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取代老师吗?

2019-03-20
前的AI专业教师人才稀缺和教材昂贵,如何保证偏远地区儿童的AI教育公平是一个难题。

编者按:本文系创业邦原创,作者彩虹。

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50多年来,人工智能一直在曲折中稳步前进,直到近几年,云计算和大数据日趋成熟的发展,终于带来了AI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如果说互联网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和连接,那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是延伸了人、赋能了人,它解决的是供需关系不平衡的问题,提高各行各业的效率,降低成本。

与互联网类似的是,单纯靠技术和算法,也并不足以支撑AI行业的长足发展。前几年还在热议“互联网+”,如今AI也迎来了同样的挑战。以技术为基础,用户需求为导向,落地场景为核心——AI在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实际落地应用,逐渐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风口。

blob.png向导智能机器人

blob.png

无人驾驶汽车

政策引导,促使AI+教育市场不断壮大

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核心领域之一的教育,当然也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完成蜕变式的进步。在很多一线城市的国际化学校里面,人工智能的案例屡见不鲜。

全机器人供餐的学校食堂、智能媒体化的线上线下教学工具、无人机/机器人等创客兴趣小组、人脸识别的课堂系统……这种智能化的教学管理,大大提高了老师上课和学生学习的效率,让教学变得更加容易。

同时,政府的倡导工作正在孜孜不倦的进行着,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正是如此,行业创业者和投资人看好的方向,更有深耕教育行业多年的高校和培训机构纷纷列出了当务之急,各类教育大会、高峰论坛的上,专家学者们都试图从更宏观、更发展的角度看待AI+教育的未来。

教育企业纷纷尝试AI+教育

2011到2013年在互联网+的大潮之下,诞生了不少在线教育项目。尤其是用户基数庞大、付费意愿强烈、传统手段落后的K12教育市场更是玩家云集,BAT等互联网巨头相继入局、新东方、学大等传统教育机构触网。

其中,在线教育企业iTutorGroup于2017年成立AI教学研发中心,并在今年2月27日宣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新大使、世界首位机器人公民索菲亚达成战略合作。未来,索菲亚将进入iTutorGroup旗下成人在线英语教育品牌TutorABC和青少儿在线教育品牌vipJr的在线课堂,担任学伴、助教、老师等多种角色。

同时,其创始人杨正大接受采访时谈及AI+教育,梳理了人工智能落地教育的场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热点,总结及展望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典型领域,从智能教育环境、学习过程、教育评价、教师助理、教育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展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典型场景。

此次推出的Sophia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由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开发。作为类人机器人,Sophia能够表现出超62种面部表情,其“大脑”中的计算机算法能够识别面部,并与人进行眼神接触。据介绍,2018年8月,iTutorGroup聘请索菲亚担任AI老师。经过半年时间的研发测试,索菲亚已经具备走进在线课堂的条件。

据悉,Sophia将以虚拟3D形象在课堂上出现,参与师生交流互动,成为学员的学伴。同时,基于海量的数据储备和强大的运算能力,索菲亚还能针对特定知识点为学员进行答疑、讲解,扮演人类老师的助教角色。

人工智能会取代老师吗?他认为,从目前的趋势看,AI教师不仅不会抢人类教师的“饭碗”,还可以将人类教师从繁琐的重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将精力用在与学生的沟通、引导、培育上面。

杨正大表示,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启了智能教育新时代。随着AI的深度运用,AI老师与人类老师将在未来的教育场景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发展出“新双师”模式。在“新双师”模式下,AI老师将承担部分知识和技能传授工作,人类老师更关注于学生品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形成“教”与“育”的合理分工。

除了加速“教”与“育”的分离,推动行业革新外,杨正大强调,“我们邀请Sophia成为合作伙伴,正是希望让下一代有机会接触更靠近未来的教育,接触未来可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先进科技,激发孩子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好奇心。”

就在同月,51Talk发布了教育AI产品“妖果AI”。据介绍,次产品运用了实时人脸识别、虚拟教具、情绪识别、语音评测等AI技术,以达到促进师生交流,增加课堂趣味,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学员的课堂行为、学习效果和语言能力,让分层教学更科学、更系统,实现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在AI技术上,51Talk声称其已持续研发数年,并拥有自己的AI实验室,在音视频技术,例如降噪、视频识别等均有一定技术储备,此次发布的“妖果AI”是其AI技术产品化的成果。

正如51Talk CEO黄佳佳所言:“互联网教育已经进入下半场,未来五年,技术在互联网教育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51Talk学术副总裁戴云接受采访时称,AI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了初步应用,教育行业也是如此。他表示,纯粹的AI教师在目前来说仍然是非常不完善的,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不能促进学生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同样,在乂学教育创始人栗浩洋看来,如何真正利用AI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让算法发挥功用?栗浩洋认为,提高学习效率、可规模化的个性化教育是AI+教育的核心目标,“搜集大数据——构建学习模型——输出学习建议”则是实现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的基本步骤。

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和广泛,但大部分AI应用只是与智慧课堂类似,仅能够实现智能批改各类作业。那么如何能让整个教学链条变得既有趣又高效?针对这一问题,K12情景式智慧教育平台可瀚学堂创始人何海平接受创业邦采访时称,首先应该把教学内容情景化,与可视化的教学方法、游戏化的练习,以及智能化的练测评手段相结合,打造一个情景式智能化的教学平台。

他认为,在科技的助推下,双师课堂将会被广泛应用,这也将成为与AI结合的一个理想的应用场景。AI老师和教育机器人作为双师课堂中的一个应用和补充,未来也将被广泛应用。“不过,要实现AI教学,就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堂互动环节都能够达到标准化。”

随着5G时代的来临,网络的速度会更快。何海平认为,在此基础上,教育内容将呈现视频化趋势,由以前的文字到图文并茂,再到现在的文字与视频结合。何海平预测,未来的教育内容,将会是VR与语音的结合。

AI教育市场火热,但需正确引导

目前看来,人工智能教育的低龄走向已经是全球化的趋势,在一些欧美国家,尤其北美,相关的选修课已经早早地进入了当地中学课堂。

以STEAM教育为例,虽然国内开始引入先进的STEAM教育,且已经发布了面向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教材,但是从整体来看,尚处在AI教育的劣势。据专业人士测算,美国K12阶段约有67.5%的孩子已接受在线编程教育。以全球最主要的少儿编程语言Scratch的统计数据为例,美国市场的渗透率最高,达44.80%,英国为9.31%,中国仅为0.96%。相比国外,我国编程教育的普及率仍然较低。

从目前国内外教育机构启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来看,所谓面向K12人群的人工智能教育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课程,而是更为涉及面更广、普适性更强的计算机科学。而计算机科学课程的设置,最终目的应该是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并更好地衔接大学课程。

而且即便大部分参与讨论的网友都同意中小学开展AI教育的说法,但是仍然有几个严肃的问题面临解决:

第一,教育不平等问题。目前的AI专业教师人才稀缺和教材昂贵,如何保证偏远地区儿童的AI教育公平是一个难题。

第二,专业化和标准化问题。在美国,少儿STEAM教育和计算机教育正在快速接近标准化,比如美国成立了CSTA。而国内虽然已经引入了STEAM教育,但是目前仍然缺乏相关的标准以及规则,如何防止教育企业内的乱象,同时保证相关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教育产品问题。目前我国的 AI 教育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几乎很少有专门面向教育的编程产品,大部分老师也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一些理论教育,学生本身参与甚少,实践内容也大多是演示,对于人工智能这样实践为主的学科,这样的教育方式似乎很难培养出能够真正的“人才”。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