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由创业邦主办的中国女性创业者峰会在北京金茂万丽酒店召开。BRC求职创始人兼CEO 张一进行了名为《职前教育——新生态下的突围之路》的演讲。
犀利观点如下:
中国传统教育体系的三大问题:第一个,比较忽视职业培训,原因就是过分重视学业,比较重视考证;第二个,缺乏实践。比较缺乏对实习重要性的重视;第三个,没有针对性。
以下为演讲实录,未经对方审核:
我是一个中国传统教育下的好学生,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毕业之后加入宝洁,后来又到美国读MBA。暑期时候拿到美国欧莱雅一个录用通知,之后担任欧莱雅总部经理,再后来选择裸辞。后来复盘自己找工作和进入欧莱雅工作一年的过程,发现其实自己在整个的找工作过程当中,非常缺乏对自己的认识,对行业公司的认识。在找工作的时候,我更多是为了找工作本身。我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能进入到500强公司。
我印象非常深刻,MBA的同学对找工作一个重视。我在第一学期时候,身边一个考760分男生说你拿了几个面试?其实我当时一个面试都没有拿到,所以故作淡定说,我不太想在美国找工作,毕业之后想回国发展。但是当时被问了之后,我就突然间从一个非常重视学习、很怕挂科的状态清醒了,非常焦虑找工作。第二天跟导师约了直接咨询,开门见山问,你觉得我在美国找一个金融方向工作可能性多大?他沉默了半分钟时间,“我觉得非常困难”。
我自己其实还是想在美国找工作,自己想了一些方案,比如说我如果多选一些金融,或者会计类课程,多拿一些A有帮助吗?他说帮助非常小。我说如果我竞选一个学生领导可以吗?他说还是建议回国,看一下中国机会。我沮丧一段时间,后面还是尝试在美国找工作。我后面又约了一个导师,让他看简历有没有提升,这很大程度上直接转变了我在美国找工作的经历,从一个面试都没有,到直接拿到欧莱雅和亚马逊美国办公室面试,我意识到简历和一个有经验的导师对找工作有很大帮助。
最后我从一个成绩平平,英语不是特别好的状态,成为当年欧莱雅在美国录取的唯一一个中国学生。我既然进入欧莱雅这么困难,后来为什么两次都裸辞?我是一个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下面的产物,我一直想要当一个好学生,进入一个好的公司,有光环公司,我职业发展比较对准一条路线。但是其实我是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所以我后来觉得,其实我是可以把自己找工作的经验,总结下来,然后帮助更多的人。
我觉得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大概有三大问题。
第一个,比较忽视职业培训,原因就是过分重视学业,比较重视考证。
第二个,缺乏实践。比较缺乏对实习重要性的重视。
第三个,没有针对性。因为中国大学专业划分比较固定,但是行业可能日益更新迭代,而且不断细分,岗位需求也不断细分,导致学生毕业会失业。
我身边有一个好朋友,同样去了哥大读了研究生,他们最重要看选哪些课,上什么专业。我这个同学本科在美国读的,第一个学期找老师改简历,很容易就拿到花旗银行的通知。这是中美找工作的两个很大的差别。我创办BRC,让国内大学生不用去读MBA,也能感觉到MBA对于职业的重视,还有,让大家免受对于各个行业的信息轰炸,加强对这些公司的信息、选人标准进行了解等等,让国内的大学生对自己做出一个清晰判断之后,帮助他做出比较理性的决定。
回国之后,我发现在国内的大学生和美国留学生有一些差别。国内大学生他们特别想进入金字塔顶端企业,其实可能选人标准是千军万马挤木桥。我在宝洁参与过一个见面会,海龙之梦有一个见面会,我经历过这种场面。这些企业对于人才标准要求也是想要录取金字塔顶端的人,他们对于人才要求可能达到120分,但是很多在国内的大学生,可能他们真实的水平,大概只有60分。我们做的一个事情,是帮助他们找到这60分的差距,还有通过我们对公司一个了解,帮助他们做出建议,在这60分当中可能哪些地方提升自己能力。
BRC求职打造新人在线大学,一个是链接线上线下,线上我们是过去两年当中研发五大行业,500人公开课。另外我们做一个事情链接B、C端,在链接B端过程当中,我们根据企业一个要求定制,精准匹配输送人才。很多不了解职前教育的,可能觉得我们在做一个专注于求职的事情,但是其实职前教育是完整生态链,包括大一大二实习规划,还有它的一个职业技能提升,比如说职场硬技能,数据工具,硬技能、软技能等等。另外包括高等教育,专业和考证,另外还有实习,找到工作为了晋升需要一些职场技能。
职前教育可以在学生职业规划早期时候介入,然后将这个学生输送到目标企业。结合人工智能可以做到,以现阶段学生的一个水平,给出一个定制化方案,并且未来找工作时候适合什么行业,需要做出哪些技能提升,都会给定制化一个方向。
另外,在整个学习提升过程当中,根据不同的时间阶段和它的进度做一个调整,通过语言识别、面部识别,自然语言识别,做到一个模拟面试。我们目前和世界知名人工智能团队做一个合作,帮助我们把APP进行人工智能升级。
我们公司刚刚成立两年半时间,希望大家能够在线下和我进行讨论,也非常欢迎大家对我们公司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非常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