。比如滴滴,虽然前一阵出问题了,但是它在专车这块做得确实不错,线下的司机已经是非常标准化了,它甚至还有一个培训机制在里面,不好还扣分,形成了类似驾照的概念。
还有一个是我们在日本做的房产频道,之前我们在网上做的时候,发现有的房子写的是距离车站5分钟,实际走起来是10分钟,因为日本是地铁为中心的,离地铁越近不动产越值钱,日本房产从车站徒步几分钟这个规则是我们做出来的。当一个平台足够强大时,甚至可以把线下服务做得更精致,就像滴滴专车这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
张淼:日本信息撮合平台怎么防止跳单?如果平台没有办法形成交易闭环的话,主要盈利和收入来源是哪?
杜淳:日本信用程度比国内高,但追踪这个点是否交易,我们现在还没完全做到,只能像线上这种做流量,与安居客相似,但交易还得依托线下。我们做了一个事情,是在商场里做一个小的咨询台,就像家乐福或者沃尔玛,在这里面可以小规模追踪到最终的成单,我们按成果付费。
08. 服务2.0时代倒逼供应链改革
李纳:刚才提到新服务,我觉得它经过几个阶段,1.0阶段是单纯把人和信息连在一起,刚开始需求是散的,去哪找也是散的,后来有大屏出现,把人跟信息连接起来了,这是1.0。2.0是人对服务有不同的评价体系,所以需求变得越来越细分,刚才提到服务类越来越品牌化或者连锁化,它是针对某个需求做标准化的服务,有些时候需求能够倒逼供应链。
比如很多家庭都需要月嫂服务,以前这种服务是完全不标准化的,做了互联网连接以后,各个环节有标准化评价体系,所以把服务细分到模块化了,才能够有数据基础去做标准化服务。同时,因为这方面人员的需求特别大,用户对于这个标准也越来越高,所以企业也会把家政的服务做成统一的培训。以前是没有培训上岗的,去老家找一个人就过来帮忙,但现在不是了。
整体信息化的服务,在做了1.0的连接过后产生了2.0的需求,2.0的需求倒逼供应链的改革,所以服务变得越来越标准化。所以平台与品牌是相辅相成的,要先有一个平台出现把这些信息对上,之后在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品牌化或者标杆性的企业。以前搜索习惯是搜索某个信息,但未来的搜索习惯可能是搜索某个品类或者某个品牌,这些东西都是相辅相成,同步进行的。
张淼:我很同意先有平台、后有细分服务标准这个顺序,但我个人的观点是,细分服务标准化需要有比较强的线下团队去做,平台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做得到。
李纳:服务是所有环节中比较重的,因为服务是连接人的,只要跟人接触、打交道,就绕不开线下这个环节。线下现在提供的服务是模块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用户可以进行评价,这个评价又变成数据回到平台之上,变成了正向循环。所有的生活服务是避开不了线下的,因为必须要去线下提供服务。
张淼:另外,是不是对线下服务要有管控?线下服务的质量是可以通过点评方式反馈回来,但是另外一方面,服务的资源或者优质服务资源,是不是还会在这个平台上?有可能跳过平台,直接把服务提供给C端。
李纳:这个也是有可能的。比如58以前是一个信息服务的平台,后来58做到家的服务,所以把服务区分开来,但它也是这个细分领域中的一个平台,生活服务中环节很分散。
你们刚才问到跳单不跳单的问题,如果这个平台给你提供好的服务,那么不仅仅是给用户端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关键是给提供服务的人员也做了标准化。不管是保险也好,还是后续人力的管控,不只是对C端用户进行了提升,对提供的服务本身也有一个平台的保障。所以两边都有管控的话,这个东西是很难绕过平台的,因为规则定得非常严格。
09. 突破一个个瓶颈才能成长为大公司
管涛:有创业者跟我说第一天就想做个平台,只要平台做成了,这个事就会怎样怎样。但有些人一开始没有想这么多,只是想把业务做好。来伊份创始人的那段话让我心里特别有感触,他说,你们都觉得我开这些店并不复杂,但是开50家店、100家店、200家店、1000家店的感受完全不同。
其实我也经历了这样的感觉,第一,到底细分方向与品类的销售是什么?一开始做这个,但后面有可能会变的,但不是投资人说要变成什么样。比如有一家做成人医疗服务的,后来发现成人医疗服务太红海了,发现流量的来源转化率最高的是儿童,成人流量转化率只有10%,儿童的流量转化率有90%。所以第一家店开起来之后它觉得不应该做成人,应该做儿童。开1家店、10家店、50家店的过程,会倒逼你思考:是不是信息化跟不上了?是不是中间有些东西要加?
以前经常说做个医生平台流量入口就可以导流到线下,后来发现不对。50家以上的机构都有一个特点,产品一定要自己开发,一定有用户交互系统,让医生、护士和病患有沟通,粘性增加了,服务的压力也降低了。
有些是生意,有些是创业,如果你想做成一个很大的公司,规模和路径不一定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确实得边跑边看。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它必须要有ABC这些,不一定能够做成的。一定是规模慢慢大了,突破一个个瓶颈,最后变成一个大公司,最后这个事就成了。
所以,互联网导流不一定可以解决问题,可能是一个来回的过程做成一个大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