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钱”的独角兽:融最多的资,烧最快的钱

2019-04-22
增长是大部分科技创业公司的一切,这个行业对于一些“快速增长的公司名单”有着非同寻常的痴迷。

图虫创意-427642351822963003.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硅兔赛跑,作者硅兔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想象一下,你和我比比谁是最好的销售员,获胜者将带着今天的收入回家。

首先,我们俩分别要挑选一件商品来销售,它可以是任何东西。

我打赌自己会赢。为什么?因为我卖的商品是10元钞票,而标价只有5元。

起初人们可能有些难以置信,但不久后就有成单。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开始成群结队地到我这儿来,然后光速售罄。

我今天的业绩:一共卖出一万件商品,收入五万元。听起来不错的。利润呢?负的五万元。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收入和增长状况好棒棒,回头客也越来越多了。

这个听起来有些诡异的故事里面,有着现今社会科技独角兽公司的影子。

要么增长要么死:谁在乎盈利啊

增长是大部分科技创业公司的一切。这个行业对于一些“快速增长的公司名单”有着非同寻常的痴迷,比如德勤英国的“高科技增长50强”和福布斯“年度快速增长科技公司25强”。

这些榜单都将成功定义为笔直向上的增长曲线和同样飙升的收入,而这些公司是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达到这样的曲线不再重要。

有时候,要达到这些高期望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比如“要么增长要么死”的心态。

一些公司甚至以合理的商业行为及员工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换取增长。

但是,即使一个超高速增长的独角兽公司在没有损失员工利益的同时取得了成功,有一个因素不应该被忽略。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用5元标价卖10元钞票的例子,我赢得了这场比赛,但同时我损失了5万元。

如果你问一个人,一家企业持续亏损而且亏损连年增长是不是件好事,相信大部分人会说不是。

但看看最近IPO的科技独角兽:

  • Pinterest,4月18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2018财年的收入为7.6亿美元,净亏损6300万美元。


  • PagerDuty,4月11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2018财年的收入为7960万美元,净亏损3810万美元。

  • Lyft,3月29日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2018财年的收入22亿美元,净亏损9.1亿美元。


事实上,Lyft似乎已成为亏损净额最大的上市公司。那么问题来了:成功对创业公司意味着什么?

敲响纳斯达克钟声的公司将获得全球媒体的新闻头条和闪烁的股票代码。但是,这些被行业和媒体庆祝成功的公司很多都在亏损状态。

据彭博社数据显示,Uber在2018年收入114亿美元,净亏损18亿美元;滴滴出行在2018年上半年亏损为40亿元人民币(约合5.85亿美元)。2018年,相较于18.2亿美元的收入,WeWork亏损达到19.3亿美元。

这些公司尚未上市,但当独角兽公司的股票在市场上浮动时,盈利这件事也没那么重要了。

很多人会说科技公司之所以寻求IPO的部分原因是为了让这些独角兽公司即使不盈利也能继续运营下去。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发行无表决权股票,例如2017年的Snap,Lyft最近也开始效仿。

这就意味着初创公司的创始人仍然可以保留对公司的大部分控制权,并宣称公司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实现更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伟大使命使得无限期地损失巨额资金成为必要的呢?

逐底竞争:到底是为了谁

曾有一个半开玩笑的比喻,将旧金山称为“三十多岁科技工作者的养老社区”。这种嘲讽是在打趣硅谷初创公司创造的服务和产品的浪潮,这些服务和产品似乎专为这个城市里的码农设计。

无处停车?Uber和Lyft可以帮你解决用车问题。

太忙于工作没空做饭和买菜?Postmates可以送午餐和晚餐。

住在没有洗衣房的公寓?Rinse可以帮助洗衣。

这些创业公司销售的不仅仅是软件,他们通过这些软件来扩展传统的服务经济。Uber、Lyft、Postmates,和Rinse这些公司都是在用App将传统上服务于本地的企业服务整合到一个单一的全球化的运营模式里。

所有这些对用户来说都是好消息。收入很高的白领,享受着高科技,高效,便捷的服务带来的种种好处。

这些App经常都会经历激烈的竞争互相厮杀。用户们享受着Uber的免费乘车优惠券和Postmates的免费送货码。但谁在为这些成本付出代价呢?

开发优质软件的成本并不低,尤其是位于旧金山的公司。旧金山是全球软件工程师平均工资最高的城市,起薪为9.2万美元。

旧金山一居室平均租金为3360美元,而且其他生活成本也很高,为了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资金充足的创业公司的工资不断地大幅地上涨。有几年经验的软件工程师加上户头上的股票年薪可能超过20万美元。

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开发软件的成本如此之高,提供的服务价格又如此之“合理”,谁在往里面砸钱?谁又成为背后的输家呢?

