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标商业宽窄巷子,如何用新文创实现资产进化和自我革新 ? | 邦专栏

2019-04-02
城市地标商业需要主动走出舒适区,用新文创实现资产进化和自我革新 。

编者按:

创业邦·邦专栏,旨针对当下热议话题、创业风口、未来趋势、商业命题等等,给广大拥有输出欲望的作者,一个优质的展示平台。

本文来自专栏作者巩强在4月2日成都宽窄巷子伙伴大会的现场分享,创业邦独家发表。

宽窄巷子最成都

“要了解一座城,要从了解一条街开始。每座城都有一条街,是进入这个城市的密码”。宽窄巷子之于成都,正是这样的一条街。

宽窄巷子由三条平行的巷子和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核心区108亩,是老成都百年原真宅院的最后遗存”,被誉为”老成都市井生活的灵魂街区“。作为中国第一代历史文化街区里面转型发展最成功的之一,宽窄巷子已经经历了第一个兴盛的十年。

360截图20190331224943505.jpg

关于宽窄巷子,已经有太多的褒奖赞美之词。过去的十年里,宽窄巷子不论从是人气、商业价值、口碑、媒体评价等各方面来说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全国知名的高品质文化商业街区,成为了“最成都”的代表,成为了外地人来蓉不得不去的“打卡地”之一。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国庆假日期间,宽窄巷子接待游客51.75万人次;2019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38.6万人次,销售额1218.85万元,同比增长17%。截至2018年,宽窄巷子年度接待量达到2000万人次。

仔细思考一下,在一个3万方左右的商业建筑面积内,每年接待2000万左右的游客数。这是否就一定是一件“好事”?

“好事”与“坏事”当然是一个十分主观的评价。对于国内大多数同类型项目而言,2000万人次的游客量还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成绩。人气就是知名度,就是影响力,就是看得见的租金收益和讲不完的资本故事。但对于那1/2000万的游客个体而言,可能感受更多的就是人挤人、物价高、体验差。甚至在外地游客挤爆的时候,本地人会说“我们平常基本不去那里消费。”

宽窄巷子是一个提供并实践成都慢生活的场所,满足客户的消费体验和社交需求,人的消费过程就是与场景的互动过程。简单来说,“有体验才会有消费”。人挤人的直接影响就是,看热闹的多,真消费的少。消费者被人流裹挟着从街头转到巷尾,连找个站稳脚跟的地方都难,辗转再三还是只有去别处消费。

在宽窄巷子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之下,周边的奎星楼街、小通巷栅子街、支矶石街、泡桐树街、实业街、吉祥街等几条老街区,纷纷享受了宽窄巷子外溢的人气红利,争先恐后地打出文化创意街区的招牌,几十家小而精致的网红餐饮店等着游客前来打卡。

毫无疑问,宽窄巷子项目的发展遇到了物理瓶颈。从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模式上来看,主要盈利方式基本上都和“空间”有关——包括租赁收益、物管佣金、旅游服务等等。商业建筑面积的大小决定着街区整体收益的天花板。

2018年12月,宽窄巷子被列为国家商务部全国高品位步行街9个首批试点项目之一。成都市委要求以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品牌和巩固中西部消费中心地位为主线,将试点工作做出成都品质。于是,宽窄巷子项目的运营团队得以在“空间”上寻求更大的突破。

公开消息报道称,“宽窄匠造所”项目是2019年改造提升的重点项目,计划今年10月正式营业。文化演艺区项目也将于4月正式开展概念方案国际比选工作,宽窄二期的规划建设也在有序推进。

事实证明,对于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来说,突破物理“空间”的瓶颈并不是难事。在一个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项目面前,没有什么物理空间是“腾挪”不出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再给宽窄巷子增加一倍甚至两倍三倍的建筑面积,它的发展难题就全部迎刃而解了吗?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故宫超级IP的进阶之路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我们来看看另外一边的故事。今年2月17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九届年会”上,晒出的故宫账单:2017年门票收入8亿,故宫文创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一年营收15亿元是什么概念呢?2017年有1500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达不到这个水平!

故宫,是北京必去的景点。数据显示,2009年,故宫博物院年度接待观众人次突破1000万,之后每年都以百万计持续增长,到2018年突破1700万。作为一家曾经依靠门票收入为主的文博单位,近年来故宫通过包装营销、管理提升、挖掘潜力、文创开发等措施,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超级IP”,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收益。

IP化的商业价值之巨大已无需证明,故宫文创的巨大收益也佐证了市场对文创产品的广泛接受度。如果说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是“超级IP”的起点,那么故宫已经走出来一条“超级IP商业化”的进阶道路。文博项目要实现强大的资本属性,单靠物理空间还远远不够,捕获更多人的注意更需要“文创化运作”。

一说到文创,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文创产品。

国人对文创产品的印象大多还在停留在丽江、大理、阳朔、凤凰、鼓浪屿等景区的商业街,其售卖的文创产品大同小异。现在国内许多地方在搞文创,但大多依旧还是处于复制与被复制、模仿与被模仿的阶段,缺乏独特性、差异性和生命力。有人评价说,故宫文创的成功,不是单点上的创意突围,是“利用 IP,借助文创,系统布局,面向市场,整合元素,开发精品,贴近民生,影响生活”的整体创新。