一场市场占有率的战争

关于谁为增长提供资金,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的:风险投资(VC)公司。

自互联网泡沫时期以来,大多数超高速增长的科技公司已经通过交换其公司的股权得到成百上千万美元的风投资金而迅速扩张。

这些投资被公司用来支持招聘,开设新办公室,资助大型研发项目的开发以及收购其他公司。它们是注入硅谷发动机的催化剂。成为竞争市场中的主导者,基本可以确保企业在退出时能拿到一个满意的估值,而速度成为了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

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在退出时的估值:

  • 收入:通过销售赚取的金额

  • 收入增长:收入每年同比增长多少

  • 用户的留存率:回头客的比例有多高

  • 潜在市场规模:未来收入的机会有多高

让我们回到开头那以5元出售10元钞票的业务,你可能会觉得用这些指标来衡量我这门生意,我是做得非常好的。

毕竟,谁不想要免费的午餐?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可能会有大量无法收回的债务,但我会主宰市场,除非有人以更低的价格出售10元钞票。

对于真正的高增长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打赌,如果公司能够快速增长并在市场中取得主导地位,即使经营亏损严重,这种快速增长最终将会通过垄断带来利润。但是,让人迷茫的是很多公司都不清楚如何才能盈利以及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盈利。

该如何看待“通过疯狂融资又疯狂烧钱的方式来实现用远低于成本价销售产品”这件事呢?彭博社记者Matt Levine说,可以当作是风险投资公司在资助千千万万的用户。也许在拿到免费乘车码的时候,你除了感谢给你发码的朋友,也需要感谢软银、腾讯、Benchmark Capital等等大金主的鼎力资助。

当然,这种方式存在风险。如果我一直亏本出售10元钞票,最终我肯定会破产。如果我通过亏本出售获取了市场份额,我肯定要通过提高价格以收回损失并产生利润。如果这个模式失败了,那么我失败了,给我投资的风险投资也做了庄失败的买卖。

那失败意味着什么呢?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来说,也许这并不会伤筋动骨。通常只要有几家投资的公司成功退出,就能保持基金的健康成长。也许某笔失败的投资对他们来说只是沧海一粟。

那我自己的失败呢?除了伤自尊意外,积累了经验也是好的。只要我没有陷入个人债务,那之后的出路也许并不难找。

这些人也在为失败买单

前文提到的Uber,Lyft和Postmates等等, 代表着以零工经济为核心的科技创业公司。

Uber和Lyft司机每次接单可以获得报酬,也可以灵活地选择工作时间。在英国为Deliveroo工作的快递员,每次送货都可获得报酬,类似于Postmates。

风投补贴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是消费者会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好的服务,这些公司通过加速增长和获取市场份额而在竞争中胜出,风投公司因此获得投资回报。然而,在零工经济中对服务的补贴经常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者的利益。

根据Recode的数据,零工经济工作者的平均收入是五年前的一半。2018年夏天,纽约立法机构要求Lyft支付司机最低工资。

Glassdoor上也满满是Deliveroo司机的抱怨:工资低于最低薪资标准、没有带薪病假、公司不提供保险、需要自己承担汽车的磨损费用。Uber,Lyft和Postmates也收到很多类似的反馈。

有人可能会说,零工经济比较适合那些想要工时灵活的兼职工作者,例如学生,退休人员或者想要偶尔赚外快的人。然而,这种观点也许已经有点以偏概全了。据报道,在英国就有超过600万成年人把零工作为全职工作。

鉴于进入零工经济岗位的门槛普遍较低,有时只需要一辆车,所以零工经济中很大一部分人是那些技能转化能力低,并且难以获得稳定薪水工作的人。

他们的生计取决于通过向用户提供补贴福利而崛起的零工经济。他们没有收入保证,可能在某一天或某一周干脆就没有收入。

无论角色的重要性,公司都应正视的员工利益

一些人认为,吃零工经济饭的公司急于在新的劳动法能够限制它们之前上市。

司机不属于员工,因为这会使得成本过高,他们被归类为独立合同工,这让公司得以避免受到劳动法的约束,也不用提供最低工资、带薪病假,健康保险以及正式员工享受的其他福利。

2019年3月,Uber在IPO之前,因为司机分类问题的诉讼赔偿了2000万美元;Lyft就最低工资法对纽约市提起诉讼,结果Lyft的动议被驳回。

现如今,传统服务经济受到基于高科技的创业公司的冲击。对于投资人和创始人来说,一个公司失败了也许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总有其他公司可以投资,以后也可以开别的公司。

而消费者也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的服务服务和低廉的价格。然而,某些处于中间位置的人,提供着服务,也在承受着便捷带来的“后果”。

今年,快递公司Hermes成为第一家承认零工组成工会的英国公司。

服务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应当有益于社会里的更多人。无论其角色的重要性如何,公司都应当将员工福利置于公司核心。人人都要生存,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 硅兔赛跑