宽窄巷子和故宫相比,从城市地标的维度上来讲是相似的。故宫突破自身的“物理围墙”,以一种娱乐化的姿态走进人们生活,其流量变现的经验非常值得宽窄巷子借鉴学习。

当然,IP的价值开发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故宫走出的每一步都在面临着无数的质疑和争议,和大众反响热烈对比,文博业界始终对此态度微妙,总有一群人对于“文化创新”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

2008年,故宫文化创意中心成立,同样走了十年才真正突破体制、运营、市场等局限,获得向外生长的力量。“互联网+”的大潮下,故宫携手阿里、腾讯两巨头聚流量,玩电商。在传统历史文化品牌与互联网巨头携手的背后,是国家新文创力量的崛起,文化赋能商业的“新文创”已经到来。

新文创:一花开出一世界

“新文创”不算一个新概念,出自2018年腾讯的UP大会,它是“泛娱乐”概念的升级。

此前在腾讯提出“泛娱乐”概念之后,阿里巴巴、百度等各大企业也接连布局,产业蓬勃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泛娱乐核心产业总值约为5484亿元,同比增长32%。2018年腾讯“新文创”的构思,在提出后也很快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响应。

“概念”是时代的产物。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已经让很多原有的概念失效。旧有的观念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衍生出许多困难。过去的概念也许不会彻底消失,但是它的适用范围会变得越来越狭窄。

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流行热词中,IP或已变为滥觞。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IP就是这一代年轻人认知世界里的品牌。独具特色的IP重塑了时代语境下品牌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品牌策划帮助产品塑造明晰的价值形象,而IP化运营则会带来更有效的价值沟通。

国内目前的IP开发已经从看人气转向看口碑,从粗放式开发转向精品化开发,那么宽窄巷子的“新文创”之路又将如何启程?

“宽窄新文创”之路,核心就是基于宽窄IP价值的商业化运作。通过构建以“宽窄IP”为核心的全新文化生产方式,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良性循环,推动宽窄巷子进入新文创时代。今天,我将从“赋能、连接、融合”3个关键词的角度就此提出一些抛砖引玉的思考,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1:赋能

新文创的一个重要逻辑就是“赋能”。以前我们讲品牌赋能,现在可以说是“IP赋能”。新文创不是文创产品开发模式的升级,而是思维进化和商业逻辑的迭代。文创产品、场景表达、体验更新都只是新文创的基础能力,最终经由观感到内心,激发消费者的情绪共振,完成对消费者价值的意义赋能和生活态度输出。

此前宽窄巷子也有向外地品牌输出的成功案例,但并没有打造出第二个具有影响力的宽窄巷子。因为它的输出逻辑依然是传统商业街区打造的模式,最后受限于当地的城市能级、地段选址、建筑设计、业态招商、后期运维等诸多不可控因素,让宽窄巷子变得“无法复制”。

当下,“一切商业皆内容”越来越成为共识。从新文创的角度来看,真正的商业机会在于让“宽窄IP”摆脱物理空间的局限,找准明确的标签符号,将原本分散的品牌、产品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能够引发群体性共情的人格化IP,持续输出差异化的内容表达,在与其他品牌的碰撞中实现自身的文创商业观表达。

关键词2:连接

360截图20190331225054691.jpg

新文创需要回归商业的本质,连接用户的精神需求和情绪主张。

很多品牌与用户之间没有形成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而新文创的连接能力决定其是否能够形成更具格局的商业价值。以宽窄巷子每年2000万的游客量来说,这个庞大的数字实质上变现效率极低,甚至都不能给宽窄巷子的微信公众号带来太多的关注。只有当你的连接有人的交互度和黏性,变现能力才会反复打开。

宽窄新文创的连接理应回归到人的尺度,以宽窄的“品质、故事和情感”为基点,从线下到线上,重新连接从消费端、内容端、产品端到销售端的商业链条。连接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抓取和快速响应,形成流量化的公众话题,吸引广泛的拥护者主动转发与分享,实现更低成本连接的内容分发。最终呈现超越用户期待的体验,激活新的消费。

关键词3:融合

360截图20190331225110020.jpg

之前一说到传统商业街区或者文化项目的开发,很多人都觉得项目只需要“找个好定位、讲个好故事”就能成功了。于是乎,各色人等,与泥沙俱下。谁都可以举着“文化”的大旗招摇过市,只要你能扯上几句“玄学”,就一定能在市场上找到容身之处。

时至今日,传统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关系正在被重建,未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文化创意产业占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将高达70%。新的技术定义着新的内容生产方式,数字技术将成为新文创内容生产的核心驱动力。行业的壁垒将被重塑,传统的认知需要重启,跨界融合成为新文创未来制胜的关键素养。

新文创的融合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是历史与未来的融合,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文化与商业的融合。是文化生产者和文化消费者的融合。

新文创是一次技术迭代,更是一次认知迭代。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可能会对社会结构、文化体验以及商业面貌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对我们而言,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深度嵌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科技发展以及动漫、文学、影视、动漫、音乐等崛起共生,文化创意的边界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剧变。原有被奉为圭臬的系统和秩序,在新时代的认知升级中不断被重新诠释。叙事基础设施和传播模型已变,全新的内容连接方式正在不断涌现。

过去十年间文创的发展掀开的只是序幕,只是为了即将来临的嬗递奠定基础,未来的变革必将来势汹汹。需要我们具备更加系统的思考、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和更加前瞻的预见性,深入体察新的消费精神和生活方式,最终实现新文创进化升级。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